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在很短的時間內了解一個工業行業的發展現狀,最好的辦法是什么?答案就是:去看它的展覽會!
2016年8月31-9月2日,為期3天的“第22屆中國國際復合材料工業技術展覽會”在位于上海世博園舊址的“上海世博展覽館”舉行。記者跟隨熙熙攘攘的參觀人流涌進展館,目睹了國際國內玻璃纖維和復合材料工業最新的集體亮相,直觀感受到這個行業近年來的強勁發展勢頭。

展覽會是一個行業發展最直觀的晴雨表。本屆展覽會4萬余平方米的參展面積為歷屆最大,528家參展產商比上屆增長12.7%,408家國內參展商、120家國際參展商,幾乎囊括了國內外有影響力的行業內企業,從原材料、生產裝備、到各種成品,整個生產和應用鏈應有盡有,可以滿足各方需求。如果你是偶然踏進展廳的非專業觀眾,對原材料和生產你可能陌生,但成品卻是生活中常見的,展會有很好的科普作用;如果你是下游客戶,透過展會能了解到行業一年中的進步,會給你多一種選擇和想象空間;如果你是生產商,就更方便了,你能獲得有價值的生產信息。
這是一個被國際公認的全球玻璃纖維和復合材料領域第二大國際展會。你沒聽錯,是全球該領域的第二大展會,在中國。第一在法國,第三在美國。
展會已不再是單一的參展、觀展,在展廳旁側,展會期間還同時舉辦有一系列的相關專題報告。3個高層論壇的14場主題報告,37場專業技術講座,以及專題培訓、新聞發布會等,來自國內外著名專家、學者、企業家輪番登場,學術氣息濃,信息量大,讓人目不暇接。
在高層論壇中,中國玻璃纖維工業協會、中國復合材料工業協會副秘書長文慧女士的《中國纖維復合材料行業2015年度發展報告》,讓記者對我國玻璃纖維和復合材料行業發展現狀有了詳細了解。這本來是一個對行業年度發展的例行介紹,但其中的一些經營數字及行業發展狀態,讓記者頗感意外和驚喜:分明是感覺到了整個行業身處嚴冬中的一股蓬勃暖陽!
展會歸來,記者對我國玻璃纖維和復合材料兩大行業多年來的發展進行了專門梳理、采訪,認真探尋其成功發展背后的軌跡,以期供全國建材行業借鑒和思考。
逆風飛揚的2015
近年來,國內經濟面臨下行壓力,經濟形勢持續低迷,整個建材行業生產經營普遍下滑。特別是水泥等產能嚴重過剩的行業,產能利用率低,市場嚴重供大于求,價格競爭混亂,企業經濟效益下滑,造成惡性循環,不得不停窯限產、疲于應對。
而在此背景下,玻璃纖維和復合材料行業卻逆風飛揚,抗住了經濟大環境的不利影響,行業發展健康有序,生產經營平穩上升,行業經濟效益良好,在建材大家庭中獨樹一幟,與其它行業形成明顯反差。
2015年,全國玻璃纖維、復合材料行業1197家規模以上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617.2億元,同比增長10.1%;利潤總額183億元,同比增長10.2%。在建材行業普遍效益下滑的形勢下,玻纖、復合材料的逆勢增長,格外搶眼。
2015年規模以上企業固定資產投資441.22億元,增幅達23%。行業發展更趨理性,加大了生產線技術改造和調整產品結構力度,優化生產成本,積極進行轉型升級;環保意識加強,節能減排深入推進。同時部分企業進行了機器換人、自動化改造,建設智慧工廠,開啟了玻纖復材行業工廠生產、管理信息化、自動化、智能化的新時代。
其中,玻璃纖維行業,產能結構持續優化:2015年玻璃纖維紗產量323萬噸,同比增長4.87%,增速較2014年回落。其中池窯紗產量304.5萬噸,同比增長6.73%,占玻纖紗總產量的94.27%,同比繼續增長1.6個百分點;坩堝拉絲產量18.5萬噸,同比下降18.5%,球窯產能規模萎縮,代鉑坩堝紗產能逐步減少。
玻璃纖維行業進口產品結構優化,出口數量回落,貿易順差11.63億美元。2015年,玻璃纖維及制品進口數量23.3萬噸,同比下降4.8%;進口額8.88億美元,同比下降8.7%。玻璃纖維及制品進口均價3808.78美元/噸,同比下降4%。2015年玻璃纖維及制品出口數量124.9萬噸,同比下降3.2%;出口額20.5億美元,同比下降0.7%;出口均價1640.86美元/噸,同比增長2.6%。貿易順差11.63億美元,同比增長6.4%。
纖維增強復合材料行業,隨著風電、軌道交通、城市基建、環保等領域的市場需求增加,帶動復合材料制品市場持續升溫。2015年,纖維增強復合材料全行業總產量約為456.71萬噸,同比增長5.36%。其中,纖維增強熱固性產品產量為280.31萬噸,同比增長3.06%;纖維增強熱塑性產品產量為176.4萬噸,同比增長9.23%。
經營效益具體到一家企業會怎樣?9月12日,記者有機會赴浙江巨石集團參觀,這是目前中國玻璃纖維行業產能最大的企業,隸屬于中國建材集團,有著混合所有制身份。在巨石集團的展廳記者看到:2015年其凈利潤比2014年增長108.4%,2016年上半年再次刷新歷史記錄,凈利潤實現52%的增長;2015年員工收入提前兩年實現翻番計劃,納稅比上年增長17%,實現了企業、員工、社會和諧共進。
以上枯燥的數字只是截取了2015年一個年度橫斷面,如果縱向看與自身比,玻璃纖維和復合材料行業多年來又有哪些發展和進步?
