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有這樣一家企業,成立六十多年來只專注一件事——做光學玻璃。現在,市面上幾乎所有手機潛望式攝像頭的核心部件都來自于這家公司;他們的產品產銷量居世界第一,成為名副其實的全球行業“冠軍”。
從全國行業龍頭,到全球銷量第一,企業靠什么一直保持行業領先地位?近日,記者沿著成龍大道一路向東,來到了成都光明光電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成都光明),獨家對話黨委書記、董事長劉曉東,看成都光明如何用自主研發的科技創新,讓成都制造在全球舞臺上大放光彩。

劉曉東
調研第一問
行業領先地位是怎樣“煉”成的?
作為一家主要生產光學玻璃材料,深耕于基礎材料行業的企業,成都光明對于很多人來說還比較陌生。但實際上,我們的生活中處處有它們的影子:手機、相機、攝像機、車載攝像頭、安防監控鏡頭、紅外測溫儀……無論是人眼觀察還是設備觀察,只要用到“眼睛”的地方,多半都與它有關。

“現在你們手里至少有兩個設備都用到了我們成都光明的產品。”劉曉東指著記者的手機和相機笑著說道。手機攝像頭上的核心部件——近紅外濾光玻璃,可以把成像過程中不需要的雜光隔離掉,這項技術應用到了全球一半以上的手機上。而索尼、尼康、佳能等全球知名相機,也都是成都光明的合作伙伴。“你可以理解我們是負責做眼睛,包括人眼看的和設備看的。”劉曉東概括道。

1956年在成都建廠,2005年至今光學玻璃產銷量居世界第一,目前能生產300多個牌號的光電玻璃,產銷1萬多噸,占全球40%左右的市場份額……實力強勁的成都光明,全方位展示著自己的市場地位和技術實力。

2021年8月開始,某國產手機品牌發布了新一代旗艦機,裝備了“高強度納米微晶玻璃”,之后出的新款手機也一直沿用,這種材料不僅具備了國際知名同行類似材料相當的抗跌落性能,更獨有良好的熱彎加工性能,這種材料正是來自成都光明。不僅如此,在航空航天、核工業、新能源、半導體、生命醫療、光通信等多個領域,成都光明也均有涉及。
調研第二問
如何打通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
光學玻璃如何區別于尋常玻璃?又是如何生產的?

在成都光明生產廠房內,記者看到了答案。徐冷爐炸切口,一位師傅正在對剛切割好的玻璃進行“打碼”,“每一塊玻璃都要有自己的一個‘身份證’,方便溯源。”師傅一邊向記者展示玻璃一邊說道。高純度的化工原料嚴格按照科學方法進行配制,在大型的鉑金器皿中高溫熔煉,注入特制模具中成型,在長約40米左右的徐冷爐內,按照特定的溫度曲線,從1000多℃降到室溫,最后經過切割打碼后,一塊光學玻璃就出爐了。與尋常玻璃比,光學玻璃要求無雜質無氣泡,對均勻性也有極高的要求,關鍵是還有非常嚴格的光學指標。

生產線24小時不停工,隔壁的科研研發項目也在飛速“奔跑”中。
劉曉東介紹道,目前公司申請專利1500多項,主持和參與編寫國家光學玻璃行業標準35項。“我們每年在光學玻璃業務上,投入的科研經費也非常高,占銷售收入的8%以上,而且還在逐年增長。”在劉曉東看來,對科研創新的重視,成為了成都光明一直處于行業領先地位的重要因素之一。
科技成果轉化是科技創新發展鏈條的關鍵節點。

2023年2月13日,成都市科技創新暨成果轉化工作推進會召開,聚焦成果轉移轉化痛點難點,提出系列政策措施,著力打通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進一步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
去年有14個項目完成成果轉化并推向市場的成都光明,對打通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也有自己的方法路徑。

成都光明有著比較穩定的下游客戶,這就能倒推項目的生產研發,“我們的研發一方面是市場需求牽引,另一方面會緊跟行業發展趨勢,提出一些前瞻性的研究課題,將研究成果積極向下游產業鏈及終端用戶推廣,開辟新賽道,引領行業產品和技術發展。”劉曉東介紹道,公司更側重于在研發階段就與終端客戶進行深入溝通,充分了解用戶的需求和痛點,再加上長期以來在機制、人才、科研設施方面積累的自主研制和自主實現成果轉換的能力,大大縮短了成果轉換的周期和成本。
調研第三問
“單項冠軍”如何帶動產業鏈條發展壯大?
制造業單項冠軍的數量和質量,一向是衡量區域制造業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成都目前共培育有單項冠軍10戶(企業6戶、產品4個),其中,便有成都光明。2022年8月,成都光明成功入選國家第七批制造業單項冠軍示范企業,這代表著企業在全球制造業細分領域的最高發展水平、最強市場實力。
只有創新才能造就單項冠軍企業。在劉曉東看來,科技創新會為企業帶來新的技術和產品,為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提供發展動力,同時,也能促進行業的產業升級,保持良性發展的態勢。“我們會繼續加大創新力度,促進整個產業鏈企業的技術發展,進而推動社會技術的進步。”劉曉東自信地說道。
作為成都市重點發展的五大支柱產業之一新型材料的鏈主企業,成都光明有著豐富的原材料供應優勢,以其為中心,在成都周邊聚集了近百家光電材料加工企業,“在成都及周邊能夠實現公司下游產業鏈的配套,其中,西南片區約占公司總銷量的20%。”
單項冠軍企業在相關產業鏈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也是耦合上下游產業的關鍵環節。如何進一步帶動產業鏈條發展壯大,劉曉東以成都光明為例,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可以以鏈招商,進一步釋放產業鏈集聚效應。”

近年來,通過科技創新賦能,人才引領支持,新材料產業不斷壯大:2022年成都市766家規上新型材料企業實現營收2207.9億元,增長10.3%。現有12家產業鏈鏈主企業,12家A股上市公司,36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劉曉東認為,成都為企業提供了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基礎,同時對高新技術企業和高素質專業人才有很強的吸引力,以成都光明為代表的鏈主企業,將基于良好的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沃土,迸發出更強勁的創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