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中正,又名張季端,安徽蕭縣人,在家里兄弟4人中排行最小,與父母務農為生。張中正開玻璃廠一事,還得從其二哥說起。清朝末年,二哥張中立習武投戎,早年在清兵中任職。辛亥革命后轉入軍界,當時帶部隊駐扎在蘇州滅渡橋附近。因同南通張謇(晚清狀元、中國最早的民族實業家、教育家)交往甚深,受其興辦實業影響,便與僚屬辦起軍中襪廠,大部分用工均為軍營眷屬。張中立積聚一些財富后,便將父母和四弟張中正從安徽老家接來蘇州居住。
天資聰穎的張中正,在蘇州讀完中學后,即考入東吳大學化學系。畢業后在二哥資助下赴比利時留學,專攻玻璃專業。其間,他在比利時娶了一家玻璃廠工程師的女兒為妻,并為其取中文名張右端,后夫婦倆一同回國。憑其兄中立的資助,在盤門外戈登橋(今稱“解放橋”)以南,購入四畝多桑園地為基業,于民國十四年(1925)創辦蘇州第一家玻璃廠,即張中正玻璃廠。
該廠產品以玻璃燈罩、燈座、玻璃杯、糖果瓶之類生活用品為主。后來還試制成功成型眼鏡片和窗平板玻璃等。生產設備有一座9只容量為450磅坩鍋的圓爐,以及爆口、磨口、烘口、刻花售用等玻璃器皿的簡單加工機械。所產燈罩、燈座除供應本地市場外,還銷往南通與浙江南潯等地。而玻璃杯等高檔品,則主要銷往上海。那時,每逢夏末秋初,古城盤門運河內,南來北往的大小貨駁船泊滿碼頭,急催裝貨之繁忙景象屢見不鮮。
據《中國實業志》和《吳縣城區工廠概況調查表》記載:廠長張中正,獨資經營,資本三千元,聘用職員五人,雇男工八十人,女工六人,童工二十四人。
張中正開辦玻璃廠,重了技術卻疏于經營管理。兩年后竟不慎虧本赤字。無奈中,他于1927年將工廠委托在閶門專做人造珠寶生意的張志清經營,易名“利明玻璃廠”,而自己離蘇去了比利時。
1928年,張返回蘇州重新經營“張中正玻璃廠”。不料,二三年后工廠又再度虧損。1931年,他將工廠交與表親高正和、高正琪兩兄弟管理。本人則赴上海,在南市打浦橋附近與他人合股開設“江蘇玻璃廠”。那高氏兄弟經營工廠近3年未果,1934年遂將工廠轉交張華森(張中正之侄、張中立之子)經營。然此人不懂該行業的業務管理,其結果可想而知。
這樣到1935年,原來張中正玻璃廠攤子,轉由張中立原秘書聶子楊(車坊警察分局分局長)經營,廠名改為“公余玻璃廠”,勉強維持了3年多。后日寇入侵,蘇州淪陷。張全家避難重慶、昆明后,終于在1941年將工廠關閉。由此,張中正自開始學業,到創辦蘇州第一家玻璃廠,經營上幾度曲折。張中正本人也于1933年出國僑居比利時,后卒于該國。
抗戰勝利后的1946年,張華森一家從重慶回到蘇州,欲接過其叔父張中正玻璃廠舊攤子,以圖重振舊業。但見廠房破爛,設備殘缺,且廠房內還駐有忠義救國軍,因而大大挫傷了其振興之志,遂將庫存產品廉價賣空而徹底關閉企業。自此,蘇州第一家玻璃廠結束了其歷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