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距廣東省工程玻璃分會第三次工作會議過去將近半個月了,會議上由大家舉手表決通過的《自律宣言》將于10月1日起正式執行:
1:合同總金額比例的30%-10%,定金按比例沖抵。
2:“批發批結”“款到發貨”。
3:尾批付款。
4:款到排產。
5:付款方式,電匯或銀行承兌(不超過6個月)。
就目前華南地區的市場看來,廣東省工程玻璃分會第三次工作會召開后,玻璃原材料的價格華南地區漲幅不多,報價基本持平,零星有提漲但接受度不高。這次工作會議的召開讓廣東玻璃深加工企業喘了一口氣。
不少廣東省未參會的玻璃深加工企業和原材料供應商也通過不同渠道了解到這次廣東省玻璃分會的決心,也紛紛參與到討論中來:
取締一些規模小的,沒有前景的深加工作坊式的工廠
有人建議玻璃協會應該聯同政府部門,以市為單位成立玻璃協會,取締一些規模小的,沒有前景的深加工作坊式的工廠,對加工的產品協會給于質量評估,達不到質量要求的,不予發貨,保障產品的價格,杜絕惡意壓價事情,讓玻璃深加工的市場,有序,平穩,公平,公證。
這樣的觀點不免有些偏激,但是也不失道理,協會這次會議目標之一就是強化行業自律,改變墊資陋習。自今年5月以來,玻璃成本上漲了大約100元/噸。目前玻利潤大幅下滑,從以往300多一平米下降到100多一平米,而原材料如玻璃原片、分子篩等價格卻不斷攀升。現在的玻璃深加工市場已經陷入這樣一個怪圈:上游原材料市場狂漲價,下游幕墻市場狂壓價,進退不是的玻璃深加工企業為了這一點微薄的利潤一讓再讓。有些企業甚至無原則的墊資,壓價、產品質量理所當然得不到保障,此種做法嚴重擾亂了市場秩序。為維護市場的穩定,促進行業的健康發展,整頓此類企業勢在必行。
各有各的苦,玻璃幕墻公司生存困難
在玻璃深加工企業叫苦的同時,部分玻璃幕墻公司也開始叫苦了。
有施工企業叫苦稱玻璃幕墻公司困難大的多了,成本越來越高,工程款越來越難收,大部分工程三至四年能付清工程款,有些工程拖至五、六年結清工程款,企業資金成本高運作,債臺高筑,材料商那里很難欠款,企業要生存,希望政府能出臺有效政策措施,還一個有規律有秩序的競爭市。
據調查,國內玻璃幕墻行業現狀不容樂觀,隨著原材料成本、運費上漲、工人工資、場地租金上漲,以及行業工程款拖欠等問題,導致目前玻璃幕墻企業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尷尬程度較之玻璃深加工企業是有過之而無不及。雖然玻璃幕墻近幾年國內市場急速增長,但是玻璃幕墻脫落砸傷路人等安全問題隨之增加,這又成了玻璃幕墻企業需要面臨的“安全質疑”危機。并且,國外企業紛紛介入國內市場,國內市場也積極向國外市場延伸,面對這種國際化競爭,玻璃幕墻行業變得更“惡劣”,競爭越演越烈。
毛利率的提升至關重要
很多企業一直特別強調毛利率的重要性。
的確,一方面企業內部的各項運營成本、費用支出,在不斷增長和攀升著;另一方面來自市場外部的競爭激烈、價格戰還在繼續,深加工企業還在繼續要求投入費用和資源。有人認為,漲價不是問題,原材料的價格反彈只是曇花一現。如德意志銀行預測,未來兩年內化工原材料將出現供應過剩的情況。但也要意識到,就目前形勢看來原材料價格出現大幅度的上漲并非小概率事件。而玻璃深加工這種依靠原材料下降導致的毛利率提升的行業在當前這樣的環境下生存可謂是寸步難行。有人提議因供給側改革產生的普遍現象,市場失靈,行業手段有限,唯有有形之手給予政策性指導,此時正是建立健康誠信的新型業態的最佳時機。
培育工匠精神,樹立品牌形象
不少參與討論的未參會企業都希望政府能夠出臺一些指導性政策來管控現在的市場形態,但一味的等待這種政策出爐會使得整個行業處于被動狀態。當前形勢或許對深加工企業是種考驗。所以企業要懂得企業要適應市場變化,方能生存和發展,培育工匠精神,樹立品牌形象才是上上之策。再加上此次會議,廣東各個深加工企業已經達成共識,聯名簽署《自律宣言》,齊心協力改造自身企業陋習,遵守行業規則,調整市場秩序。相信國慶后,廣東深加工企業會度過這個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