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老領導曹田平接受采訪
一個周六的上午,他接受了我們的采訪。當回憶在耀華工作的歲月時,老領導感慨萬千。他說:退休后,回顧在耀華的工作歷程,1999年省委、省政府為促進國有企業發展,決定實施大集團戰略。11月中旬,他受省委、省政府的委派,從省建材局調任耀華集團任董事長、黨委書記,到2011年六月底卸任,在12多年的時間里,整個工作大致分成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2000年到2004年,是耀華集團公司董事會受省政府委托授權經營,積極落實省、市政府要求,推動耀華發展壯大的五年;第二階段,即從2005年1月到2011年6月底的七年,是耀華從資產到班子完全下放到秦皇島市,根據新的形勢和國家政策要求,耀華開始艱難改制、公司發展基本停滯、經營困難的階段。

圖為耀華領導班子及干部管理權限移交大會現場
進入新世紀階段的前五年,根據公司當時的形勢,主要實施了三大主體戰略。一是重組整合。根據省、市政府的要求,耀華在與北方公司整合重組的同時,對公司內部資源也進行了初步整合,在一定程度上挖掘了潛力,發揮了整體優勢。二是創新戰略。特別是技術創新上取得了一定成效。首先充分利用上市公司的功能,于2001年成功實現定向增發新股,募集資金約2億元,終于實施了“雙加”工程,并研發成功了在線LOW—E玻璃,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年半即收回投資;其次,于2001年果斷關停了“老九機”,告別了落后工藝,并利用老廠區土地開發變現2個億,退城進郊,興建了北部工業園區全鍍膜和超薄兩條生產線;再次,于2004年底,適時轉產虧損的硼硅玻璃管,研發硼硅板玻璃生產線和根據國防軍工需要,研究試制熔石英玻璃,填補了國內空白。三是“四跨”戰略(跨所有制、跨地區、跨行業、跨國)。通過低成本收購沈陽星光玻璃等的同時,還有效地推進走出去戰略,圓滿完成了國家交給耀華的重要援建項目——朝鮮大安友誼玻璃廠,受到黨和國家領導的表彰。
三大戰略的實施,客觀地講,耀華在五年中實現了較快發展。2004年底平板玻璃產量從1100萬重箱增加到2450多萬重量箱;銷售收入從約12個億增加到25億元多;2002年耀華玻璃被授予“中國馳名商標”;2005年被評為“中國名牌”產品。
第二階段,進入新世紀以來,玻璃行業出現了外資、民營企業迅速崛起,競爭日趨激烈的新形勢。耀華作為國有老企業,仍背負著企業辦社會的沉重包袱,冗員多、負擔重,機制僵化、勞動效率低下,無法同高效的民營和外資企業競爭。據此,2005年1月市政府決策,耀華與北方公司打捆改制。在市政府的支持和市國資委直接領導下,一是先后完成了三所中小學、有線網絡、公安、醫院、供熱和職工大學等的剝離;二是對玻璃鋼、工技廠、機械制造等17個輔業單位實施主輔分離改制;三是對玻璃主業通過公開征集的方式,先后同8家國內外知名企業進行了洽談。在市國資委直接主持下,經過認真分析,開專家會論證,比選后,經2007年3月市長辦公會確定,弘毅投資作為耀華和北方打捆改制的首選戰略合作伙伴。為達成目標,首先艱難完成集團控股的上市公司的重組轉讓,并艱難地解決了國投公司債轉股遺留問題。加上改制又與整體退城進郊同步進行,特別是改制又涉及到萬名職工的切身利益和身份置換,其過程之艱辛、任務之艱巨、情況之復雜、工作難度之大是其他國有企業改制無法比擬的。整個過程經歷了前所未有的挑戰,體會到其中的酸甜苦辣。
但令人遺憾的是,由于種種原因,改制遠未達到各方期望的初衷和目標。主要是:在成功引入弘毅投資實現資產置換的同時,沒有及時完成職工身份的置換;退城進郊新建項目由于土地資金不能足額到位,進展遲緩;投產后長時間不能達產達標,虧損嚴重;黨的組織系統缺位,班子老化、臃腫,機構沒有精簡到位;改制審計交割遺漏事項遲遲得不到出資雙方的確認解決;一些制約耀華發展的瓶頸問題(如冗員多、企業辦社會等)也未能徹底解決等。改制從某種意義上成為了夾生飯。
正在這危難關鍵時刻,2015年在市國資委認真比選的基礎上,市政府果斷決策,在引入弘毅投資的基礎上,又通過國資注資劃轉的方式引入中建材旗下的凱盛科技集團進行托管,短短的兩年多時間,證明這一決策是正確的。
在耀華工作期間,感受和體會最深的是:耀華之所以生生不息,除了其他因素外,從歷史看,從內部和職工層面看,深深蘊藏著一種最可寶貴的傳承精神和拼搏精神;有一支能在生產一線打硬仗的職工隊伍;有一支能在技術研發一線默默無聞,忠于耀華、勇于奉獻的工程技術人員和管理者隊伍。他們是耀華的靈魂、筋骨和脊梁,是值得我們永遠尊敬和謳歌的。

圖為2018年8月老領導曹田平回耀華參觀
這次受現任班子的邀請,重回耀華,感觸頗深。原班子計劃通過改制和退城進郊要實現而未實現的目標,在實施新的重組后,現在正逐步變為現實,深感振奮。新一屆班子,在市政府和國資委的大力支持下,一手抓重組,徹底解決改制中遺留的老大難問題(如大批冗員職工的身份置換補償、剝離企業辦社會等)。企業面貌為之一新,新任管理團隊工作之細致和高效為大家也留下了深刻印象。一手抓生產經營和項目謀劃,弘耀公司、北方公司扭虧為盈,經濟效益持續改善,職工收入增長,特別是硼硅玻璃二線和560T/D技改項目相繼投產,產量、質量躍上了新臺階,為企業產品結構向高質量、多品種發展奠定了有力的技術基礎,同樣使大家深感振奮。
堅信重組完成后,在新班子的帶領下,百年耀華一定能重新煥發活力與青春,重鑄輝煌,取得新的更大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