由弱到強的發展史
我國玻璃纖維工業誕生于1958年。玻璃纖維生產工藝分為玻璃球坩堝拉絲法和池窯拉絲法,池窯拉絲生產工藝是當今國際上通用的主流技術。自上世紀90年代我國自主掌握了玻纖池窯拉絲技術和裝備國產化之后,中國玻璃纖維工業獲得飛速發展。
池窯拉絲工藝技術在我國興起于上世紀90年代。我國第一條萬噸級池窯拉絲生產線于1997年誕生于泰山腳下的泰山玻纖,是當時的國家重點項目,并獲得了中國科技大會獎。
當年1萬噸池窯拉絲項目就能獲得國家科技大會獎,以今天的眼光來看實在不可思議!要知道,如今一條池窯拉絲生產線的產能動輒就是8萬噸、10萬噸,最大的單線目前已經達到了12萬噸。
1990年,美國人用池窯拉絲技術生產玻璃纖維,100個人一年可生產1萬噸;而我國上海耀華用傳統的玻璃球坩堝拉絲法工藝,生產同樣數量的玻纖則需要10000人,是美國勞動力用量的100倍,就是這么大的差距!當時中國玻纖協會負責人從美國考察回來,向當年的國家建材局領導專門匯報了情況,他表示,我們要想趕上美國,就必須實干!王燕謀局長又特意安排科技司的同志出國核實情況,回來后決定干池窯拉絲,于是就有了泰山玻纖的1萬噸池窯拉絲項目。
從泰山腳下這條1萬噸池窯拉絲生產線開始,中國玻璃纖維工業書寫著新的歷史——2000年中國玻纖紗總產量為21.5萬噸,占世界總產量十分之一左右;2007年中國玻纖紗總產量達到160萬噸,成為世界玻纖生產第一大國;2010年玻纖紗產量為256萬噸;2015年玻璃纖維紗產量323萬噸。目前我國玻璃纖維產量已經占到了全球的60%;業內三大企業巨石集團、泰山玻纖、重慶國際的產量合計占到全國70%;目前代表行業先進工藝的池窯拉絲生產技術,占到全國玻璃纖維行業的90%以上。
20多年前國家建材局曾經構想建設三大國家級玻璃纖維基地的愿望,如今早已實現。浙江的巨石集團、山東的泰山玻纖以及重慶國際,目前作為我國玻璃纖維行業的大型骨干企業,已呈三足鼎立之勢。
當時全國玻璃纖維產能只有十幾萬噸,而三大基地的建設目標是每個基地產能均達到20萬噸,這在當時是不可思議的。而后來的事實證明,當時這一戰略目標是完全正確的。玻璃纖維和復合材料作為一種特殊的新型材料,能夠應用到國民經濟的各個領域,后來國民經濟每年以兩位數快速增長,給玻纖行業發展提供了廣闊市場。
近一兩年,受產能過剩的困擾,我國建材領域內許多行業開始走出國門到海外建廠。而我國玻璃纖維行業則比較早地就把產能輸出到了國際市場,他們早已把視野投向了海外,沒有讓多余的投資在國內市場制造產能過剩。目前我國玻纖企業已在泰國、美國、巴西、巴林、埃及等五個國家投資建廠生產玻璃纖維,把先進的工藝技術和現代化生產企業建到了世界各地。近年來巨石集團在埃及投資建設的玻璃纖維項目,是目前中國在埃及投資規模最大的制造業項目,也是我國“一帶一路”的重點項目,習近平總書記2016年1月20日在埃及開羅親切會見了巨石總裁張毓強。
繼“兩化融合”后,國家又開始在工業領域推行“智能化工廠”。2015年,記者就曾在泰山玻纖的生產車間看到了機器人工作的身影。近期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布的2015年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名單上,泰山玻璃纖維有限公司“玻璃纖維智能工廠試點示范”項目已入選全國首批項目,其高度自動化、信息化的先進生產線,再一次為全國玻纖行業樹立了典范。巨石集團通過機器換人和自動化改造,全力打造智慧工廠,實現了信息化系統的實時自動管理。江蘇長海采用智能化生產設備,替代人工操作,對關鍵性數據和設備的運行狀態進行自動化監測,同時對物流系統和倉儲體系進行了自動化升級。此外,復合材料格柵自動生產線、機器人纏繞機、全自動化氣瓶FW生產線均已推向市場。
