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慶長假后的兩個交易日,玻璃期貨忽低忽高的行情玩起了“心跳”,一時間令一些市場人士摸不著頭腦。據了解,此行情更多的被理解為是市場情緒與資金因素主導的短線行情。
一方面,由于8月底以來玻璃期貨價格持續下跌,導致期貨貼水現貨幅度擴大,資金做多的安全邊際相對較高。從持倉來看,最近2個交易日玻璃主力合約增倉逾10萬手至31萬手左右,創下最近一個多月來的新高,這是節后資金回流和短線資金流入等因素的共同影響。
另一方面,國慶節前后沙河玻璃企業限產、純堿價格上漲等利好因素頻現,也是激發市場做多積極性的主要因素之一,尤其是近期有關沙河環保督察愈演愈烈,或影響后市玻璃供給,從而對供需面形成影響。
面對昨日玻璃期貨的大漲,中大期貨分析師張駿認為,其實是市場情緒、供需和成本等因素疊加的結果。成本方面,沙河地區重制純堿價格節后上漲200元/噸,達到年內最高的2400元/噸左右,直接抬升玻璃生產成本40元/噸左右。供給方面,國慶節前沙河玻璃生產企業迎來限產風暴,部分企業9月份開始已陸續降低拉引量,節后實際供給量有所縮減。此外,市場傳聞針對沙河玻璃企業的環保督察將進一步升級,從而造成市場情緒的波動。
說起環保,不少人認為是此次行情的一個引爆點。從今年出現的各類環保措施來看,呈現出全面、明確、嚴厲等特點,上漲行情啟動背后都離不開環保這一催化劑。
據了解,節前邢臺市出臺的有關沙河玻璃企業限產的政策明確要求玻璃企業限產15%,其中不但包含主要的幾家玻璃生產企業,也包括大量深加工企業。此外,玻璃上游純堿、石英砂、煤炭以及下游建筑業等行業均受環保掣肘。
10月3日,一場強化玻璃企業執法檢查的環境保護大會讓沙河玻璃企業看到了政府堅持“黑臉”執法,鐵腕治污的決心。
“國慶長假幾乎沒怎么休息,我們都緊跟著督查組的步伐。”沙河一玻璃企業的相關人士向記者坦言。
談及環保這個“緊箍咒”,不少沙河玻璃企業感受頗深。“13年保北京的民用氣,沙河天然氣關停;14年6月30號以前達不到環保標準的玻璃企業全部關閉。此后,干法脫硫改濕法脫硫,環保政策步步緊逼,層層加碼。”上述負責人表示,沙河的玻璃產業在環保上已經做出了一定的犧牲,以前300多條生產線通過環保整治,現如今剩下40多條。花了很多億在環保設備配置上的沙河玻璃產業,淘汰落后產能、安裝脫硫脫酸設備等工程已經在2016年就基本完成。
在他看來,環保是壓縮產能、供給側改革的一個很好的切入點。“高壓上檔升級,排放的更少,玻璃出的更好。”他認為,面對玻璃行業的嚴峻市場環境,面對著日趨嚴厲的環保緊箍咒,玻璃企業都應該主動的迎合市場的需求,一切以環保為主,拒絕污染拒絕浪費,才能夠在環保新政策下贏得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