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包亦望
突破“玻璃癌癥”填補國內外技術空白
國檢集團首席科學家、總工程師。先后獲得德國洪堡基金、國家杰出青年基金,入選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等人才計劃,獲“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全國勞動模范”等稱號。
2018年1月,由中國建材總院和國檢集團完成的、由包亦望牽頭的“建筑玻璃服役風險檢測和可靠性評價關鍵技術與設備及應用”獲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為解決俗稱“玻璃癌癥”的鋼化玻璃自爆診斷與高層建筑玻璃a墜落風險預測的瓶頸問題,包亦望團隊發明了系列既有玻璃幕墻測試方法、評價技術及檢測儀器,填補了國內外技術空白,還可推廣至鋼化玻璃安裝前及生產線自爆源排查檢測和建筑石材幕墻、金屬面板松動脫落的風險檢測。這些成果已廣泛應用于國內外的建筑幕墻玻璃的檢測,對提升我國建筑玻璃使用安全性,降低安全事故發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在國家科技部重大儀器專項項目的支持下,包亦望研制出了世界上首臺超高溫極端環境力學性能試驗系統,解決了航天航空等領域的超高溫極端環境(1500℃~2300℃有氧環境)下材料力學性能評價難題。
包亦望長期工作在科研第一線,主持完成數十項科研項目,在脆性材料力學性能評價和儀器研發等方面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發明了一系列性能評價原創性技術。世界先進陶瓷領域中有6項已發布的國際標準和3項將發布的國際標準來源于包亦望,大大提升了我國國際地位和話語權,因此,他兩次獲中國標準創新貢獻獎和“國際標準化十佳推動者”稱號。

劉起英
助力“第二代浮法玻璃”研發再攀高峰
中國玻璃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玻控股)技術中心高級總監。
劉起英從事浮法玻璃深加工技術研發工作36年,作為研發團隊主要負責人,在浮法在線鍍膜技術領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她先后承擔完成了國家“六五”“七五”“863”“十二五”等計劃項目,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和建材行業科技進步一等獎、二等獎。同時被聘為國家科技專家庫專家,全國建材行業技術革新獎評審專家,全國建筑用玻璃標準化委員會委員等。
她研發的在線陽光控制鍍膜玻璃打破了西方廠商的壟斷,引領市場20余年。創造性地開發退火窯內鍍低輻射膜(Low-E)玻璃的生產方法和裝備,該技術是世界在線Low-E玻璃三大技術之一,使中玻控股成為國內唯一擁有該技術全套自主知識產權的公司。
近年來,劉起英積極參與中國建材聯合會發起的“二代浮法”研發項目,承擔的“浮法在線Low-E玻璃及TCO玻璃產品質量及性能的優化提升及生產工藝過程的智能化控制”和“浮法在線制備陽光控制低輻射復合的雙效節能玻璃的工藝技術研究”兩個項目于2016年在所有承擔單位里第一個通過項目驗收,受到了中國建材聯合會和行業的高度認可,確立了中玻控股在玻璃表面改性領域的領先地位,劉起英也連續三年榮獲“突出貢獻先進個人”稱號。借助于“二代浮法”研發項目,利用薄膜二維干涉著色和多元共摻雜協同增效的化學氣相沉積鍍膜工藝,她成功開發出在線Sun-E節能鍍膜玻璃,填補了國內空白。

閆法強
提升我國瓷絕緣子制造水平的電瓷大師
中材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副董事長。
閆法強曾任山東工業陶瓷研究設計院院長、國家工業陶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國家工業陶瓷標準化委員會主任,先后獨立完成了十幾項陶瓷窯爐及裝備的設計開發和建設工作,主持完成了幾十項大中型陶瓷工程的設計工作,獲得了國家優秀工程設計銀獎4項、銅獎5項,建材行業優秀工程設計一等獎4項、二等獎3項。
近兩年,閆法強主持完成了國際科技合作專項“無機憎水防污涂層的聯合研究開發”項目,提升了電網和鐵路軌道交通接觸網的防“污閃”性能,提高了其運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主持完成了特高壓棒形支柱瓷絕緣子的研究開發及產業化,項目成果的綜合技術達國際領先水平,為我國特高壓輸變電工程建設做出了積極的貢獻;研發出旋壓成型技術和成套設備,打破了國外壟斷,提升了我國瓷絕緣子的制造水平。
閆法強多年主抓中材高新電瓷板塊的工作。2018年1月,中材高新子公司中材電瓷生產的棒形支柱瓷絕緣子被工信部評為制造業單項冠軍產品,“年產24000噸線路瓷絕緣子生產線技術改造工程”榮獲2017年度建材行業技術革新一等獎,“特高壓工程用高強支柱瓷絕緣子關鍵技術及產業化”榮獲2017年度中國建筑材料聯合會科技進步一等獎。公司先后被授予國家高壓絕緣材料研究開發國際科技合作示范基地、江西省高壓電瓷企業技術中心、江西省工程研究中心、江西省高壓電瓷重點實驗室、江西省兩化融合示范企業和電瓷研發及檢測中心稱號。