可以自豪地說,我國玻璃纖維和復合材料行業在“推進兩化融合,建立智能工廠”方面,已經邁出了堅實步伐,走到了全國建材行業的前列。
粗略梳理以上內容可以看到,持續多年的健康快速發展,我國玻璃纖維和復合材料行業全面實現了由小變大、由弱變強,并具備了一定的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讓“中國制造”在國際該領域擁有了自己的地位和話語權。
記者尋問行業發展取得如此耀眼的原因是什么?中國玻璃纖維工業協會、中國復合材料工業協會強調:是政府、企業、協會三方面共同推動的結果。
不一樣的解決問題之道
了解了以上內容,讀者心中必定還會有一連串的疑問:這個行業難道就沒有受到經濟環境的影響出現產能過剩嗎?它為什么能長期保持健康平穩的發展態勢?為什么能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
平心而論,中國玻纖和復合材料行業的快速發展,從大的方面來說,得益于以池窯拉絲為代表的行業先進技術的突破,得益于全球經濟快速發展對玻纖產品需求的日益增長。然而,在發展過程中,一些影響和阻礙行業健康發展的問題也曾一一浮現。這一點玻璃纖維跟其它行業一樣,無法免俗。
比如,曾經玻纖行業的球窯和坩堝拉絲生產線的能耗水平高于全國能耗平均指標,廢氣、廢水、廢絲等工業污染物隨意排放,與環境保護、節能減排和可持續發展相矛盾;前些年隨著新材料產業的升溫,玻纖市場需求旺盛,以廢玻璃為原料的陶土坩堝玻纖制品一度在市場上以次充好、魚目混珠,嚴重影響了市場秩序,低價惡性競爭時常出現,影響了整個行業的利潤水平;雖然我國玻纖紗產量快速提高,但多以初級產品出口國外,2000年中國玻纖產品出口率38%,到2006年竟達到68%,行業對外貿出口的依賴度不斷增加,下游制品深加工發展滯后;特別是,我國玻璃纖維產量從2000年起一直保持20%~30%的增長,到了2005年增長率高達45.8%,產能過剩的苗頭開始出現。
面對的是大致相同的問題和矛盾,但玻璃纖維和復合材料行業,及時做出了不一樣的選擇和應對。
2006年,全行業68%的玻纖產量依賴出口,其中發達國家占到出口量的60%,美國又占到出口量的三分之一。到了2008年盛夏季節,“冷空氣”卻突襲而來,國外訂單大幅減少,使得池窯企業出現大量庫存。從這些出口企業的表象中,中國玻纖協會感覺到國際經濟形勢不妙,進而呼吁玻纖行業的池窯龍頭企業帶頭限產、減產,有序壓縮產能,并加快淘汰落后產能。2008年9月,玻纖協會又吹響集結號,召集球窯、坩堝法拉絲企業在井岡山召開了全國玻璃球市場走勢研討會,對當時能源價格大幅上漲、玻璃球企業出現庫存及市場銷售遇冷等情況做了分析和研討,提出玻璃球生產企業應限產、保價、不賒賬,苦練內功、加強技術交流、向深加工制品發展等對策。
同時,協會還大力引導開發國內市場,迅速把這些出口產能向國內轉移。如何開發國內市場?他們當時的做法是:告訴國內玻纖產品下游市場,國外是怎么發展、如何使用的,給予適當引導。當時國內市場還在大量使用一些傳統產品,全行業就把落后的東西大力淘汰,騰出一大塊市場讓位于池窯,引導市場消化池窯拉絲產品。
2007年由美國引發的全球性經濟危機出現,證明當時我國玻纖行業的提前防范是非常及時。經過十年的努力,中國玻纖行業產品出口量已經從十年前的68%,下降到目前的30%。
我國玻纖行業防范產能過剩和淘汰落后的重頭戲,則是2007年初成功實施的“行業準入制”。
為了有效遏制玻璃纖維行業低水平重復建設和盲目擴張,規范市場競爭秩序,促進產業結構升級,中國玻璃纖維工業協會2006年申請建立行業準入制度,欲為行業發展設置一道“門檻”。經國家發改委、國土資源部、質檢總局、環保總局等八部委審核,于2007年1月18日發布了《玻璃纖維行業準入條件》,2007年2月1日起實施。
玻璃纖維行業是全國建材領域內第五家實施準入管理的行業。
