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舉行。會上,浙江大學作為第一完成單位獲得11項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其中,多項技術既瞄準前沿領域,又回應民生所需,實現了從跟跑到領跑的轉變。
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是中國科技界的年度盛事。此次浙江大學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1項、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2項、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3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5項,獲獎數量居中國高校第一。
在浙江大學的獲獎項目中,一些前沿領域乘勢而上,一批關鍵技術相繼攻克,其中不乏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的創新之舉。
造房子一般是用鋼筋混凝土制成的梁來撐起整個屋蓋。但在大型建筑中,用梁來撐起屋蓋比較“吃力”。怎樣才能既減輕梁的重量,又能保持足夠的承載力?
歷經30年產學研攻關,浙江大學建筑工程學院教授羅堯治帶領團隊憑借現代空間結構體系創新、關鍵技術與工程應用解決了這一難題,并獲得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浙江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韓高榮帶領團隊進行科研工作。浙江大學提供
如今,該技術已廣泛應用于體育場館、機場、高鐵站等大型公共建筑的建設。上海世博會的世博軸、杭州奧體中心的大蓮花、中國天眼FAST的反射面背架均是該團隊的杰作。
中國空間結構從大國向強國邁進,很多國家的大項目用的都是中國方案。
世界上最大的室內主題公園迪拜“City of Arabia”的結構設計就出自羅堯治團隊的手筆。羅堯治說,目前該團隊應用工程遍布全球31個國家和地區,累計項目逾千個。
搞科研,要有挑戰難題的勇氣和精神。為打破國外低輻射玻璃工藝制備的專利封鎖,由浙江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韓高榮領銜的團隊,經過近20年攻關,終于找到答案。
在打破專利封鎖之余,該團隊還發明了夾層復合膜層透明導電玻璃技術。從山東威海、陜西咸陽到伊朗、印度,項目技術已在中國8條、國外4條浮法玻璃生產線轉化實施。
這一系列成果提升了中國玻璃的國際話語權,從而獲得2020年度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除了在關鍵領域的突破,此次獲獎成果中,浙江大學有不少“頂天立地”的科技創新,既助推產業轉型升級,又致力于改善民生。
食品最怕腐敗變質和微生物污染。但長期以來,高溫連續殺菌和無菌灌裝裝備都被歐美企業壟斷。
“民以食為天。這個難題必須由我們中國人自己來解決。”為此,浙江大學生物系統工程與食品科學學院教授劉東紅帶領團隊開始了十余年的攻關,實現了對殺菌的精準監控。
“只要殺菌達到安全標準,就可馬上結束殺菌,殺菌值偏差控制在5%以內。”此外,在無菌灌裝方面,劉東紅團隊也有新突破。
更驕傲的是,項目成果在支撐中國食品行業快速發展的同時,還應用到了世界前二十強的食品企業,彰顯了中國制造的國際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