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8月份的最后一天,在房地產宏觀政策暖風頻吹的背景下,與房地產市場走勢息息相關的玻璃行業也展現出了相當的韌性。玻璃期貨2401主力合約價格今天盤中漲幅一度突破8%,并觸及了七個月以來的新高,達到1797元,最終收盤上漲6.57%,收報1768元。玻璃期價本月以12.68%的漲幅圓滿收官,并實現了月線走勢“三連陽”。這一情況突顯了6月以來玻璃期貨的強勁勢頭。
投研團隊的分析指出,玻璃期貨持續上漲的背后有多個支撐因素。首先,產銷形勢呈現積極走勢,沙河地區的產銷比例已回升至約120%,其他地區也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漲。據調研,玻璃貿易商的庫存相對較低,這為市場提供了一定的支撐。
其次,宏觀層面出現了積極利好政策,其中包括廣州、深圳相繼實施的“認房不認貸”政策。這些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提振了市場情緒,為玻璃期價的持續上漲注入了動力。而且,正逢“金九銀十”節點,通常是房地產市場傳統的銷售旺季,這也為玻璃價格的繼續上漲提供了有力支持。
此外,純堿價格的上漲也為玻璃價格提供了成本端的支撐,進一步推動了玻璃期價的上漲趨勢。同時盤面貼水現貨的上行修復進一步促進了基差的修復。而各地區的玻璃現貨產銷局勢也呈現出邊際的好轉,且即將到來的旺季使得市場對需求改善的預期持續升溫。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今年上半年房地產市場持續疲軟,玻璃仍處于累庫狀態。據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8月31日,全國浮法玻璃樣本企業總庫存4428.1萬重箱,環比增加143.4萬重箱,環比上升3.35%,同比下降38.79%。折庫存天數18.7天,較上期增加0.5天。
本周全國浮法玻璃日度平均產銷率較上期提升7個百分點,但整體仍處于90%以下,行業依舊處于累庫狀態。
當前,玻璃企業的利潤相對較高,產線的生產積極性仍然較好。截至2023年8月31日,全國浮法玻璃日產量為17萬噸,環比增長0.47%。本周全國浮法玻璃產量118.77萬噸,環比增加0.73%,同比增加0.74%。
原料純堿現貨價格大幅上行,而玻璃價格周內先跌后漲,浮法玻璃企業利潤繼續收窄。本周8月25日-8月31日,據隆眾資訊生產成本計算模型,以天然氣為燃料的浮法玻璃周均利潤260元/噸,環比下降141元/噸,以煤制氣為燃料的浮法玻璃周均利潤324元/噸,環比下降112元/噸,以石油焦為燃料的浮法玻璃周均利潤 544元/噸,環比下降143元/噸,均回落至近一個半月低位。
玻璃現貨方面,部分地區拿貨情緒有所提升,整體成交氛圍呈現好轉態勢,部分廠家上調價格,并且一些企業計劃逐步提價,中下游采購的積極性也有所增加,場內對市場后市走勢心態不一。
在華北地區,成交量呈現上升趨勢,沙河小板的價格繼續小幅上漲,市場情緒明顯好轉,其中,華北地區5.00mm大板的價格上漲了20元,達到1980元/噸。而在華東主流市場,價格相對穩定,部分企業有調價計劃。
華中地區的價格整體穩定,但也出現了局部的微小波動,而中下游的補貨意愿則在逐步增加。在東北地區,零星企業的價格也出現上漲,市場的產銷情況呈現出好轉的態勢。
對于未來走勢展望,市場預計需求旺季的預期將逐步兌現,但需要注意情緒因素較強,實際基礎稍顯薄弱。在短期內,玻璃期貨可能仍將繼續震蕩上漲,但需要隨時警惕高位回調的可能性。
不過,就玻璃行業的內部情況而言,盡管玻璃即將進入“金九銀十”的旺季需求階段,同時房市刺激政策頻出,但房地產市場能否快速回暖,還有待觀察,或者說充滿不確定性。這也意味著后續玻璃可能面臨著需求下滑、產能擴張以及利潤被壓縮等三重因素的挑戰。這些因素的疊加可能會對玻璃市場產生影響。需求下滑料將對玻璃需求造成一定程度的壓力,而產能的擴張可能會對供應端產生影響,進一步加劇市場競爭。此外,即使玻璃行業當前處于高利潤水平,但這也可能引發一些外部因素,如政策調控或市場變化,從而對玻璃行業帶來一定的不確定性。
總之,玻璃行業未來面臨多方面的挑戰,需要密切關注市場動態和產業變化,以便作出相應的應對和投資決策。
1
“認房不認貸”政策接連落地
國內一線城市“認房不認貸”政策接連落地,繼廣州之后,深圳也正式官宣了“認房不認貸”新政。8月30日,深圳市住房和建設局發布關于優化深圳市個人住房貸款中住房套數認定標準的通知。其中提到,居民家庭(包括借款人、配偶及未成年子女)申請貸款購買商品住房時,家庭成員在深圳市名下無成套住房的,不論是否已利用貸款購買過住房,銀行業金融機構均按首套住房執行住房信貸政策。通知自2023年8月31日起施行。
可以預見,在廣州打響了一線城市“認房不認貸”的第一槍,預計北京、上海兩個一線城市近期也會加快相關政策出臺。“認房不用認貸”政策對于一線城市影響最大,能夠非常明顯降低改善型住房需求的首付和利率成本。
中國住房城鄉建設部、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監管總局上周聯合印發了《關于優化個人住房貸款中住房套數認定標準的通知》,推動落實購買首套房貸款“認房不用認貸”政策措施。
通知明確,居民家庭(包括借款人、配偶及未成年子女)申請貸款購買商品住房時,家庭成員在當地名下無成套住房的,不論是否已利用貸款購買過住房,銀行業金融機構均按首套住房執行住房信貸政策。此項政策作為政策工具,納入“一城一策”工具箱,供城市自主選用。
業內分析人士表示,實行“認房不認貸”,可有效降低二套房的支出成本,喚醒更多住房改善性需求、置換需求,繼而推動房地產市場活躍度,并激活鋼材、玻璃等上游產業鏈。
今年8月初,鄭州打響樓市松綁第一槍,放開限售、契稅全免、落實認房不認貸。關于效果,鄭州一市場人士表示,無論是新房還是二手房,新政對市場有一定影響,帶看量有所增加,促進了一些轉化率。但這只針對改善型個別熱銷樓盤,對剛需影響并不大,購房者持觀望情緒很重。
據CRIC數據,2022年至今,中國至少有65城優化了認房認貸政策,但之前,北上深等13個核心城市仍在執行較為嚴格的認房又認貸政策。
業內認為,“認房不用認貸”政策對于一線城市影響最大,能夠非常明顯降低改善型住房需求的首付和利率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