行業準入條件出臺后,效果十分明顯,大部分企業積極主動進行技術和設備改造升級,行業產能逐步集中,能耗水平顯著降低,坩堝拉絲企業主動向制品深加工轉移,比如安徽旌德等地陶土坩堝陸續退出市場。后來,中國玻璃纖維工業協會緊跟行業發展出現的新形勢新問題,于2011年又提出修訂申請,并協助工信部完成了《玻璃纖維行業準入條件(2012年修訂)》及《玻璃纖維行業準入公告管理暫行辦法》的制訂和出臺。
可以說,玻璃纖維行業不是沒有出現產能過剩問題,而是他們通過科學預判,及時主動爭取政府部門支持,出臺政策,積極引導,及早遏制、化解了行業低水平重復建設和盲目擴張,把產能過剩及早消滅于萌芽狀態,沒有讓產能過剩泛濫成災,在行業內部較早地形成了健康有序的準入和競爭機制。這一系列措施還大大提升了行業技術水平和產品水平,推動了下游制品深加工的發展,營造了良性、健康的行業發展環境。
當記者近期翻閱中國玻纖協會過去的一些文件和資料時,還依然能夠感受到當時的緊張氣氛。
比如2011年底的一篇文字資料,題目是《當危機一步步緊逼》,里面分析了當時國際和國內經濟形勢低迷的原因,指出行業當時的首要任務是保證全行業處于盈利狀態,要采取的措施是:限產保價,努力維持行業整體利潤水平,提高企業抗危機意識;積極尋找外貿出口新亮點,不斷擴大產品內銷比例。指出行業的根本問題是要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步伐,要采取的措施是:提高門檻遏制重復建設,重點發展玻纖制品深加工業;加快技術革新和節能減排改造,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積極調整市場結構和創新應用研究,努力拓展行業發展空間。
可喜的是當時面對這些問題,玻纖協會都做到了及時發現、提出要求、積極引導、企業配合,最終取得了良好效果。
面對中國玻璃纖維協會2007年以來每個年度的工作內容,記者可以很方便地從中看出這10年間玻纖協會的“大事記”。每一年工作都有明確重點,都根據當時的國際國內和行業形勢,做出相應的判斷和安排,有想法、有應對、有策略。讀來有一種時空穿越、又感同身受的體驗。
積極應對國際反傾銷訴訟
伴隨我國玻璃纖維行業發展壯大和出口量的快速增長,接踵而來的是國際上針對我國玻璃纖維及深加工產品的一系列反傾銷訴訟。
例如,2011年7月28日,應歐洲玻璃纖維織物防衛聯盟的申請,歐盟對原產于中國的編織和縫合玻璃纖維織物進行反傾銷立案調查,涉案產品關稅編碼為70193900、70194000和70199099,涉案產品遍及除70193200(玻璃纖維薄片)和70195200(30厘米以上制機織物)之外的所有玻纖產品關稅編碼。
這是在當時不到兩年內,針對我國玻纖產品的第六起國際反傾銷訴訟案。如果再加上后來發生的幾起,2009年到現在,國外對我國玻纖行業共發起了9起反傾銷案、1起反補貼案。訴訟時間和訴訟地區分別是:2009年12月19日,歐盟;2010年1月8日,印度;2010年1月22日,土耳其;2010年5月20日,歐盟;2010年12月20日,印度;2011年7月28日,歐盟;2013年12月12日,歐盟(反補貼);2013年12月18日,歐盟;2016年2月17日,美國;2016年8月9日,歐盟。
中國玻纖產品短時間內遭遇反傾銷訴訟頻率之高,國內罕見。
其中原因主要是:中國玻纖工業快速發展,技術裝備水平和生產能力提升,加上生產成本優勢,開始蠶食西方企業的市場份額,讓他們感覺到了威脅;當時的歐盟經濟內外交困,要實行貿易保護主義;歐盟拒不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隨意挑選替代國家,增加了不公平性。
