光伏玻璃到底是什么?
光伏玻璃是一種低鐵含量的硅酸鹽玻璃,在光伏領域被稱為超白玻璃,其原材料主要為純堿和石英砂。
光伏玻璃在光伏組件中起到保護電池不受水氣侵蝕、阻隔氧氣防止氧化、耐高低溫、良好的絕緣性和耐老化性能。同時光伏玻璃有著美觀、透光可控的優點,并且在節能發電的同時完全脫離燃料過程,它不會產生廢氣,同時避免了余熱、廢渣和噪音的污染。
光伏玻璃根據應用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應用于晶硅電池的超白壓延玻璃,另一類是應用在薄膜太陽電池上的透明導電氧化物鍍膜玻璃。
晶硅電池用光伏玻璃
晶硅太陽電池所用的超白玻璃僅僅是太陽電池組件封裝時的一種封裝材料,除了對它的可見光透過率和外觀、尺寸有要求外,并無其它特別要求。所以,業界普遍采用壓延法生產,超白玻璃在晶硅太陽電池組件中僅占其成本的2%~3%。

晶硅電池用光伏玻璃示意圖
薄膜太陽電池用光伏玻璃
不論哪種類型的薄膜太陽電池,均需要一塊平板玻璃作為襯底,在上面制作各種太陽電池所需的薄膜涂層,其作用類似TFT-LCD液晶面板中的玻璃基板。由于薄膜制成需要高溫的鍍膜工藝,所以對玻璃的平整度、透光率、鍍膜工藝等要求較高,這就是所謂的薄膜太陽電池的鍍膜玻璃,業界通常采用浮法生產,材質為鈉鈣超白玻璃。與晶硅太陽電池中的超白玻璃不同,鍍膜玻璃是薄膜太陽電池中的一個關鍵原材料,其成本大約占整個薄膜太陽電池成本的33%以上。
光伏玻璃貴?以后會越來越貴
首先,光伏玻璃的供給,很難由組件企業自身去克服。
光伏組件成本的降低,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光伏企業的規模效應和供應鏈體系的完善。業內的龍頭企業中,絕大多數都擁有一條近乎完整的上下游供應鏈,即使是不完整的部分也可以通過戰略合作等方式進行資源整合。業內經常有人開玩笑說,那幾家龍頭企業就差買個硅礦自己挖二氧化硅了。
然而也正是因此,各家企業的生產鏈其實已經在某種意義上擴張到了極限,技術彈性已經無限趨近于零,就好像當年的諾基亞,全產業鏈帶來的成本優勢越大,技術創新的難度就越是難如登天。
光伏行業畢竟還是一個日新月異的‘高科技’行業,基本上每個月都會冒出來一個新技術或者新應用,如今大家的現金流都挺拮據的,再斥巨資去涉水比晶硅更加資金密集和技術密集的光伏玻璃,無疑會進一步壓縮各家企業僅有的一點彈性空間,智者不為。
萬一哪天透明組件成為主流了呢?
與其斥資去搞光伏玻璃,不如索性好好研究研究透明背板。
再者,光伏玻璃說到底都還是玻璃,而不是光伏,中國玻璃行業自九十年代發展到現在早已成熟,大鱷小鱷無數,虎口奪食的難度遠不是當年的晶硅市場可比的。
其次,光伏玻璃的門檻太高,雙寡頭的勢頭已成
光伏玻璃本質上是低鐵的超白鋼化玻璃,與主流的浮法玻璃的技術和設備有很大的不同,這就使得產線之間無法相互轉換,也就是說,如果想生產光伏玻璃,必須重新上一條全新的生產線。
而一條一千噸日熔量產線的投資高達六七億元以上,而一條一千噸日產線相比于五百噸日產線,其成本最少可以節約10%,僅此一條,直接就將百分之九十九的玻璃廠踢出了行業準入門檻之外。
除資金門檻以外,技術門檻也是一只攔路虎,超白玻向來號稱玻璃制造業的明珠,光伏玻璃更在高透光性的基礎上要求更高的抗沖擊性,制造難度遠大于普通玻璃,目前真正掌握光伏級白玻技術的公司在全世界范圍內都不算多,相關的技術認證尤其是海外技術認證更是極其繁瑣冗長,而國內日益提高的環保要求,則進一步提高了這一門檻。
在資金與技術雙密集的門檻之下,光伏玻璃雙寡頭的趨勢已經無可避免,當前,信義光能和福萊特玻璃已占據了市場的五成以上,且還在不斷擴產中,義光能有望于2020年1季度、2季度和下半年于廣西北海分別投產3座1,000噸光伏玻璃窯爐。福萊特玻璃計劃于2019年上半年在安徽投運一座1000噸光伏玻璃窯爐,2019年下半年于越南投運一座1000噸窯爐。未來兩家企業的市場占比甚至將超過六成。
過高的門檻與雙寡頭,幾乎讓光伏玻璃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出現大量的產能過剩,除非兩家寡頭瘋了。
而且即使光伏玻璃日后產能略有過剩,也很難大幅度降價。
光伏玻璃說到底,還是超白玻璃的一部分,而超白玻卻從來都不是光伏產業的一部分,或者至少不是不可替代的。最少人家可以拿來做魚缸之類的家居用品。
再次,技術進步對價格影響不容樂觀
既然規模化生產的降價空間有限,那這個希望就只能依托于技術了。
光伏玻璃的降價空間,主要來自于光伏玻璃的更輕更薄,以達到更省原料的目的。
目前光伏玻璃的主流尺寸還是3.2mm,業內部分企業已經嘗試使用2.5mm,在并不遠的未來,2.0mm將是光伏玻璃主要的技術前進方向。
但是,2.5mm相比于3.2mm來說,價格相差僅僅10%,相比于原材料的節省,這個價格可以說是非常不友好了。
究其所以,還是鋼化工藝的難度變得更大,更薄的玻璃爆率變得更高等。雖然業內許多人認為,隨著雙玻組件的普及,更薄的光伏玻璃隨著產量的增加在技術改進之后會變得更加親民,但筆者本人卻認為這個降價的幅度不會太大。
因為鋼化技術的發展并不完全以光伏玻璃為驅動,除非,光伏玻璃的產量能大到玻璃鋼化爐的廠家也坐不住的程度。
簡單來說,就是技術改進的動力不足。
將眼光放在整個玻璃行業的話,主流的建筑用鋼化玻璃是5mm以上,轎車玻璃是4mm,3mm的鋼化技術主要應用于光伏和家電玻璃領域。
以現有的鋼化爐來看,鋼化3mm以下的玻璃無疑是非常吃力的,如果僅以是出于成本的考量,鋼化技術的改良起碼在短時間內,還是無法實現廉價的。
換句話說,2mm甚至2mm以下的鋼化技術,成熟是早晚的事,但對光伏玻璃最終的降價空間,依然還要打上一個問號。更薄的光伏玻璃,在面向市場時,更多的可能是為了減輕組件重量,而不是大幅度降低生產成本。
另外,更薄的玻璃意味著更高的運輸難度,這也是不得不考慮的。
綜上所述,光伏玻璃短期之內漲價已經是不可避免,而降價卻依然還是遙遙無期,至少尺度絕不會像硅片那樣一瀉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