張國良
開創國產高性能碳纖維新局面
連云港鷹游紡機集團有限公司和中復神鷹碳纖維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
近年,中復神鷹的銷售收入以年均超過49%的速度增長,目前中復神鷹已成為國內技術最先進、生產能力最強、產量最大、市場占有率最高、在民用市場實現連續盈利的碳纖維企業,公司綜合實力現已躋身世界碳纖維前五水平。
張國良帶領中復神鷹團隊實現了高性能碳纖維的規模化、產業化生產,年產量達到千噸級,率先實現了國產T700、T800、M30級碳纖維批量供應市場,擁有最大的國產碳纖維市場占有率,極大促進了國內碳纖維復合材料產業的發展。所研發的SYT49、SYT55和SYM30等產品已成為國內多個領域唯一使用的國產碳纖維。在國防和軍工領域,中復神鷹承擔了多項國防關鍵項目,自主研發的SYT49和SYT55碳纖維已經具備了為我國戰略武器和裝備等軍工領域進行持續穩定供貨的能力,提高了國家軍用碳纖維自主保障能力,扭轉了國防重點裝備型號碳纖維依賴進口的局面,實現了碳纖維國產化。首次在民用市場領域實現連續盈利,開創了我國碳纖維產業化發展的新局面。
最近兩年,張國良獲得授權發明專利1項,實用新型專利1項。個人榮獲2016年度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紡織之光”科學技術獎一等獎,2016年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授予其“全國優秀工作者”榮譽稱號,獲評2016年全國紡織行業人才建設突出貢獻人物,入選2017年度中國建材行業精英,獲得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等榮譽獎項。

張聯盟
功能梯度材料科技創新的領軍者
武漢理工大學材料學科首席教授、博士生導師,2017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同時兼任特種功能材料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曾獲國家教學名師、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全國建材行業科技創新領軍者等榮譽稱號。
張聯盟是功能梯度材料領域享譽國內外的著名專家、主要學術帶頭人,他主持并高質量完成了包括我國首個“863”高技術項目在內的數十項梯度材料的基礎研究與工程應用項目,創建了我國第一個功能梯度材料研究室。30年來,他率領團隊致力于梯度材料的功能創新與設計、制備技術創新與工程化應用,持續研制出具有熱應力緩和功能、準等熵加載功能、能量傳遞與調控功能以及原位防/隔熱功能的梯度材料新結構、新技術,并成功運用于國防與高新技術領域。
特別是近幾年以來,針對多物系、超寬密度范圍、物性差異懸殊的材料體系,張聯盟創新發展了“復雜梯度結構的模塊化構筑與材料制備新技術”,開發出“物理約束超臨界微發泡與一體化梯度發泡”“粉體表面包覆與低溫致密化”“梯度材料疊層共燒與熱膨脹調控”等專利技術,攻克了波阻抗梯度材料的批量生產、質量檢測以及工程應用中的諸多難題,實現了其在極端超高壓與復雜可控加載平臺上的成功應用,獲得了關鍵材料高置信度的動態物性數據,顯著提升了我國的高精度超高壓加載能力,社會意義重大。相關專利技術還輻射應用于泡沫隔音與防火墻板制備、超細粉體處理與料漿制備、陶瓷與金屬低溫燒結等高新技術領域,經濟效益顯著。

