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古代的玻璃器存世量較少,它的時代特色是西周時期樸素無華,春秋戰國時期以仿玉為主,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異域風格加重,唐代時期波斯風格濃厚,宋元時期小巧精致,清代時期色彩絢爛、工藝高超。其中宋代的玻璃器,不僅相較于前朝在數量、品種上有所增加,而且形制多樣化、工藝技術全面化,在用途上也十分廣泛。同時其造型多樣,種類繁多,每類器物還有不同的樣式,并通常以“無模吹制”工藝制作而成,器壁較薄。
位于河南省新密市(古稱密縣)老城西街,為宋真宗所賜寺名,北宋咸平二年(999)創建、咸平四年(1001)建成的法海寺,其寺內的石塔在1966年清理塔基時,發現塔下有距地面深5米左右的地宮。分上下兩層的地宮由6塊石板砌成了方形石函,而于石函內發現了一系列震驚世界的珍貴文物,其中就包括有50余件北宋玻璃器。且能看出器型的,就有鳥形物、壺形鼎、葫蘆瓶、細頸瓶和蛋形器等,令人嘆為觀止。今擇選其中兩件介紹如下。
圖1所示這件鳥形玻璃器,通高6厘米,用深綠色透明玻璃制成。其圓球狀的身體,球下平切,體內中空,以“無模吹制法”制成球體。一道凸起弦紋飾于體外腹中部,在腹部兩側由凸弦上生出棒狀的雙翅,到鳥首與腹部交接處向上彎曲。似能響動的兩個大圓環,各套在雙翅之上,尾部短小。而圓球狀鳥體以外的余部,皆以拉條捏塑后與球體熱熔而成,鳥冠、鳥喙結合部留有明顯的溝痕,體現了當時的琉璃制造工藝已相當復雜。
北宋時期玻璃器模仿自然界中動物的造型,并不完全摹寫動物原始形象,而是選取最具特征的部分運用于造型中。這除了中國造型藝術重寫意輕寫實的傳統觀念以外,也可能與當時玻璃工藝技術水平遠沒有達到隨心所欲的境界,有著一定的關系。不過此器奇特的造型、憨態可掬的萌狀,在中國出土文物中前所未有,是寫實動物類器物制作的開始。
圖2所示是一件玻璃壺形鼎,通高8.8、口徑3.1厘米,也是研究中國古代玻璃器器型的重要資料。其小口圓唇,頸部很短,圓球狀腹,胎體較薄。器腹下部有等距離的三實心足,足向下彎曲。玻璃壺形鼎全部“無模吹制法”制成,先做短頸球狀腹,再用玻璃料棍做成三足,加熱后粘于器腹下部。其狀可謂小巧玲瓏,拙樸雅致。
以上兩件新密市文化館所藏的北宋時期制玻璃器,應該為法海寺寺內的佛堂所供陳設器。雖然它們的綠色器表上都有一層棕黃色銹斑,但是瑕不掩疵,兩者均充分體現了當時的琉璃制造工藝水平,已經相當的復雜和高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