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作坊”如何成長為“中國工藝玻璃之都”——河間工藝玻璃產業轉型升級探訪

外國友人在尚德玻璃博物館參觀。
河間的工藝玻璃產業始于20世紀70年代。
當時,北京玻璃儀器廠一批知青,來到河間市行別營鄉南大史村下鄉,把玻璃深加工的技藝傳授給了這里的村民。
現在,在河間市的行別營、黎民居、沙洼、景和4個鄉鎮,聚集著上千家生產工藝玻璃的企業,既有手工作坊,也有上規模的企業,而村民們也多以此為業。
近年來,河間市堅持以創新激發內生動力,以工業設計推動工藝玻璃產業轉型升級,通過創新創意設計不斷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并積極搭平臺、建基地、聘名師、廣合作、育人才,走出了一條以工業設計為引領,產品與文化相結合,實現品牌化、藝術化、國際化的新路。40多年前的“小作坊”式生產,一路發展成了今天的“大產業”,注冊企業達252家,從業人員近6萬人,形成了七大類、上千個規格產品體系。成為“中國工藝玻璃之都”和“中國耐熱玻璃生產基地”。2018年產值55億元,年消耗玻璃10萬噸,產品遠銷北美、歐洲、東南亞等地。
工業設計賦予產品“靈魂”
拉絲、吹胎、封底、爆口……4月22日,在河北明尚德玻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內,不一會兒功夫,經過數道工藝,玻璃原料就變成了精美的玻璃產品。再過些時日,這些玻璃產品將擺到歐美日韓的貨架上。
“我父親從14歲就當上了玻璃學徒工,也為我們企業的發展埋下了一顆種子。”河北明尚德玻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高明亮介紹,他小時候,父親幾個人經營的還是小手工作坊,為化工廠制造試管。慢慢地,小作坊一步步發展,新建了廠房。17歲時高明亮子承父業,繼續著家族的玻璃事業。
起初,他并沒有意識到玻璃制品是有“靈魂”的。“客戶要什么,我們就加工什么。”高明亮回憶,那些年完全沒有自己的設計,更別提市場競爭優勢。通過外出學習,他漸漸意識到,單純走代加工的老路不行,必須要轉變。“我們秉持著工業設計理念,將無形的理念和有形的產品結合起來,從簡單的茶具慢慢擴展到餐具、咖啡具等生活中的玻璃器皿,對產品的性能、外觀、生產技藝等進行改造提升,為產品注入‘靈魂’,使工藝玻璃制品更加優質適用、更加符合審美要求,附加值和效益更高。”
為建立高水平的工業設計中心,河北明尚德玻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特聘請了一名外籍設計專家,組建了有20多名成員的研發設計團隊,為7個子公司提供產品研發設計服務,同時也為周邊其他公司提供設計服務。
河北明尚德玻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從建廠之初,以實驗室用玻璃儀器產品為主,發展成為擁有3個品牌、上千品種的工藝玻璃制品知名企業,產品銷往世界55個國家和地區,并與星巴克、雀巢等企業開展了合作。
如今,以河北明尚德玻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為龍頭,河間工藝玻璃產業規模不斷壯大,產品日趨多元。河間工藝玻璃產業起步階段僅局限于工業儀器、工藝裝飾品兩個領域,主要生產燒杯、量杯、試管、水具等傳統玻璃制品。河間市堅持推進產品和生產流程設計創新,促進工業設計與玻璃制造加快融合,圍繞多元化市場需求,加快設計開發新的產品類別,目前已逐步發展成工業儀器、工藝酒具、工藝茶具等七大類上千種規格的產品體系,兼具很高的實用、觀賞和收藏價值。
2015年,河間被中國工藝美術協會授予中國工藝美術特色區域考評榮譽——“中國工藝玻璃之都”,成為國內玻璃產業獲此殊榮的縣市;2017年又被中國日用玻璃協會授予“中國耐熱玻璃生產基地”稱號?,F注冊企業達252家,從業人員近6萬人。

在河北明尚德玻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內,工人正在加工工藝玻璃器皿
創新賦予企業前行不竭動力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的生活品位也在逐步提升,對玻璃制品的要求,不僅局限在日常所需,更多地注重玻璃制品的藝術性與實用性相結合。為此,河北明尚德玻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始終沒有停下創新的腳步,每年投入七八百萬元用于技術創新。
“你看這臺封底的設備,是我們自主研發的,我們現在實現了半自動化生產。”該公司經理付偉指著不遠處的設備說,“以前給一個大號咖啡杯手工封底需要4分鐘,如今,一個工人可以看3臺設備,3分鐘封3個杯底。大大提高了效率,也節省了很多原材料。”