姚燕
引領建材總院科技發展進入新時代
中國建材集團有限公司副董事長,中國建筑材料科學研究總院院長。
姚燕是我國知名的混凝土專家,2017年當選亞太材料科學院院士,多年來從事建筑材料及其工程應用的研究與開發工作,作為項目負責人或負責人之一完成了國家和行業級科研項目40余項,所完成的研究成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及省部級科技進步獎10余項,其研究成果在三峽大壩、青藏高原等重點工程中得到應用,對工程混凝土耐久性控制具有指導作用。
在她的帶領下,2017年中國建材總院在國家項目申報、行業平臺建設、國際標準發布、科研成果轉化、國際學術交流等方面再創佳績,開創了科技創新發展的新局面。總院的大口徑鈹表面玻璃化反射鏡、碳纖維復合材料和航空時鐘等多項新材料成功應用在風云、天舟、北斗、天宮、蛟龍等國家航空航天重大工程。“建筑玻璃服役風險檢測和可靠性評價關鍵技術與設備及應用”成功解決兩項國際性難題,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在低熱硅酸鹽水泥的全壩應用、離線鍍膜玻璃智能化制造系統自主開發、一窯多線玻璃生產線技術升級、高速列車玻璃測試系統等領域填補國內空白,有力推動行業科技進步。
2017年,中國建材總院發布標準54項,獲批專利333項;獲批建材行業特種玻璃和特種光電材料兩個重點實驗室,成功組建“國防無機非金屬材料重點實驗室”;獲批“工信部工業節能與綠色發展評價中心”“工信部國家級綠色工廠示范單位”、中國建材聯合會“建材行業新興產業示范企業”等多個資質。中國建材總院院士工作站作為建材行業唯一一家單位榮獲中國科協“2017年度示范院士專家工作站”。

崔軍
絕熱材料測試技術與標準化工作排頭兵
南京玻璃纖維研究設計院質檢中心絕熱室副主任,全國絕熱材料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秘書,ISO/TC163/SC3/WG12工作組召集人。
多年來,崔軍扎根建筑材料測試與評價工作,深入研究絕熱、吸聲材料性能與測試技術,探索新型絕熱材料的性能研究及評價方法,研究內容涉及巖棉、玻璃棉、硅酸鋁棉等傳統無機絕熱材料,以及氣凝膠、真空絕熱板、二烯烴低溫彈性體等新型絕熱材料,同時還涉及絕熱材料產業綠色發展、深冷測試技術研究等內容。
崔軍致力于絕熱材料標準化工作,目前是ISO/TC163/SC3/WG12工作組召集人和ISO 20310項目負責人,并負責ISO/TC163國內技術對口工作,代表中國行使投票權,參與絕熱材料ISO國際標準化工作。主持制定的GB/T 34336-2017《納米孔氣凝膠復合絕熱制品》是我國首個關于氣凝膠新材料的國家標準,奠定了氣凝膠發展的基石,對我國氣凝膠產業發展具有重要的引領作用;GB/T 35608-2017《綠色產品評價絕熱材料》是我國首批綠色產品評價國家標準之一,將成為未來進行綠色產品評價的重要依據,為絕熱材料產業健康、綠色發展提供了保障。
近兩年,他先后擔任了GB/T34336-2017《納米孔氣凝膠復合絕熱制品》、GB/T 35608-2017《綠色產品評價絕熱材料》、GB/T 13350-2017《絕熱用玻璃棉及其制品》的第一起草人,擔任國家質量技術基礎(NQI)“優勢特色領域重要國際標準研究”子項目和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課題“維護結構用建筑材料綠色評價國家標準研制”項目的負責人。

