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光伏行業掀起新一輪擴產“競賽”,A股光伏領域上市公司先后宣布了投資總額超2500億元的產能擴張計劃。從第一批光伏龍頭無錫尚德、江西賽維破產,到漢能集團黯然退市,再到隆基綠能、通威股份等新龍頭崛起,國內光伏行業曾多次上演產能擴張熱潮。新一輪的擴產“競賽”,已引發業內對于光伏行業階段性產能過剩的擔憂。當“規模效應”遭遇“后發優勢”,先入局者只能進一步擴大先進產能提升市占率,擴產“競賽”或加劇結構性產能過剩。
“只有保住市占率,才能獲得超額利潤。”在解釋公司大舉擴產的原因時,某頭部光伏企業負責人劉力(化名)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我們要活下去,而且要活得好。另外,如果不擴產,就拿不到更多融資,對公司市值也有影響。”
中國證券報記者調研發現,今年以來,光伏行業掀起新一輪擴產“競賽”,除了光伏企業的跑馬圈地,跨界新軍也在紛紛涌入。隆基綠能、通威股份、晶科能源等20余家A股光伏上市公司先后宣布產能擴張計劃,投資總額超2500億元,涉及硅料、硅片、電池片和組件等領域。
業內人士認為,“雙碳”賽道市場潛力巨大,但光伏項目投資額較大,且技術迭代快。當規模效應遭遇后發優勢,會迫使先入局者進一步擴大先進產能,企業會面臨較大資金壓力,擴產“競賽”或加劇結構性產能過剩。
產業一體化潮涌
6月4日,在協鑫科技旗下江蘇中能廠區,塔吊林立,機器轟鳴。雖然正逢端午節假期疊加高溫天氣,但工廠依然滿負荷運轉。上午9時許,一輛長13.5米的高欄大貨車緩緩駛出江蘇中能四期成品庫廣場。忙碌的現場工作人員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剛剛駛出的車上,裝載著大量FBR顆粒硅,一切順利的話,當天就可運到下游廠家。”
中國證券報記者在現場看到,不時有這樣的高欄大貨車進出倉庫。“正常情況下,每天有近90噸FBR顆粒硅從這里運往全國各地。”負責出庫裝車的工作人員說,節假日不休息是常態,特別是下游需求旺盛,公司一直全員在崗。
由于市場需求旺盛,今年以來,光伏上游硅料價格大幅上漲,光伏企業掀起新一輪擴產潮。
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助理秘書長江華認為,光伏企業紛紛擴產,主要還是看到了市場的巨大潛力。從國內市場看,“十四五”期間年均新增光伏裝機將達到90GW以上,保持高速增長態勢。近日,光伏產業迎來密集政策利好。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關于促進新時代新能源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方案》,旨在錨定到2030年我國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達到12億千瓦以上的目標,加快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
江華表示,光伏發電在很多國家和地區已成為便宜的電源形式。今年以來,歐洲和印度市場需求旺盛,成為一季度我國光伏行業“淡季不淡”的重要原因。5月18日,歐盟公布能源計劃“RepowerEU”,2025年及2030年的光伏裝機指引分別提升至320GW和600GW,并將逐步推行屋頂光伏強制安裝。
在擴產過程中,光伏頭部企業均選擇垂直一體化布局打通產業鏈,涉及硅料、硅片、電池片、組件等領域。以隆基綠能為例,公司3月13日宣布195億元的投資計劃,其中,年產30GW高效單晶電池項目是重頭戲,這也被視作該公司著手補自身短板。
協鑫科技相關負責人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光伏產業鏈各環節的產能不平衡現象長期存在,主要由于產業屬性、資本開支、建設周期等不同,產業鏈很難實現均衡發展,因此利潤分配會有較大波動。這也是一體化企業越來越多的原因。
2021年以來,硅料價格漲勢兇勐,光伏行業“擁硅為王”,產業鏈中下游企業紛紛向上游多晶硅料環節延伸,謀求垂直一體化布局。“主要是基于供應鏈安全考慮。去年很多企業拿不到硅料,開工率只有50%-60%。今年以來,上機數控、中來股份、潤陽股份等產業鏈中下游企業紛紛斥巨資向上游進發。”江華說。
先進產能淘汰落后產能
為何光伏企業均押寶產能擴張的“華山一條路”?
