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港珠澳大橋是世界超級工程,中國交通建設集團(以下簡稱中交集團)承建了約七成的任務。其中,中交一航局是中交集團中承擔工程量最大的施工單位。在港珠澳大橋的所有施工工程中,中交一航局干的活兒也是最難的。特別值得一說的是,港珠澳大橋鋼結構橋梁全是國產的,混凝土結構中所用混凝土也都是國產的。”近日,在京舉行的第二屆中國建材行業經濟論壇上,中交集團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項目質量總監、中交一航局首席技術專家劉亞平的一席話,贏得了陣陣掌聲。
10月24日,港珠澳大橋正式通車。這座全長55公里,集橋、島、隧于一體的世界最長跨海大橋,從設計到建成歷時14年。作為大橋的建設者,劉亞平感慨地說,“國產+創新”保證了港珠澳大橋鋼結構產品質量的穩定性,促進了行業技術進步。
論壇總結了建材行業改革開放40年來取得的改革發展成果,確定了建材行業向新型制造業的轉型目標:綠色、高端、高質量,包括劉亞平在內的眾多建材領域專家,就如何實現綠色發展,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如何轉型為高端制造業,如何培育一批綜合實力一流的跨國公司等話題,展開深入交流。
中國建材聯合會會長喬龍德說,我國是全球建材生產和消費大國,為了實現整個建材工業的高質量發展,必須深刻認識行業處于三期疊加的業態——即“中國制造和中國創造并舉期、傳統建材量增加的頂峰期、結構調整補短板青黃不接的攻堅期”三期疊加。
“2018年1~10月,我國水泥產量只有9個省在增長,22個省負增長,商品混凝土11個省增長,20個省負增長,在建材12個主要產業中除了防水材料外,11個產業負增長,其中輕質建材、玻璃纖維和復合材料、建筑石材、黏土、砂石、非礦等多個產業的下降幅度都在30%以上。”喬龍德認為,“大多數傳統建材產業量的增長已經達到頂峰期,單純的增量發展將成為過去時,新的發展出路在于開發新需求和質的提升。”
建材行業整體去產能的同時,如何開發新的需求,實現質的提升?與會專家提出,要聚焦綠色、高精尖材料等發展。
北京大學國家競爭力研究院院長郭云濤從國家競爭力角度,分享了其對建材綠色發展的看法:“一是清潔節約,二是創新發展,三是開放發展。中國的基礎設施建設、城鎮化建設包括住房建設,還有相當的空間,要制定出中國能夠引領的綠色建材標準,同時積極推動中國標準成為世界標準。”
中國建材聯合會結構調整與發展部主任潘東暉說,建材行業分為水泥、玻璃、陶瓷3個主要領域,而這3個領域的轉型升級都在于提高行業的功能化發展,水泥行業轉型升級的重點在于圍繞節能環保的轉型;玻璃行業則在于向高端、高質量發展;陶瓷行業的轉型升級重點則在于堅持融合、堅持跨界,并向文化創作方面發展。除了三大板塊外,目前市場還涌現出一些高尖端新興建材產業,其中包括石墨烯等。
“補齊高精尖方面的短板,建材行業不僅要有所作為,還應該要大有作為。”南京玻璃纖維研究設計院院長趙謙建議,高精尖新材料應該作為建材行業延續發展的方向,科研院所應該利用自身的科學技術優勢綜合各方所需,將產學研結合使科學技術化、技術科學化,并積極推動研究成果在產業中的運用,使其發揮最大價值。
圍繞創新、智慧型質量管理體系以及區塊鏈等問題,與會專家建議通過結合云數字、區塊鏈等信息化的處理,打造一個基于技術為核心的質量賦能平臺,幫助大企業更快地對標國際標準,助力中小微型企業改變管理模式,促進質量提升。
此外,建材服務業也是本次論壇熱議的話題。喬龍德說:“未來3年,建材服務業銷售收入產值億元以上企業要達到100家,30億元以上企業不少于3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