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志國,傳統手工玻璃技藝傳承人,隆化籍貫,在云南昆明創立玻璃手工坊多年,近年來回到家鄉發展,2023年先后參加在京舉行的“遇見隆化預見未來”河北隆化招商推介會和第五屆承德市旅游產業發展大會,向全國展示了我省我市在非遺傳承方面的突出成績。
玻璃的出現至今已有約3000多年的歷史,手工玻璃工藝品制作技藝清朝末年才逐漸傳入我國,在我國玻璃工藝品制作者的手中與中國特色文化相結合,制作出的龍、馬、昆蟲、十二生肖等都具有濃郁的中國特色,并且又逐漸走向國際。

5月16日譚志國在“遇見隆化預見未來”河北隆化招商推介會上展示手工制作玻璃工藝品技藝(新華社報道)
傳統手工玻璃技藝制作流程大致分為以下幾點:
一、原材料的玻璃棒洗凈,煤氣氧氣混合焰點燃并將溫度穩定在1200℃以上方可開始制作;
二、選定制作目標,將玻璃棒融化,并按需要制作成各種形狀及小部件等,在制作時,需要根據部件的粗細、造型等適當調節火焰的溫度,在制作某些精細部位時,不僅需要精湛的技術、經驗,火焰溫度,更需要長期的實踐、操作才能熟練掌握,否則制作出的成品粗細不均、寬窄不勻,無法稱之為工藝品;
三、將制作好的部件用特定溫度的火焰進行連接,在進行這一步的時候需要耐心和穩定性,并且控制好火焰的溫度,否則在連接的過程中,脆弱的玻璃素材便會因為溫度的原因爆裂;在連接某些特殊的部件時,不僅需要把握好火焰的溫度和部件結合的時機,火焰也應當避免直接灼燒玻璃素材,否則會留下火焰灼燒的痕跡,形成次品;

5月16日譚志國在“遇見隆化預見未來”河北隆化招商推介會上向嘉賓展示手工玻璃制作技藝(中工網報道)
四、制作大件的玻璃制品時,由于素材體積偏大,所需的材料、工序也有區別,操作難度呈幾何級上升,如何把握好火焰的溫度并適時調節、加熱玻璃的技巧、將融化的大塊玻璃材料制作成型等都需要制作者有深厚的功底、豐富的經驗、一絲不茍的態度,其中任何一部出現差錯,整個作品就將報廢;
五、所有制作完成的作品都需要在低溫火爐上退火,以穩定玻璃性質以免意外破碎。
傳統手工玻璃工藝品無論饋贈親友、收藏紀念等都具有很高的經濟和藝術價值,雖然玻璃工藝品的市場需求量越來越大,但是因為入門門檻較高,高級工藝品制作工藝復雜,失敗率高導致制作周期較長、利潤很低,愿意學習的年輕人越來越少,導致后繼乏人,亟待保護。

譚志國在第十七屆承德國際旅游文化節暨第五屆承德市旅游產業發展大會現場展示吹制玻璃制品
譚志國克服各種困難自幼拜師學習傳統玻璃工藝制作,精心構思創作每一件制品,他對作品的要求非常嚴格,包括材料的選擇、作品的構思以及制作精準,這樣才能創作出稱心如意,顧客滿意的作品。真正體現了藝術價值,收藏價值,觀賞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