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獻禮唐都長安1400年,6月13日“流光溢彩耀西東——絲綢之路玻璃器特展”在含光門遺址博物館舉行。展出漢唐時期150余件玻璃器精品,可以看出當時中西方玻璃器風格、材質迥然不同,當西方玻璃器技藝隨“絲路”傳入、融合從而讓琉璃器在唐代發展到了頂峰時期。
本次活動由市文物局、西安城墻管理委員會主辦,含光門遺址博物館、曲江絲路遺珍博物館承辦。“琉璃器”即古代玻璃制品,材料特殊、工藝復雜,手工制作極為珍貴。僅存在于上層社會的帝王、貴族家中以及國與國的賜貢當中,是奢侈品。此次展出的150余件琉璃器精品跨逾漢唐,從和玉器媲美的祭祀禮器到裝飾品,再到吸收了西方琉璃器技藝的瓶狀器皿。給觀眾展示了一個中西方琉璃器不同又融合的過程。
展示分為兩部分,東方琉璃器展區可以看到像玉環一樣的琉璃器,戰國時的“蜻蜓眼珠”看起來很像綠松石。曲江絲路遺珍博物館館長李昀杰告訴記者,東方琉璃器特色鮮明,漢代以仿玉的祭祀禮器為主,后來演變為裝飾珠子等小件配飾。古人佩戴的玉牌,其中就有琉璃器的身影。另一個特點是它不透明,因為材質以鉛鋇為主。再看此時西方琉璃器,就類似今天常見的玻璃,有一定的透明度,就是因為它的材質以鈉鈣為主。古代中西方琉璃器材質和造型很不一樣。
西方琉璃器沿“絲路”傳入,北魏時期的玻璃器吸收了其高超的銅管吹制工藝,開始出現大一點的瓶子類器形。南北朝也為后來隋唐時期高鉛玻璃奠定了發展基礎,從模糊不透明到高透狀態。中西方的交融在一個唐代琉璃四獸瓶上可以看到,外觀看它很像一個瓷瓶。上面用中國的雕刻工藝雕出四獸,但風格和器形有很有歐洲和西亞特點。
記者獲悉,漢唐時期,有大量中亞、西亞人來到在繁華的國都長安,他們帶來琉璃、香料等商品進行貿易,在絲綢之路交流中,來自西方的玻璃制作工藝與東方的傳統琉璃制作技藝產生了強烈文化交融與碰撞,在雜糅并蓄中產生了這些流傳千年的人間絕色、絲路交流的具體證物。
本次展覽從6月13日至7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