彭壽
引領企業邁上行業科技制高點
中國建材股份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副總裁,凱盛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中國建材國際工程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建材蚌埠玻璃工業設計研究院院長。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全國優秀工程設計金獎1項,獲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創新獎、光華工程科技獎和全國杰出工程師獎等榮譽,被評為“2017新能源十大年度人物”。
過去兩年間,彭壽率領管理和科研團隊傾心注力凱盛科技,帶領企業不斷創新、突破和發展。
首創光伏玻璃成型新方法,研發了“一段式ppm級石英砂微鐵浮選工藝”及專用捕收劑,成功開發出“卡脖通路”結構的“寬液流成型工藝”新技術,并攻克了超白化、一窯多線成型等核心技術難題,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為我國玻璃工業轉型升級和結構調整打下了基礎。研發了“玻璃熔窯全氧燃燒和配合料預熱技術”,優化了玻璃液溫度場與流場,形成了我國浮法玻璃微缺陷控制的獨特方法,使我國浮法玻璃生產技術水平進入國際先進行列。
攻克了無堿無砷配方、澄清、均化、超薄成型等關鍵技術,建成了國內首條0.3mm TFT-LCD顯示玻璃的溢流下拉法生產線;建成了國內唯一能夠穩定量產0.3mm及以下超薄玻璃的浮法生產線,成功拉引0.15mm超薄浮法電子玻璃,創造了國內最薄浮法玻璃記錄。
生產出了2.1mm高應變點玻璃,完全滿足薄膜太陽能電池基板玻璃的性能要求,填補我國在該領域產品的空白;開發出了效率達到18.2%的銅銦鎵硒薄膜組件,刷新了之前17.9%的世界紀錄,并實現了太陽能電池組件背電極的國產化。

蔡玉良
新一代水泥技術改進提升的推動者
蔡玉良長期堅持工作在生產一線,從事水泥工程和相關領域內的基礎理論研究、新技術與裝備研發、集成設計、生產調試、技術評估和優化改進、完善及推廣應用等一系列生產和管理工作。近三十年來,由于他在行業中的突出貢獻,先后被評為國家工程設計大師,獲得“中央企業勞動模范”“全國水泥企業優秀總工程師”“科技創新領軍者”等稱號,獲“杰出工程師獎”。
近年來,除了應對國際水泥工程技術市場變化對水泥生產系統技術的持續改進和提升,尤其為了滿足國際水泥工程項目的承攬需要做了大量工作外,蔡玉良還結合國內外的市場需求,積極開展利用水泥窯協同處置各類廢棄物工作,特別在城市生活垃圾系統處理方面,形成了自己的專有技術,并在實踐中不斷改進和提高,在社會上得到了全面推廣和工程應用。他主導完成的超大規模水泥燒成系統研發正進行施工圖設計,項目建成后將成為行業“珠峰”。與此同時,他還與國內大型水泥企業集團合作,組織建立了無氨脫硝實驗平臺和CO2回收合成輕鈣實驗平臺,為下一步技術創新研發創造了條件。此外,他除承攬水泥行業、環保行業的創新和工程應用業務外,在市場開拓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尤其在無機鹽生產技術研發和創新方面。在新一代水泥技術的開拓創新方面,還承擔著行業“兩個二代”的研發課題——新型靜態水泥熟料煅燒系統裝置(沸騰與流化煅燒裝置)的研發工作。該項技術具有能耗低、投資省、環保指標優的特點,是未來精細化水泥工程技術的發展方向。

潘東暉
做舉薦科技人才的“紅娘”
中國建筑材料聯合會副秘書長、結構調整與發展部主任,建材科技教育委員會副主任。
自大學畢業后,潘東暉一直在建材行業從事科研、科技管理、政策研究與宣傳出版管理及行業管理等工作,承擔過國家“七五”重大科技攻關項目、中國工程院重大咨詢項目和財政部、工信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軟科學研究項目及總理基金項目等的研究工作,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建材工業部級科技進步一、二等獎各一項。
從2012年5月擔任中國建筑材料聯合會科技工作部主任開始,他銳意創新,不斷進取,強化服務,為行業科技創新與科技進步認真工作,組織編制了《建材工業“十三五”科技發展規劃》,積極推進“兩個二代”技術裝備創新研發及相關協會標準制定工作。與此同時,他面向全行業征集多項新技術、新產品和研究項目,向國家有關部門推薦,其中有數百項分別被列入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信部制定的規劃方案中;作為專家組成員參與科技部“十三五”科技重點計劃《重點基礎材料技術提升與產業化實施方案》編制,將建材行業水泥特種功能化及智能化制造技術等5個方向納入,并組織推薦21個項目成功立項實施,獲得國家近4億元資金支持。
2013~2017年間,潘東暉組織推薦和提名的行業科技獎項目中有13項獲得國家科技獎,并首次實現了建材行業同時囊括國家基礎研究、技術發明、科技進步獎的成績,組織推薦行業6人獲得全國科技創新創業人才,5人獲評杰出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