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一段福耀玻璃集團創始人、董事長曹德旺接受媒體采訪的視頻刷爆朋友圈,再一次把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到中國實體產業所面臨的現實問題之上。
事情起因,緣于曹德旺計劃在美國投資10億美元建廠生產汽車玻璃。被問及原因,曹德旺表示“中國實體經濟的成本,除了人便宜,什么都比美國貴”,迅速引發輿論連鎖反應。他既被外界認為是“說了實話”,也被猜測是曹德旺準備“逃離中國市場、把制造業回流美國”。
曹德旺之后,很多人關心,同為制造業大佬,下一個出走的會是宗慶后嗎?宗慶后回應:“現在沒有,而且亦沒有考慮。”

企業家們為什么紛紛往外跑?
企業家們為什么紛紛往外跑?原因很多,細細想來,卻也在情理之中。
先說最直觀的,稅負。近幾年,國內企業利潤增長乏力,利潤率能做到10%以上,已經相當惹人艷羨。但歷經國家幾次減稅,仍然有諸多企業叫苦不迭。
國內企業的稅負主要來自哪里?除了25%的企業所得稅,還有高達百分之十幾的增值稅,更別提印花稅、車船稅、城建稅、教育費附加、地方教育附加費等其他稅種、費用。
中國的稅負究竟高不高?不同的人和企業、機構,都曾通過各種渠道和方法驗證,給出了一致的答案。
比如,曹德旺說,美國對企業征收的所得稅是35%,加地方稅、保險費其他5個百分點共40%,而中國制造業的綜合稅務比美國高35%。
中央黨校教授周天勇給出的數據顯示,中國企業非常大的負擔就是宏觀稅負率太高。1995年,宏觀稅負率只有16.5%,2000年也只有21%,2005年26%,2010年一下子到了36%了,2015年,企業的宏觀稅負率已將近37%;
天津財經大學教授李煒光測算,我國企業綜合稅負達到50%以上,在21個亞太經合組織國家中排名第四。其觀點更為激進:中國的稅率讓企業老老實實交稅,基本上處于死亡的邊緣,這就是“死亡稅率”。
除了稅負,中國企業選擇往外走,還有諸多原因——
國內要素成本上升。首先便是土地這樣的稀缺資源,宗慶后就曾吐槽:現在工業用地的價格需要幾十萬、上百萬一畝,這么大的投資成本誰去投?
與此同時,水電氣等能源價格卻始終堅挺。在原材料等成本基本穩定甚至下降時,這類成本在企業總成本中的占比不降反升。人民日報就曾報道,一些企業即使一個月不用電、同時向供電部門報停,也要交變壓器基本電費數百萬元。
制度性成本,如環評、能評、清潔生產等一系列審批,無論是時間成本還是費用成本,哪項都低不了。
產權保護。長久以來,產權保護不到位成了企業家的心病。無恒產者無恒心,產權得不到保護,誰又能認真經營?一些地方,國有企業欠民營企業的錢可以作為商業糾紛草草處置了事,民營企業欠國有企業的錢就被認為是侵占國有資產,叫人如何不心寒?
福耀玻璃到底一年要交多少稅?
那么,到底稅負是否像曹德旺所說的那樣,下面我們從經營數據背后去剖析下。
先來看看,福耀玻璃15年來的凈利潤情況:
福耀玻璃2015年凈利潤26億,2014年22個億,2013年-2015年,3年的凈利潤增速分別為26%,16%,18%。
福耀玻璃2015年營業收入為135個億,2014年129個億。營業收入的增速,相比2007年以前,一直在下滑,從2013年到2015年三年來的營業收入增速分別為12%,12%,5%。
應交稅金是指企業應交未交的各項稅金,如增值稅、消費稅、營業稅、所得稅、資源稅、土地增值稅、城市維護建設稅、個人所得稅等。次項在資產負債表里體現。
福耀玻璃2014年-2015年的應交稅金都高達3.4個億,但是2008年以前的應交稅金都是負的,說明政府給予了很大稅收優惠。
下面初略的計算下,應交稅金與營業收入的比重,看看是否稅負一直在增加,從上表中,確實看出,福耀玻璃最近6年來,稅收負擔有所增加。
以上為資產負責表里體現的應交稅金情況,營業稅金及附加在利潤表里體現,再單獨分析下,該項的情況。
福耀玻璃最近幾年,營業稅金及附加高達1個億,最近三年的營業收入增速為12%,12%,5%,但是營業稅金及附加的同比增速為27%,14%,15%。增速的不對等,其中部分原因為營業成本的增加,也有部分原因是稅負有所增加。
從上面不難看出,福耀玻璃在過去由于有政府給予的優惠政策,企業發展如沐春風;如今地價高企,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稅收負擔也持續加重,這才讓國內的實業不得不把目光投向海外,這樣做的并不僅僅只有一家福耀玻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