面對接二連三出現的反傾銷訴訟,中國玻璃纖維行業積極應對。比如在上述訴訟案出現20天后的2011年8月19日,中國玻璃纖維工業協會在內蒙古赤峰市組織召開了“中國玻璃纖維工業反傾銷及準入制度研討會”,國家工信部、建材聯合會及企業代表參加了會議。會議通報了反傾銷動態,回顧了企業反傾銷應訴情況,重點分析反傾銷案件頻發原因,探討反傾銷案件的進展及應對策略。
回頭來看,當時面對國際訴訟,我國玻纖行業和企業沒有一味地抱怨不公平,而是以積極的態度去應對,既據理力爭,又加強溝通協調避免更多摩擦。更可貴的是,面對從沒有遇到過的國際反傾銷訴訟事件,我國玻纖行業能從中看到積極的一面,主動將應對反傾銷訴訟和推進行業技術進步、調整結構結合起來,把壞事變好事,推動了行業快速健康發展。比如中國玻璃纖維工業協會當時就指出“這是行業做大做強的必然歷程”,要求全行業結合反傾銷內容加快產業戰略轉型升級,提升行業綜合競爭實力;號召企業要將主要精力放在轉變發展方式,加強行業自律,做好發展定位和進行差異化經營;提高行業準入門檻,狠剎低水平重復建設之風,規范引導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要學會兩條腿走路,實施“走出去”與開拓國內市場戰略齊頭并進,他們提出,“自己的田地,我們自己必須種好。”
幾年后的2016年9月24日,中國玻璃纖維工業協會和中國復合材料工業協會又在寧波組織寧波盛大玻纖有限公司等16家企業,就歐盟對華玻璃纖維網格織物反傾銷日落復審調查應訴事宜達成共識,大家決心團結一致,積極參加行業無損害搞辯,努力打破歐盟對我國的貿易壁壘。
新起點新目標
未來我國玻璃纖維和復合材料行業發展的方向是什么?《建材工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已于2016年9月28日經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其中數處提及玻璃纖維、復合材料。在專欄6“先進無機非金屬材料培育行動”第四項“高性能纖維及復合材料”中,規劃未來五年將重點發展“高性能玻璃纖維”和“纖維增強熱塑性復合材料”。
中國玻璃纖維工業協會和中國復合材料工業協會編制的《纖維復材行業十三五規劃》,是中國建材聯合會二十幾個專業協會中最早完成定稿的,一些內容被納入上述工信部的建材十三五大規劃中。《纖維復合材料工業“十三五”發展規劃》給出了未來發展的具體方向和任務:完善提升玻璃纖維池窯技術水平,注重玻纖市場應用研究與產品開發;大力發展玻璃纖維制品深加工,不斷提升企業專業化、差異化經營能力;提升復合材料生產企業的綠色發展意識,確保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重點發展熱塑性復合材料,推動纖維復合材料產業結構調整與優化;積極擴大纖維復合材料的應用領域和市場規模。
未來玻璃纖維和復合材料行業發展的市場非常廣闊。纖維復合材料行業作為國家戰略性新材料產業重要組成部分,并且是以七大戰略新興產業中的節能環保、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能源汽車等產業為服務對象,必將隨著國民經濟的轉型,獲得快速發展。
此前在上海“第22屆中國國際復合材料工業技術展覽會”上,中集集團的代表找到中國玻璃纖維協會負責人,提出用復合材料生產集裝箱的愿望和設想,希望與協會進行合作。中集集團生產集裝箱每年要消耗500萬噸鋼材,如果用復合材料生產只需要100萬噸,其對建設節約型社會的作用巨大。
另外高鐵項目需要用復合材料來減重、提速,未來十年高鐵計劃要通到中國所有的地級市,僅這一項一年對纖維復合材料行業就提供了800億元的市場。
站在新起點,瞄準新目標,未來中國玻璃纖維和復合材料工業的快速發展,已箭在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