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在小時候,甚至是現在對沙河市區的稱呼還停留在“褡褳鎮”這個顯得有點古老而且陌生的名字。曾經一句“走去褡褳鎮貿易街串串”是多少沙河人兒時的記憶。如今的褡褳鎮已經成為一個歷史名詞,取而代之的是橋東、橋西和褡褳街道辦事處,而如今人們再去沙河購物也不會選擇火車站前的貿易街,而是家樂園、新華聯。

那么如今成為沙河市市區的褡褳村有著怎樣的前世今生呢?下面小編就為大家一一講解一下。
褡褳村的名稱大致上經歷了三個過程,從最初的南中鋪到褡褳店,從褡褳店到褡褳鎮,從褡褳鎮到沙河市。說起南中鋪,就要給大家普及一下“鋪”這個詞,秦漢以來,我國便建立了完善的驛傳制度。元朝時,在驛站之外,又廣設鋪司,亦名急遞鋪。鋪司之間距離約10里或20里不等。每鋪設鋪丁五、六人,以壯健善走者充任。而在昔日南北官道之中的沙河縣內一個鋪稱之為南中鋪,現在沙河境內還存在十里鋪等村莊。

從蒙元時期北京成為元朝的中心城市,尤其是明朝靖難之役后,北京作為明朝政治經濟中心,而北京溝通南方的兩條大動脈就是京杭運河和官道。大運河無須贅述,自從隋朝開鑿后的數百年一直作為溝通南北方最主要的交通手段,而官道則是一條溝通北方和湖廣的陸路要道,大致與今天的107國道平行,而當年作為順德府和廣平府中間位置的南中鋪則成為眾多商客的落腳之地。

等到了后來由于南中店毗鄰永年縣,而永年地界盛產棉花,其中尤其出產優質的褡褳,這里要講解一下褡褳褡褳,是古代和近代我國民間長期實用的一種布口袋,通常用很厚、很結實的家織粗棉布制成,少數也有用皮革或綢緞制作的。褡褳的形狀為長方形,中間開口,兩端各成一個袋子。大的褡褳盛裝衣物、被褥,可搭在馬背上,褡褳又分為大、中、小三個號。南來北往的商客來到南中店看到此處的褡褳物美價廉,便總是會帶走幾個遺贈親友,久而久之,就稱呼此處為褡褳店,慢慢的在《順德府志》就以褡褳店代指了南中店。

到了近代,隨著盧漢鐵路的開通,褡褳店設有站點,更加促進了此地的商業往來,鄰近各縣的糧食、棉花,沙河縣山區的山貨、煤炭等,都在這里集散、流通。火車站周圍、逐漸興辦起眾多的貨棧、糧棧、煤場等。之后更是建成了褡褳到山西的褡武鐵路的開通此處更是成為南來北往商品和客流的集散地,逐步成為沙河市僅次于縣城的第二繁榮的村路,在民國初年也順理成章的成為了鎮公社的辦公場所,成為褡褳鎮。

真正讓褡褳鎮迎來騰飛的是1968年,由于沙河縣城(沙河老城)南臨大沙河,而且位于上游朱莊水庫泄洪區,每次在雨季洪水時期,縣城就會飽受損失,特別是1963年的特大洪水,大沙河大浪滔天,沙河縣城又被洪水圍困多日,損失慘重。1968年1月沙河縣革命委員會成立,9月份,縣革委便搬到褡褳鎮臨時辦公。1969年12月,經省革委同意,縣革委和縣直機關正式從沙河城遷到褡褳鎮。自此后的五十多年里褡褳鎮一直成為沙河市政府的辦公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