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全世界的游客似乎都跟玻璃較上了勁,玻璃觀光體驗項目頻繁出現。初步統計,近年來國內景區打造的玻璃項目達數千個。關于玻璃棧道,還要從14年開始說起。
2014年9月,河北白石山玻璃棧道對外開放;2015年7月,湖北省首條玻璃棧道在羅田縣天堂寨風景區建成;2016年4月,湖北宜昌長陽清江方山景區懸崖玻璃棧道正式開放;2016年6月,湖南張家界大峽谷玻璃橋完成橋面玻璃安裝;密云清涼谷玻璃走廊;紹興新昌的玻璃棧道開放;河北東太行景區“碎”了的玻璃棧道……這不禁引發業內思考,游客真需要如此眾多的高空刺激項目嗎?

景區一窩蜂“上馬”玻璃棧道
繼世界最長玻璃橋在湖南省張家界市大峽谷被叫停之后,玻璃棧道話題依舊火熱,不但加大了人們的好奇心,也將玻璃棧道這類近幾年逐漸火熱的新型觀光設施推向高潮。作為一種新型旅游體驗設施,玻璃棧道體驗誕生于2007年的美國科羅拉多大峽谷U形觀光臺,時隔幾年,猶如雨后春筍般出現于中國各地景區。玻璃棧道(臺、橋)一般建在風景壯美、地勢險峻的山岳峽谷中,大多沿著懸崖絕壁而建。
相關人士指出,借助這種透明的步道載體,將游客的觀光視角從平面維度轉變成了立體維度,游客不但可以移步到普通橋梁、道路難以企及的位置觀看獨特景觀,更可以如飛人般凌空清晰俯瞰腳下懸崖峭壁,樹木飛流,體驗一把心跳加快的刺激,將以往簡單而略顯平淡的觀光活動融入了動人心扉的刺激成分,一些地方甚至將其作為創建5A級景區的一張“牌”看待。
據不完全統計,2014年以來,各地先后有上百座玻璃棧道建成開放,玻璃棧道的最長、最高等數字不斷被后來者刷新。
被指成景區“提款機”
官方數據顯示,自張家界大峽谷玻璃橋試運營以來,上橋游客共計9.2萬人,日接待游客量近萬人,開業當天,大量游客通宵排隊等候體驗,這也給景區配套設施帶來挑戰。
據報道,以早期保定淶源縣白石山景區玻璃棧道為例,其影響力讓游客呈“井噴”式增長,但也因為進出口交通瓶頸和運力方面存在不足造成景區外的大量擁堵,并引發一些游客隨意插隊引發游客情緒激動,以及游客無視景區的安全標識牌和交通指引,在山間隨意找路往上攀爬造成了景區內擁堵,也讓景區背負了“提款機”的罵名。
據悉,大部分景區將玻璃棧道體驗作為單獨收費項目,只有少數景區將其作為增加游客體驗價值、豐富景區項目的附加產品看待,最多收取幾元錢的鞋套費。據了解,張家界大峽谷玻璃橋規定每天僅限8000人上橋,這個原本出于安全角度考慮的規定,卻讓“搶門票”之潮愈發狂熱。由于網絡售票配額較少、旅行社之間的競爭,都使黃牛有了可乘之機,有游客爆料稱238元的景區門票已被炒到近千元。
安全問題真的萬無一失
雖然玻璃棧道的運行有著嚴格限制,諸如單向通行、限量通行、不得長時間逗留,禁止用硬物砸劃、禁止從上向下扔垃圾等異物、禁止攀爬跳躍,但遍地開花的玻璃棧道產品也因缺乏評估標準和安全標準,成為了游客們關注的焦點。北京聯合大學旅游學院教授徐菊鳳認為,玻璃觀景設施自身承載力有限,必須嚴格控制游客流量與游客停留時間,并保障玻璃的潔凈與安全,同時還要充分保障游客的安全,必須對游客進行有效疏導與引導。一些景區剛建成的玻璃棧道,由于地處游客必經之路,也沒有采取維護措施,僅僅數月就已經布滿游客鞋跡劃痕,失去玻璃的透視功能。加之如果疏于管理維護或游客引導不善,輕則導致游客體驗效果差,重則導致安全問題,都會違背景區投資建設的初衷。
折射旅游業內創新不足
誠然,旅游的競爭已經不再是以前純粹旅游資源優劣的競爭,它已經加速進入了“下半場”,比拼的是旅游產品的深耕細作、場景體驗和特色服務。對此,國際旅游投資協會總干事王琪對本刊表示,比比皆是的玻璃棧道產品也折射出業內創新不足的問題。
王琪認為,鑒于玻璃棧道產品聚攏不少游客的成功事例,投資人出于急于收回回報的心理,才出現了景區紛紛上馬玻璃棧道的行為,但其效果也會隨著時間的推進、案例的增加以及游客閱歷的增加而減小。“一個旅游產品要想達到長期吸引游客關注,僅依靠類似 玻璃棧道 這種新奇的體驗產品遠遠不夠,需要更多依賴于創新、文化的支持。”
“旅游文化投資與其他投資有著很大不同,不是單純的投入與產出的思路,玻璃棧道需要匹配更好的內容,山夠不夠高,地勢和風景夠不夠特別都是衡量玻璃棧道能否長線吸引游客的原因。”旅游的本質是滿足人的精神需求,以景區為例,作為文化旅游的典型代表,其所蘊藏的文化底蘊和知識產權并非一朝一夕形成,而是需要長期積累,也要求投資建設此類項目時應審時度勢,清晰把握其功能定位。
此外,王琪還指出,作為早期國內玻璃棧道景區的代表白云山景區,當前也面臨著一炮而紅之后的憂慮,“景區投資者和經營者往往在引爆眼球之后要思考如何留住游客,這也需要采用更多創新的方法,包括軟件、硬件、營銷方面的調整。”
玻璃棧道莫要東施效顰
記得以前一篇“行走在湖南省平江縣懸崖峭壁上的棧道工”的文章在朋友圈爆紅,文中記錄了湖南平江棧道施工者們的日常:早6晚5的工作制,工人們在沒有欄桿和一些防護措施的保護下,身負重擔,憑著一頂安全帽和一身虎膽,在絕壁上徒手搭建了“通天大道”。
唏噓的背后,留給我們更多一些思考,除了讓這些拼命掙錢的工人得到經濟上的回報外,玻璃棧道是否真的有必要遍地開花?
在玻璃棧道數量崛起的當下,諸多景區為了創造噱頭拼命找不同:你號稱最長,我就來個最寬;你要懸空,我就倚絕壁而建;你用汽車碾壓來證明安全,我就用大錘砸……最終掩蓋不了東施效顰的尷尬。
從長遠發展來看,大量同質化的產品,很難保證不惡性競爭,有量無質,以次充好的現象能否出現也未可知。反之,如果將玻璃棧道之流視為景區的標配,那么會否讓一批不適合玻璃棧道體驗的游客在戲謔與調侃的綁架下強行“推上”云霄?以北京密云清涼谷景區空中棧道為例,內懸挑而出的棧道距離崖壁5米多遠,完全沒有任何支撐攀扶的地方,這樣的設計在國內也并不少見,如果將其他人因恐高而緊張尖叫,或閉目而行甚至四肢匍匐于地而行的景象,視為一道能增添樂趣的特殊“風景”,這對人們“惡趣味”何嘗不是一種拷問。
玻璃棧道這個炙手可熱的體驗項目,留給景區不僅僅是表面的“心驚”,也有細思之后的“膽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