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總院浮法玻璃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里,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總院黨委書記、院長彭壽正帶領研發團隊進行半導體和泛半導體玻璃重大專項的技術攻關。
“光刻機里面的玻璃是對國家非常重要,也是需要立即解決的一個戰略性問題,作為科技工作者,我們應該急國家所急、想行業所想,國家的需要就是我們創新的目標。”彭壽說。
心懷“國之大者”、踐行科技報國,是彭壽院士一直以來的追求。1982年大學畢業至今,他始終牢記科研工作者初心,在玻璃新材料研發、設計和產業化一線矢志奮斗,努力讓中國玻璃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并贏得了世界的尊重。
他帶領科研團隊攻克了制約中國浮法玻璃技術發展的技術難關,解決了錫槽密封等重大技術難題,使中國浮法玻璃技術在國際領域持續領跑。
不僅如此,彭壽圍繞國家在信息顯示、新能源、半導體、航空航天、深地深藍和高端裝備等領域對先進玻璃材料的重大戰略需求,開展硅質原料提純、玻璃成分及配方設計、新型熔化、超薄成形等關鍵核心技術研發、工程與產業化,打破了一個又一個國外技術壁壘,服務了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健康發展,滿足了民生需求。
“要做就做最好。”近年來,彭壽院士帶領團隊,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把玻璃做“薄”,自主研發生產出世界最薄0.12毫米超薄玻璃、世界領先30微米柔性可折疊玻璃,引領世界玻璃薄型化發展進程。
面向國家重大需求,把玻璃做“新”,成功量產世界單片最大面積(1.92平方米)碲化鎘發電玻璃,研發生產出世界最高轉換效率(20.3%)銅銦鎵硒發電玻璃,助推國家“雙碳”戰略目標。
面向經濟主戰場,把玻璃做“大”,自主研發生產出中國首片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8.5代TFT-LCD浮法玻璃基板,成功保障萬億級大尺寸顯示產業鏈供應鏈安全。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把玻璃做“精”,在國內首次實現高品質中性硼硅玻璃管的穩定量產,并牽頭承擔藥用包材與關鍵裝備重大專項,確保我國生物醫藥產業鏈健康、安全、穩定發展。
一系列高水平科技成果的陸續落地轉化,帶來的是中國玻璃新材料領域戰略效益、經濟效益、區域效益的統一發展,僅2022年在蚌埠貢獻的產值就有300多億元。
作為中國玻璃“加速度”的領軍者,近年來,彭壽還牽頭組建了國家玻璃新材料創新中心、國家工業互聯網雙跨平臺,依托這些平臺,打造出了百名博士創新團隊,通過玻璃新材料行業轉型、引領發展所積累的創新資源、能力和生態,進一步推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新型工業化和高質量發展。
因為貢獻突出,近日,彭壽獲得第四屆“安徽省突出貢獻人才”榮譽稱號。“下一步,我們將繼續圍繞國家重大需求,持續解決產業難題,聚焦玻璃新材料,加速11/10.5代液晶玻璃基板、OLED玻璃基板、半導體玻璃、空間站玻璃等尖端材料的研發與產業化攻關,在玻璃新材料領域不斷攀登新的科技高峰。”彭壽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