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日的瓶瓶罐罐,現在要做成大工業!從合川區得悉,該區清平鎮憑借三十多年的玻璃出產優勢,建造變成“十里玻璃工業長廊”,全力創造我國日用玻璃工業基地,完善玻璃出產工業鏈條、對日用玻璃器皿提檔晉級,使之變成“重慶玻璃特征工業基地”與“我國西部玻璃器皿之都”。據了解,該基地于2014年頭悉數建成,到2016年末,將完結100億元的年產值。

瓶瓶罐罐成就大工業
“清平鎮玻璃工業起源于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其時依托北碚玻璃器皿廠雄厚的技能實力,大力開展玻璃公司,玻璃工業異軍突起。”合川區清平鎮黨委書記柳偉稱,清平鎮坐落合川東部華鎣山片區,是“合川華鎣山片區千億級經濟走廊”基地區域,一起也是開展中的“重慶玻璃特征工業基地”、“我國西部玻璃器皿之都”。柳偉通知記者,上世紀八十年代,清平鎮的大多數打工者都在北碚玻璃器皿廠務工,經過長時間的作業,堆集下了豐厚的經歷,有些打工者逐漸走上了辦理崗位。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本地打工者逐漸開端回到清平鎮建玻璃出產小作坊。
經過近三十年開展,本地玻璃工業已由本來的4家小作坊,開展到50家玻璃相關公司,其間直接出產公司16家,有自營出口權的公司4家。2012年玻璃工業總產值打破30億元,從業人員到達1.2萬余人,其間有1.1萬余人為打工者。
規劃玻璃工業長廊
柳偉告訴記者,“十里玻璃長廊”內的公司大多數都是清平鎮本地人興辦的,有些是“外來戶”。之前出產方式都是用傳統的煤炭加熱,高能耗、高污染,產能也非常低。經過“十里玻璃工業長廊”的創造已逐漸轉化為節能環保型的天然氣、電能的出產方式。
“為進一步做大玻璃工業,清平鎮安身‘十里玻璃工業長廊’著力創造‘我國日用玻璃工業基地’。”柳偉通知記者,該鎮出資4800余萬元,建造完善5平方公里玻璃工業園基礎設施,經過項目建造,提高出資硬環境;出資380余萬元,完結玻璃工業園路途景象工程改造,一起進一步完善玻璃器皿出產鏈條。
柳偉稱,“十里玻璃長廊”的玻璃商品首要包括酒具、茶具、煙缸、燈飾、工藝品等五大類,共有2000多個玻璃器皿種類,商品熱銷全國各地,一起還出口美國、歐洲等多個國家和地區。其間,有有些商品在國內商場占70%比例,在國際商場占50%以上比例。
“咱們的方針是,力爭經過努力,完結玻璃工業總產值打破100億元,從業人員打破2萬人,完結打工者工作1.8萬人以上。”柳偉稱,2012年該鎮玻璃工業總產值打破30億元,方針是到2016年完結100億元的年產值。
建玻璃器皿交易商場
柳偉告訴記者,清平鎮還決議出資建造玻璃器皿交易商場。現在該項目一期工程現已開工建造,明年末將悉數建成。到時,將是集玻璃器皿出售、商品研制、電子交易、商品展現于一體的玻璃器皿專業交易商場。
“交易商場除了做玻璃器皿出售、商品研制、商品展現以外,還將聯系工業旅行。”柳偉說,林林總總的玻璃器皿在展現時非常壯麗,是招引游客前來欣賞的“導火線”。現在,他們正在引導公司對外開放玻璃出產工藝,在交易商場建立玻璃出產表演廳、玻璃出產體會區等,招引更多游客欣賞、體會。
清平鎮成立了“合川區玻璃行業協會”,較好地處理了公司間爭質料、爭技能、爭動力、爭商場的疑問,引導公司增強協作、齊心協力闖商場;一起還組建了新商品研制基地、品牌創立基地、商品檢測基地,進一步加速玻璃工業提檔晉級與國際國內商場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