強化規模效應、降低生產成本是企業擴產的重要原因。通威股份今年4月宣布了120億元擴產計劃,擬投資年產32GW高效晶硅電池項目。公司表示,將進一步擴大公司高效晶硅電池產業的規模優勢。
“不擴產成本就下不來,利潤豐厚程度會影響資本走向。比如,組件產能足夠大時,輔材環節會相應擴產,隨著產能擴大,產品價格會下降,讓出利潤空間。”劉力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
擴產的另外一個原因是先進產能淘汰落后產能。“先進技術淘汰落后技術,低成本資本淘汰高成本投入,這是產業發展規律。”劉力說。
根據德邦證券研報,進入2022年以來,光伏一體化廠商出于薄弱產能補缺及搶占新技術先機,紛紛在各自看好的技術路線上投以重資,N型TOPCon、HJT等高效電池片技術擴產提速。今年以來,晶澳科技、晶科能源、中來股份、東方日升等公司公布了5GW-10GW不等的擴產規模,技術路線基本上都屬于N型TOPCon或HJT領域。
“光伏行業的技術進步非常快,不能只看到產能擴張,還要看到淘汰的落后產能。2021年166mm尺寸的硅片市場占比超過40%,2023年市場占比可能急劇下降到10%。很多老的生產線未來兩年會被淘汰,先進產能不會過剩。”江華說。
業內人士表示,新產能具備技術和成本雙重優勢,當規模效應遭遇后發優勢,先入局者只能進一步擴大先進產能提升市占率,于是出現不擴產就可能遭淘汰的“怪圈”,使得光伏企業爭相加入擴產“競賽”。
在這場擴產“競賽”中,光伏頭部企業對于通過擴張持續搶占市場份額信心滿滿。通威股份副董事長嚴虎說:“未來光伏企業競爭不再是簡單的技術或產能比拼,更多在于系統性能力,拼的是成本、質量、技術和綜合效率,成本略高就會被市場淘汰。”隆基綠能相關負責人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公司這么多年一直打造的是“過剩狀態”下的市場競爭力,堅持“不領先不擴產”理念,看重的是產品是否具有競爭力,企業經營是否穩健。
“未來行業發生波動時,企業對風險的把控能力是關鍵。賽道增長潛力是確定的,不確定的是哪些企業能夠在頭部位置持續站穩,會否出現‘各領風騷三五年’的情況。”劉力說。
產能擴張周期疊加技術迭代,缺乏技術判斷能力的企業將被淘汰。隆基綠能總裁李振國透露,光伏電池產線的投資額很大,如果技術路線押錯寶,企業可能因此而喪失競爭力。
產能過剩現隱憂
光伏全產業鏈擴產“競賽”,引發業內對于行業階段性產能過剩的擔憂。
今年3月,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硅業分會罕見地發出警告稱,一旦硅料供過于求,極易出現較長時間成本價格倒掛的極端情況,進而再次進入行業資金投入不足、供需嚴重錯配的惡性循環,加劇市場無序競爭。
事實上,光伏行業已幾經起伏。機構數據顯示,2011年光伏產能超過60GW,彼時全球終端市場需求僅為30GW。受累于產能大量過剩,產品價格暴跌,供應鏈眾多企業無奈關門。整個產業經歷了逾兩年的無利潤發展,資本支出預算被壓縮至僅對工廠設備進行最低水平維護。到了2013年,市場才開始逐漸復蘇,行業重新洗牌。Solarbuzz數據顯示,2013年的光伏設備支出僅為17.3億美元,而這一數據在2011年,則為130億美元。
中國有色金屬協會硅業分會專家委副主任呂錦標估算,2023年多晶硅產能將超過200萬噸,再加上進口超過150萬噸的供應量,可以加工成近600GW規模的光伏組件,全球市場裝機需求在300GW左右。擴建產能增量明顯大于需求增量,2023年的硅料環節將出現產能過剩,價格將大幅下降。
而作為輔材的光伏玻璃,已經被多家機構提示存在產能過剩的風險。
中信建投研報指出,由于行業景氣度提升以及光伏玻璃限產能政策的調整,眾多企業加速產線布局。2022年上半年,預計有27條新增產線點火,新增產能共計25530噸/日;2022年下半年,預計有35條產線點火,新增產能共計36850噸/日。若全部產線按期投產,產能將嚴重過剩。隨著產能的釋放,2022年-2023年行業將進入價格競爭階段,企業之間將更多比拼成本。
不過,也不乏樂觀的看法出現。江華認為,產能是否過剩要看未來光伏市場的增量。而動輒百億元的擴產計劃,實際上是分期實施,企業會根據未來的市場行情決定后續擴產計劃如何推進。此外,還要考慮健康的產能利用率概念,各環節產能利用率在60%-70%之間,產能適度大于實際市場需求有利于行業競爭,不必過于擔憂未來產能過剩問題。
在嚴虎看來,光伏行業產能過剩是一個“結構性”的概念,總產能過剩,而優質產能需求更大。所以,未來可能看到行業產能過剩,同時也有企業繼續擴張。晶科能源認為,全球光伏市場景氣度高,應用下一代技術的先進產能和更高效的先進產品,將迎來持續供不應求的局面。
縱觀國內光伏行業幾十年的發展歷程,從第一批光伏龍頭無錫尚德、江西賽維破產,到漢能集團黯然退市,再到隆基綠能、通威股份等新龍頭崛起,光伏行業曾多次上演產能擴張潮。
歷經行業沉浮的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對此深有感觸:“光伏行業幾輪周期如同‘過山車’,受損最嚴重時,主要是由于企業在某一個環節做得好了,就想去做全產業鏈,在拉長產業鏈的過程中遭遇重大挫折。無奈的是,企業往往好了傷疤就忘了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