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玻璃大王”,很多人第一個想到的是曹德旺。
他執掌的福耀集團,是中國最大的汽車玻璃制造商,馬路上跑的汽車10輛里有7輛用的都是他家玻璃。
其實除了曹德旺之外,中國玻璃界還有另一位大佬,那就是信義玻璃的掌門人李賢義。
相比曹德旺的名滿天下,李賢義顯得過于低調,他很少接受采訪,也很少在網絡上發表看法。
直到2021年,李賢義帶領信義玻璃創下304.59億港元營收,一舉超越福耀玻璃的288.69億港元,成為新一代“玻璃大王”,人們這才注意到這位深藏不露的大佬。
巧的是,李賢義也是福建人,和曹德旺是老鄉。
曹德旺曾說,自己沒那么聰明,只能專心干一件事,所以專攻汽車玻璃;李賢義則說,自己也不聰明,怕一件事干不好,只能多干幾件。所以除了汽車玻璃,他還搞光伏玻璃、建筑玻璃、以及能用在光學儀器等多領域的浮法玻璃。
曹德旺熱衷慈善,多年來累計捐款超百億;李賢義做起慈善來也是相當慷慨,捐款超25億,光在全國捐建的希望學校就有80多所。

● 李賢義向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捐款5000萬元
這兩位“不太聰明”的老鄉,堪稱中國玻璃界與慈善界的“雙子星”。
一場轟動中外的官司
李賢義是個非常講信義的人,他認為,一家企業無論規模大小,一定要把誠實守信擺在第一位,待人處事要有義氣。
自1979年創業以來,跟著李賢義闖蕩的共有同村8人,這些人至今仍是信義集團的股東。
他們一同走過了40多年的風風雨雨,始終同心同德,沒有人中途退出,也沒有人另起爐灶,這在商界是非常少見的事情。
同時,李賢義也是個很守規則的人,這種品性,常讓他在激烈的商戰中化險為夷。
2001年,美國、加拿大有關方面以“反傾銷”為借口,計劃對包括信義集團在內的十幾家中國企業加征關稅。
加征稅額最高能到124%,也就是說,原本100塊錢的玻璃,賣到北美要多交124塊錢的稅。
這無異于直接對信義集團的北美業務宣判了死刑。
面對無理打壓,李賢義決定抗爭到底。

他積極抗訴,光抗訴材料就準備了上百公斤,A4紙的答卷足足摞了半米高。
隨后,美方一行10多人組成審查組,進入信義公司現場核查工作。
這群人住進廠里,對信義公司建廠以來的所有資料全部嚴格審核,他們每天算賬查賬,嚴查一個多星期,卻硬是沒能查到一處問題。
美方代表非常驚訝,不得不對李賢義給出高度評價。
最終,他們的審核結果是:信義公司運營非常規范,產品質量、賬目制度完全符合國際標準,不存在傾銷問題。
李賢義大獲全勝。
這場勝訴,也是中國加入WTO后,第一樁反傾銷案的勝利,為中國企業在國際市場爭取了信心和榮譽,提供了好的樣本。
事后,李賢義感慨道:“規范、扎實的基礎管理,對企業而言至關重要。按市場規律和規則辦事,是我們在市場競爭中最有力的武器。”
連對手都挑不出毛病,李賢義是真的將規則執行到了可怕的地步。
他是農民的兒子,從小就把踏踏實實刻進了骨子里,寧可走得慢,也要走得穩。
學會開拖拉機,窮小子走上人生巔峰
李賢義1952年出生于福建泉州的一個農村家庭。
由于家境貧寒,他15歲輟學,扛過白灰、拉過煤炭,很多苦力活他都干過。
因為表現出色,他被選拔為大隊的拖拉機手,學會了開拖拉機,并且一干就是7年。
他喜歡鉆研,不僅駕駛技術好,修車也是一把好手。

● 圖片來源:攝圖網
改革開放后,李賢義發現跑運輸來錢快,便產生了自己買輛拖拉機的念頭。
他拿不出那么多錢,就拉上自己的8個同鄉,9個人共同出資,買了輛拖拉機。
他們事先商定好,賺到的錢不分紅,而是繼續投資買新車。
就這樣,經過幾年的積累,李賢義和伙伴們陸續購入了5輛貨運汽車,組建了運輸車隊,起名“子英車隊”。
“子英”就是他們村子的名字。
車隊的任務是幫人拉貨,把各類原料從泉州拉到深圳,加工后再拉回泉州。
那時會開車屬于“稀缺人才”,他們一往一返,能賺不少錢。

● 80年代貨運汽車
1982年,李賢義和伙伴們前往香港淘金,由于懂車,他們創辦了一家小型的汽配維修店,開始做汽車零配件生意。
隨著香港經濟騰飛,他們的生意日益壯大,汽修店一步步擴張,變成了一家汽車綜合服務公司(相當于現在的4S店)。
80年代中期,不少港商涌入深圳投資辦廠。
李賢義抓住機會,帶著賺來的錢回到內地,他們從最熟悉的汽配業務做起,在深圳創辦了湛寶汽配。
不過,李賢義很快發現,深圳當地連一家汽車玻璃廠都沒有,以至于他們不得不從中國臺灣和日本進口車玻璃。
進貨價格高、運輸時間久、維修周期長,這些問題嚴重制約了汽配業的發展。
李賢義思想活絡,他開始琢磨,我們為什么不生產自己的玻璃呢?
說干就干,李賢義當即和小伙伴一起,在深圳橫崗租下了一塊地,著手投建信義玻璃廠。