如今在玻璃制品生產中,加熱用的煤油爐發展為氧氣助燃天然氣,原材料也由普通玻璃發展到高硼硅玻璃。付偉介紹,普通的玻璃遇開水容易炸裂,而高硼硅玻璃耐高溫、抗腐蝕性能優越,即冷即熱不易炸。
“高硼硅玻璃雖然有很多優勢,但是單層高硼硅玻璃杯剛倒入開水時易燙手。我們就想著怎么能讓它不燙手呢?雙層玻璃杯比單層的要散熱慢、保溫性強。當時,國內還沒有企業掌握高溫耐熱雙層玻璃杯技術。2003年,高明亮董事長帶領企業技術骨干開始了艱難的技術攻關。我們剛開始試制杯子時,遇到了杯子合口時易起氣泡、口部易出現炸裂等問題。我們就一點點摸索,生產過程中利用一些輔助工具來改善合口的平整性、穩定性。為了試制一個合格的杯子,我們消耗了20多噸玻璃管,相當于12萬個玻璃杯。”付偉回憶,“2004年雙層玻璃杯終于研制成功,我們也憑這一產品打開了海外市場,訂單開始變多。從2009年開始,公司由貼牌生產向自主品牌出口轉變?,F在,我們的產品在國外市場的銷售額占總銷售額的60%。”
從一根吹管到炸管機、爆口機、封底機、自動螺牙機等輔助機械的發明,從“兩頭絲”到“一頭絲”的設計改進,河北明尚德玻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到目前擁有196項國家專利。
企業的創新發展,離不開河間市委市政府的政策扶持引導,市財政每年設立3000萬元工藝玻璃產業發展引導基金,用于扶持企業加大研發和設備更新投入。并出臺了相關文件,充分調動企業引育人才、創新發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在河間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河北明尚德玻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籌建了尚德玻璃文創園,內容涵蓋尚德玻璃博物館、玻璃主題酒店及工作室、眾創空間、省級工業設計中心。河間市政府、清華美術學院、河北明尚德玻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還達成合作協議,共同建設成果轉化基地、教學實踐基地,河北明尚德玻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為清華美術學院全國也是一家成果轉化和教學實踐雙基地。
品牌賦予產業知名度影響力
4月16日,第四屆中國·河間工藝玻璃設計創新大賽暨第三屆中國·河間國際燈工玻璃藝術節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2019年“一節一賽”正式拉開帷幕。
河間市科技局副局長武炳坤介紹,為全面提升工藝玻璃產業政產學研的合作層次和設計創新水平,進一步提高河間工藝玻璃產業知名度和影響力,自2016年起,河間市政府決定每年舉辦一屆中國·河間工藝玻璃設計創新大賽,并于2017年啟動每年一屆的中國·河間國際燈工玻璃藝術節,旨在展示工藝玻璃產業的創新成果與引領方向,搭建起設計研發和生產企業之間的橋梁,激發河間工藝玻璃創新能力,把河間打造成世界工藝玻璃設計人才的工作室和聚集地,打造成世界工藝玻璃藝術品、制品的展示和交易中心、藝術中心。
“2018年,尚德玻璃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讓大家可以了解玻璃的起源、發展,見證這門傳統工藝的傳承,‘一節一賽’期間,在館內,大家不僅可以欣賞到各國的作品,還能在體驗區體驗制作過程。”高明亮說,“以前,我們公司都是去找別人合作,通過這些活動,很多大學、企業都紛紛主動來找我們合作,我對未來的發展更有信心了。”
工藝玻璃制造以手工操作為主,成熟的技術工人需要幾年的精心培養和多年積淀,主要以師帶徒形式傳承。河間市把人才隊伍建設作為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的關鍵,建立完善了技術工人培養機制,經過多年的發展,河間已經擁有近5萬名的玻璃制作手工藝人,為工藝玻璃產業發展提供了堅強有力的保障。
經過多年的積累與創新,工藝玻璃已經成為河間市一張亮麗的名片,成為宣傳推介東方文化的重要媒介。河間市先后獲得“國家外貿轉型升級基地”“河北省工藝玻璃產業名市”稱號。
武炳坤介紹,下一步,河間市將引導玻璃企業制定企業標準,積極與中國日用玻璃協會等專業組織溝通聯系,參與制定日用玻璃地方標準、行業標準和國家標準,搶得產業發展主動權。扶持重點企業加強品牌建設,全力打造和保護自主品牌,引進國內外知名日用玻璃品牌,做好品牌文化營銷,提高企業市場競爭力。搶抓京津冀協同發展歷史機遇,充分發揮“中國工藝玻璃之都”“中國耐熱玻璃生產基地”品牌影響力,主動承接京津玻璃產業轉移和外溢,努力打造京津玻璃產業轉移的承接地。積極實施“招大引強”戰略,開展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招商引資工作,吸引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