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5月,走進位于貴州爐碧經濟開發區的貴州黔玻永太新材料有限公司大型光伏玻璃生產車間,只見智能生產線上,切割儀器“嘩啦——”劃過,僅3至5分鐘,一塊2毫米厚的浮法玻璃原片便生產成型,而以前需要20至30分鐘。

貴州黔玻永太新材料有限公司智能生產線一角(姚寧攝)
“智能化的生產,讓工人‘坐在控制室’切割玻璃成為現實,既提高了生產效率,又讓生產更加安全節能。”該公司技術部副部長張宗泉表示,通過智能化技術的運用,公司的總成本降低約20%,效率提升了50%。

黔玻永太員工正在巡視設備是否正常運行(姚寧攝)
貴州黔玻永太新材料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玻璃研發、制造、玻璃深加工和銷售為一體的綜合性企業。公司在生產線使用5G+智能,建設智慧車間,并及時優化現有技術架構,依靠工藝變革和智能化提升,生產方式由過去的“經驗制造”向“精準制造”轉變。

黔玻永太智慧數據中心(姚寧攝)
“以前生產線全靠人工把控,24小時不離人,一條線約要300人,現在只要約100人,工作也只是巡視設備是否正常運行。”張宗泉介紹道。
除了人員的減少、工作環境的改善,智能化也保證了產品的質量。
“一旦出現問題,我們能立刻采取措施,極大地減少殘次品給公司帶來的損失。”副總經理王靜說,傳統人工玻璃制造廠一等品的占比最高80%,在智慧數據中心的加持下,黔玻永太出廠的玻璃成品一等品占比高達98%。
為保證公司核心競爭力、產品科技含量,公司還組建了研發中心,目前公司擁有“一種垂直堆垛機”“用于玻璃制作的斷板檢測裝置”等10項新型實用型專利。
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
“我們二期光伏玻璃生產線是貴州第一條大型光伏生產線,去年12月23日點火投產。該條生產線預計年新增產值15億元、稅收6000萬元,新增帶動就業800余人。”公司董事長助理廖凌春說,“目前公司以打造綠色節能產品為切入點,重點開展技術創新,走生態環保建設之路,力爭成為綠色工廠建設和節能產品開發行業的領先者。”

黔玻永太生產車間一角(姚寧攝)
而在距離不遠的凱里市凱榮玻璃有限公司車間內,也是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4條機械手動作敏捷地搬運著玻璃。

凱榮玻璃機械手動作敏捷地搬運著玻璃(姚寧攝)
“以前是人工取板,一個班要15人,現在只需5人,且機械手能根據指令把玻璃按照品級進行分裝,既安全又高效!”包裝車間副工段長李芳艷說。

凱榮玻璃有限公司生產車間一角(姚寧攝)
這是今年2月點火的日熔化600噸低輻射在線鍍膜玻璃生產線,該公司投入2.8億元,對原來年產360萬重箱的平板玻璃生產線進行改造,全面提高玻璃生產線的智能化水平。
“許工,太好了!我剛剛初步計算了一下,光煤改氣降能耗一天就能節約兩萬余元。”還在中央控制室外,一個響亮的聲音就傳到了記者耳朵里。室內錫槽工段長呂宏正舉著紙上的計算結果高興地跟員工許黃杰分享。

凱榮玻璃中央控制室(姚寧攝)
“我們通過煤氣改天然氣,改變了熔化玻璃原料的燃料,并采用先進窯爐保溫技術,全方位提高了熔窯的熱效率;排放時,再進行脫硝除塵等,做到了超低排放,實現了節能高效生產。”呂宏說,智能化系統的投入使用,將玻璃厚度的誤差控制在了0.02毫米。厚薄差變小,按日產600噸計算,一年能為企業節約資金約400萬元。
“以前改板是工人在錫槽兩邊手動操作拉邊機,夏天非常熱,還會因接觸石棉皮膚發癢。”許黃杰說,“現在我們在中控室,點擊鼠標輸入指令就可以了,改板時間從半個小時縮短到現在的幾分鐘。”
傳統產業與新質生產力的碰撞融合,是以新帶舊的賦能。為實現低碳目標,凱榮玻璃在生產過程中持續優化工藝,降低單位能耗。
凱榮玻璃目前擁有“煙氣脫硝系統”“一種玻璃渣除鐵裝置”等15項新型實用型專利,擁有“一種熔窯池水包防護裝置”“SCR脫硝催化劑的清灰裝置”等7項發明專利。
產業“含綠量”提升發展“含金量”。“生產過程的機械化自動化、玻璃生產工藝的優化,我們日產量由500噸提高至600噸,質量由80%提高至91%,單耗由原來的13.42kgce/WB降低至10.5kgce/WB。”凱榮玻璃副總經理喻濤介紹說,“預計項目全部投產后,年均銷售收入約4.5億元、稅收約3407萬元,可解決就業250余人。”

凱榮玻璃有限公司航拍(姚寧攝)
近年來,依托石英砂等優勢資源,我州建立起一個龍頭企業強、投資規模大、產業鏈齊全的玻璃產業聚集區。2023年,全州硅精深加工(玻璃為主)產業共有規上企業14戶,總產值11.27億元。
1984年,全省第一片平板玻璃在黔東南誕生;40年后,黔東南再次填補了省內大型光伏玻璃生產空白。
從凱里玻璃廠到凱榮玻璃廠,再到黔玻永太、明潤建材……半個世紀以來,黔東南玻璃產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形成了強大的集聚效應。從手工到機器,從“制造”到“智造”,黔東南的玻璃產業攜帶著激情與夢想,迎風破浪,向“新”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