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9日,江西正達玻璃股份有限公司在“新三板”掛牌上市,成為繼華亨寵物食品、藍谷新能源之后我市第三家“新三板”上市企業。作為一家玻璃制品深加工企業,從十余年前的小作坊,到如今通過高新技術企業認證并掛牌上市,實現華麗蛻變的背后,是一條充滿坎坷和希望的企業轉型升級發展之路。
江西正達玻璃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冬林介紹,2003年,他揣著人生的“第一桶金”,登記注冊了九江市正達玻璃實業有限公司(現改名為江西正達玻璃股份有限公司)從事玻璃生產及加工,并在九江市區開辦了正達玻璃專賣店。憑借著可靠的質量和熱情的服務,公司的產品受到市場的青睞。眼看著生意越做越好,年產值也逐漸突破千萬大關,陳冬林心里卻發了愁,由于自己受教育程度不高,加上公司產品相對單一,公司在原本基礎上,很難再向前跨越一步。對于企業而言,無法走出那一步就意味著隨時都有被市場淘汰的危險。
如何突破發展瓶頸,實現企業長遠發展?公司的管理層開始“合計”起來。市場太狹隘,去開拓;設備太落后,去升級;產品太單一,去研發……近年來,公司相繼引進了鋼化安全玻璃生產線、全自動中空玻璃生產線、全自動夾膠玻璃生產線及調光玻璃生產線,迅速填補了我市相關領域的空白。其于2014年引進的第二條鋼化玻璃生產線,成為目前江西最大的一條鋼化玻璃生產線,年產成品100余萬平米,當年銷售額達到3000余萬元。2017年,公司還自主研發了國內首家玻璃網絡交易系統“格拉斯”交易平臺,使客戶能從手機端、電腦端等平臺自主下單,僅一年多的內測,平臺成交額就達到600多萬元。為進一步拓展市場,公司每年投入產品研發的費用達到產值的6%,現有實用新型專利22個,發明專利1個,夾絹玻璃、夾絲玻璃、霧化玻璃等新產品層出不窮。

“單打獨斗的力量畢竟太單薄,只有整合行業資源、形成合力,企業才能更好發展。”江西正達玻璃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宋烈彬介紹,九江地區的玻璃廠商大大小小有十幾家,長期以來,大家都是各自為陣,難免出現惡性競爭的情況。在這樣的形勢下,他們計劃聯手證券公司通過資本的杠桿效應,進一步整合行業資源,規范行業秩序。于是,他們選擇了掛牌上市的道路。今年年初,會計師事務所完成對公司的股改審計,正式吹響了掛牌上市的沖鋒號。在公司申請上市的過程中,市工信委、金融辦等有關部門派出專人為他們詳細解讀政策,幫助其制定股改方案、備齊要件,做好省、市部門間的銜接溝通,為企業上市掃除障礙。幾個月的努力后,公司在“新三板”掛牌上市。按照發展框架,公司將致力于打造江西省第一座玻璃深加工產業園,打通上中下游產業鏈,通過產業集聚、科技研發,不斷強化“兩化”融合力度,實現共同發展。
采訪手記
在采訪時,江西正達玻璃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宋烈彬提到上市前的一個小插曲:當得知他們公司要上市并打造產業園時,某兄弟縣市投來了橄欖枝,而且條件十分“誘人”,不過被他們謝絕了。他說,除了對瑞昌這片土地的感情,更吸引他們的是瑞昌提供的“環境”。高質量的環境背后彰顯的是我市毫不動搖支持企業發展的巨大決心。企業要謀求更大的發展,必然將面臨更多的不確定性因素。面對未知的風險,一腔孤勇也許會碰得頭破血流,但想要謀得長遠發展,必然要解放思想、打通限制發展的“天花板”。企業如何敢邁出這一步?起決定性作用的便是一個地方的營商環境。枝繁巢暖,企業才敢談“鴻鵠萬里”。環境好,企業便沒有后顧之憂,只需一心謀發展,奮力描繪自己的藍圖。當前,全市上下正努力打造“宜居宜業最優環境”,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和義務積極主動參與,用實際行動來為推進瑞昌“五大升級”作出應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