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1日,祖國迎來了第72個生日!
72年來,我國取得了一個又一個舉世矚目的科技成就,這其中離不開一代又一代科學家的堅毅探索和默默耕耘。
鞠躬盡瘁興邦夢,赤膽忠心愛國情。他們秉著愛國心,將滿腔熱血貢獻給祖國的科學事業,他們永遠值得我們尊敬和銘記!
國慶佳節之際,“中國科學家”策劃了“十·分愛國,一·生奉獻”欄目,回顧那些心懷“國之大者”,為國分憂、為國解難、為國盡責的科學家們的光輝事跡!

1936年,王大珩從清華大學物理系畢業,并留校擔任助教,就在他一心求知,努力攀登科學高峰時,盧溝橋事變爆發,中華民族到了最危急的時刻。
1938年,懷揣著報國之心的王大珩決定出國留學,學習更多的科學知識造福祖國。他考取了赴英留學的資格,攻讀光學專業。
1941年,王大珩做了一個重要決定:放棄馬上要到手的博士學位,到一家生產玻璃的企業去當技術員。王大珩認為,這是一個非常難得的機遇,既能增加實踐經驗,還可以掌握保密性很強的光學玻璃制造的關鍵技術。學習要知行合一,不能只懂理論,不懂實踐。當時的他就已經意識到,光學技術在國防上具有重要的戰略價值,而祖國需要這種技術,學到了可以回國后更好為祖國服務。
1949年,王大珩帶著一臺叫作V棱鏡精密折射儀的儀器回到了祖國,并迅速投入到新中國的應用光學事業中。從籌建中國科學院儀器館,到我國第一爐光學玻璃橫空出世,從聞名全國的“八大件、一個湯”,到服務于“兩彈一星”的光學觀測設備,祖國需要什么,王大珩就研究什么,他讓中國的光學事業從小到大、從弱到強!
他說,科技人員是有祖國的,他為祖國謀利益而受到人民的尊重。“須當愛國者,志把中國興”,這是王大珩一生踐行的一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