● 1985年,橫崗信義玻璃工地現場
從選址建設,到買設備、學技術,一套流程下來,他們用了整整3年。
直到1988年,信義玻璃廠終于建成投產。

● 1988年信義汽車玻璃生產基地
此時的李賢義還不知道,就在一年前的福建福州,曹德旺的福耀玻璃廠正式注冊成立。
曹德旺的初衷幾乎和他一樣,也是要改變國內汽車玻璃需要進口的局面。
兩人在同一時間段、走了同一條路,似乎注定會有一場硬仗?
4家上市公司組成的“玻璃王國”
創業初期,條件非常艱苦。
李賢義和幾十名工人,工作和吃住都在酷熱的廠房里。
為了打開銷路,他們在馬路邊做了約300個廣告牌,讓過路的車輛都能看到信義玻璃的廣告,吸引人們關注。
這招果然好用,很多汽配店得知本地有了汽車玻璃廠,紛紛找上門來拿貨。
為了保證產品質量,李賢義從國外引入先進的生產設備,還送員工到國外去進修。

● 信義玻璃第一條超白玻璃生產線點火投產
憑著質優價廉,信義玻璃的生意日漸紅火。
隨后,李賢義把目光瞄向香港,他利用此前積累的資源,以香港為跳板,與海外的維修配件公司建立合作,并給一些汽車廠商供貨。
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到2001年,信義玻璃已實現了70%以上的出口,業務遍及北美、歐洲、東南亞的100多個國家和地區。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他們被國外盯上了,被美國、加拿大有關方面扣上了傾銷的帽子。
一旦“罪名”坐實,將加征最高124%的關稅,這對信義公司這類高度依賴出口的企業,打擊無疑是致命的。
李賢義一點都沒慫,他死磕到底,在經過長達8個月的拉鋸戰后,最終取得了勝利。
這場勝訴也讓信義玻璃在國際上一戰成名,海外銷量猛漲。
到2003年,信義玻璃已成為中國最大的海外汽車玻璃出口商。

2005年2月,李賢義帶領信義玻璃,在香港聯交所成功上市。
之后,李賢義走上了瘋狂的擴張之路,通過并購和自建,將產品從單一的汽車玻璃,延伸到光伏、建筑等各個領域。
旗下“信義光能”“信義儲電”“信義能源”先后上市,手握4家上市公司,建立起龐大的玻璃王國。
相比之下,曹德旺的福耀玻璃則主要深耕國內市場,連續多年成為中國第一大汽車玻璃供應商。
二者業務雖有重疊,但他們從沒有爭得頭破血流,而是各自巧妙地避開了對方的鋒芒。
信義玻璃的海外業務主要集中在北美、中東、東南亞等地,而福耀玻璃則在俄羅斯、美國、德國、日韓等地布局,建立了生產基地。
即使在雙方共同的汽車玻璃領域,福耀玻璃也將重心放在了新車配置上,而信義玻璃的重心則在全球替換市場。
這種安排,顯示出了兩位企業家卓越的布局智慧。
他們沒有將“老鄉”視為主要對手,而是在全球化的進程中,一致向外,合力爭奪全球份額。

● 曹德旺
2021年,信義玻璃首次在營收上超越福耀玻璃。面對記者提問,福耀玻璃發言人非常大方地回答:“祝賀信義玻璃在其所處領域取得的成績。”
或許,對這兩位堅持做實業的大佬而言,無論誰是第一,無論超越還是被超越,內心都應是淡然的。
25億鋪成慈善之路
如今的信義集團已在全球擁有13個生產基地,擁有員工近3萬人,產品遠銷160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為全球最主要的綜合玻璃制造商之一。
李賢義早年為謀生計,被迫中斷學業,他對此一直心存遺憾。
所以長久以來,他一直關注教育事業,盡自己所能地幫助那些因家庭貧困而沒有機會讀書的孩子。
早在1993年,李賢義就成立教育基金會,捐資800萬元興建了一批廠房和大廈,作為基金會的固定資產。
每年獲取的房租等收入全部自動轉入基金會,這些錢至今已累計獎勵優秀師生5萬多人、資助特困生2500余人。

● 2023年9月,李賢義在“李賢義教育基金會”三十周年慶典上
此外,李賢義在全國范圍內,捐建了80多所希望學校,對各類公益事業的投入累計超過25億元。
出差到其他城市,他不止一次遇到過他資助的學生。
對方走上前來,激動地告訴他:“我讀書時拿過您的助學金,現在已經大學畢業在這里工作了。”
這些話,讓李賢義感到無比欣慰。
面對榮譽,他十分謙虛地表示:“公益事業是每個企業家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只是做了一些應該做的事。”
信譽至上、義氣爭榮、自強不息、善待天下——這是信義集團成立之初,李賢義就定下的宗旨。
他堅守了30多年,至今初心未泯。
從開拖拉機的窮小子,到實業帝國掌門人,這條路他走了大半輩子,縱然風雨兼程,但每一步都很穩、很扎實。
正所謂積善之家必有余慶,中國玻璃界屬于李賢義的時代,還遠遠沒有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