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于智能手機屏幕不耐摔,鋼化玻璃膜已逐漸成為智能手機必不可少的配件,其背后也衍生出了一條產業鏈,鋼化玻璃膜剛興起時生產廠家已經不是少數了,據不完全統計國內就有近百家,主要集中在廣東,并且與日俱增。
鋼化玻璃膜,顧名思義,其原材料玻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玻璃原片按照廠商進行劃分,可分為國產和進口兩種類型,進口的有日本旭硝子(AGC)、板硝子、德國肖特和美國康寧等,由于進口的成本高,在過去,廉價的鋼化玻璃膜以國產玻璃原片為主。但隨著技術的不斷更新,鋼化玻璃膜的國產玻璃原材品質已經接近甚至超越國外水平,許多鋼化玻璃膜生產工廠在用的都是南玻、洛玻、中建材、海川等國內企業的玻璃,但是有協會人士指出,國內主要的玻璃生產商大多為上市企業或國有企業,其中,南玻以ITO玻璃基板為主、洛玻以建筑玻璃為主、信義以汽車玻璃為主,目前還沒有一家企業把保護片玻璃作為主打產品。
然而由于玻璃窯一旦開爐便不輕易停窯,因此同一規格的不同批次的產品因物料成本的單價不同也有可能差別甚大,導致玻璃原材的價格幾乎“沒有章法”可言,完全控制在生產商手里,乃至出現“聯手哄抬價格”的現象,想要玻璃價格大幅下降實非易事。
作為鋼化玻璃膜主要材料,玻璃價格不斷攀高,讓許多鋼化玻璃膜生產商苦不堪言,陷入采購難的糾結狀態,加上一些同行企業以低價方式進行競爭,擾亂市場經營的正常秩序,更蠶食行業的利潤空間,對行業的生存造成雪上加霜,然而這種現象并非鋼化玻璃膜行業所獨有,幾乎是與玻璃相關的行業的“通病”。

玻璃原材價格的變化波動常常給下游后端的加工企業在原料采購上帶來許多無法估計的“意外”,去年以來玻璃原片價格“混亂”,導致產業鏈下游的生產企業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困擾,鋼化玻璃膜行業不過是其中之一。
上游玻璃生產企業產品價格的“善變”往往會增加下游加工企業的被動性,更形成下游行業辛苦賺來的微利都落入玻璃生產商手中的悲哀。
如今下游企業采取的應對方法更多是在滿足基本需求量的前提下,降低玻璃采購量,以“冷處理”方式應對上游生產企業的“漲價熱情”,不過這對于阻止價格上揚的步伐似乎作用不多奏效,當前價格雖然整體穩定,但依然不乏企業調漲,以致有玻璃深加工企業人士慨嘆:“玻璃原片價格再漲就做不下去了”。
針對當前形勢,協會人士表示這種現狀對處于玻璃產業鏈下游的行業企業發展非常不利,唯有企業抱團控價,才有可能爭取價格合理化,企業尤其小企業可以聯合起來形成規模進行采購,以此增加議價籌碼。此外,現在大部分玻璃生產廠家都實行現金結款,若形成大規模采購,也許能與生產廠家協商以月結方式進行結算,如此一來可以分散上游供應商的款項風險,也可緩解下游企業的資金壓力,但這必須要企業團結齊心才能做到。
一條產業鏈的任何環節出現混亂都有可能形成傳導效應,尤其今年已過三分之一,但此前市場表現始終較為清淡,市場除了生產廠商拼命拉漲以外,似乎沒多大波瀾,這不得不讓人感覺淡季比以往都來得更早了些。與其在這時候為了一己之利而擾亂市場,何不如給下游企業更多喘息的空間去發展,憑一己之力助整條產業鏈有序增長,繼而從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