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玻璃行業的翹楚
王清華,一位安徽省的普通居民。20世紀90年代,他帶著創業的夢想來到上海,想干出一番事業。但沒想到,做生意被“朋友”騙了,身背數萬元的債務。他想去討回被騙的錢財,那位“朋友”卻逃之夭夭。當王清華兩手空空,滿心失望地為生計發愁時,他肯定沒有想到,自己未來的事業會從廢品開始。
有一天,王清華漫無目的地走在上海街頭,看到身旁走過收廢品的人。他一想,這個活兒自己也能做啊。于是他決定開一家廢品回收站。1992年,他辦好執照,回老家籌措了5000元錢,并把老婆帶到了上海,王清華夫婦簡陋的廢品回收站就算開張了。

在一次回收廢品的偶然機會,王清華看見了玻璃廠收碎玻璃的場景。碎玻璃能有什么用呢?王清華在玻璃廠一打聽,知道了其用途。1噸廢玻璃若回收再造,比利用新原料生產節約成本約20%。上海每年產生的廢品超過400萬噸,其中廢玻璃就有15萬噸,這里蘊藏著無限商機。于是,他就由泛泛地收廢品,改為專找有碎玻璃的單位,收玻璃廢品。就這樣,王清華靠收碎玻璃當年就賺了22萬元。
此后,他的資本積累迅速增加。王清華發現,廢玻璃現在已經成了一個香餑餑,大家一窩蜂地都來收,只有形成一定的規模,以聯合的形式才能有更大的發展。于是,他成立了燕龍基廢品回收有限公司,以合同形式約定權利、義務,將分散各地的回收網點統一重新布局,大戶、中戶、小戶聯網,每個網點設負責人,并嚴格劃定經營范圍,禁止跨地區營業。

2002年,燕龍基與江蘇華爾潤集團共同出資,組建了上海匯爾華實業有限公司,以港務物流帶動玻璃、鋼材、建材銷售。
如今,王清華的燕龍基廢品回收有限公司已經是一家綜合性民營企業。公司以回收廢玻璃為主,綜合回收各類廢品,每年收購總量達40多萬噸,年銷售額平均水平在8000萬元左右,銷售利稅650萬元。
至今,王清華積累了上億元的資產,擁有自己的碼頭和堆場,成為同行翹楚。其公司逐步形成一個龐大的環保工程“群落”。
玻璃變廢為寶小數據
1噸廢玻璃可生產一塊籃球場面積大的平板玻璃或2萬個0.5升的瓶子。回收一個玻璃瓶再造玻璃所節省的能量,可使一只60瓦燈泡發光4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