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瑪瑙翠,琥珀琉璃街。"這是古人形容博山琉璃的佳句。博山琉璃早在唐代開始成批生產,從事燒制琉璃的人被稱爐匠。大約從元末明初起琉璃業開始興起。明。嘉慶《青州府志》記載琉璃器出顏神鎮康熙初年《顏神鎮志》和乾隆年間。《博山縣志》多處記載了博山琉璃產品。
清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初,山東巡撫周馥批準山東省農工商各局關于創辦博山玻璃公司的信,并撥庫銀5萬兩作為官股,由張騫、徐鼎霖、顧思遠等人負責,從德國進口設備,聘請德國技師,生產平板玻璃,并于1906年建成投產。“外籍人的四合院或住宅,并安裝了電燈、自來水等設施,還辟有菜園、果圃。
張騫是個可圈可點的歷史人物。

張騫
張謇(1853年7月1日~1926年8月24日),字季直,號嗇庵。祖籍江蘇常熟土竹山,清咸豐三年五月二十五日(1853年7月1日)生于江蘇省海門直隸廳長樂鎮(今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區常樂鎮),同治十二年(1873年)歸籍通州。光緒二十年(1894年)狀元,中國近代實業家、政治家、教育家、書法家,“江蘇五才子”之一。
張謇主張“實業救國”,是中國棉紡織領域早期的開拓者,一生創辦了20多家企業,370多所學校,為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興起、教育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寶貴貢獻。
張騫曾因為冒用他人之名參加科舉,曾被差點被革去秀才,還要下獄問罪。一個并非傳統世家的家庭背景,可能為他后來“棄文棄官從商”做了鋪墊。
成為狀元的第二年3月,經張之洞向朝廷請示,張謇被委派在通州興辦紗廠,他“慨然應允”,從此走上了從商之路,并很快成為大實業家,辦有紡織廠、面粉廠、鹽墾公司、玻璃廠等很多實業公司。

建于1904年的老廠房
1904年初,山東巡撫周馥批準創辦博山玻璃公司,撥5萬兩庫銀作為官股,并指定張謇、徐鼎霖、顧思遠等人負責,張謇也投資參股。這時候他51歲。
他們在購置博山城北六十畝圈作為廠址,建起了博山玻璃公司,聘請德國技師,用德國技藝生產,主要產品是平板玻璃,2年之后建成投產。這是中國最早的玻璃廠,而且使用了“吹泡攤片法”這一當時世界上較先進的技術,博山玻璃公司曾名噪一時。
在張謇的履歷中,幾乎看不到這一段故事,只是在有關博山玻璃公司的歷史中,才出現他的名字。但博山玻璃公司給博山留下的遺產,日后造福于當地。博山玻璃公司留下的玻璃基因,讓博山乃至淄博,成為中國玻璃制品特別是平板玻璃的重鎮。其中一個典型代表是金晶集團。
金晶生產的玻璃曾用在鳥巢、水立方、國家大劇院、世博會“陽光谷”、世界第一高迪拜哈利法塔等上。
資料顯示,清末民初,博山琉璃業中鋪絲生產占很大比重,并出口外銷,曾有名叫薛向春的工匠,被日本人請去大阪傳授拔絲技術。到上世紀三十年代,博山尚有玻璃絲爐3家,至1963年因鋪絲產品不易清潔、怕受潮氣、玻絲易斷等缺陷難以解決,加之銷路日窄,停止生產。
博山玻璃公司曾享譽全國博山玻璃公司曾一度享譽全國,1934年5月謝惠載于《交大季刊》13期的《山東博山玻璃工業概況》一文記述,博山玻璃公司生產的平板玻璃以“吹泡攤片法”制成,采用的工藝技術是當時世界上較先進的技術。1935年10月出版的《中國實業志》里面有這樣的記載:“博山玻璃公司規模宏大……是為我國新法制造玻璃之嚆矢(嚆矢,響箭。常用以比喻事物的開端)。
1934年商務印書館編印的《重編日用百科全書》,在物產玻璃項敘之:“吾國組織玻璃廠,始于前清光緒季年,時有博山玻璃公司”。博山玻璃公司創辦時是由清朝官方發起,以官股為主,通過發行股票的方式吸收部分民間資本參與,有點類似“國有控股企業”。這種封建王朝的“官辦”性質注定了該公司以后的命運,僅僅勉強支撐了4年,便于1910年全面停產,1911年初徹底倒閉。
(部分資料來自網絡,特向原創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