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深主板IPO申報企業才府玻璃被暫緩表決,值得注意的是,這是今年以來深主板第1家被暫緩表決的企業。
事實上,才府玻璃早有上市夢想,這也是才府玻璃第二次闖關IPO。2017年8月,公司在新三板摘牌。2019年時,才府玻璃曾嘗試在上交所主板上市,而在IPO上會前夕,公司卻選擇“臨陣”撤材料終止。兩年以后,才府玻璃更換輔導機構及上市板塊沖刺IPO又被暫緩,這也不禁耐人尋味。
發審委會議結果并未公布公司暫緩的原因,但牛牛研究中心梳理了前后兩次的上市反饋意見后發現,關聯交易和研發相關情況仍是審核的重要關注點。
兩次IPO均因“關聯交易”遭質疑
關聯交易是一直以來都是IPO審核關注的重點,但公司時隔2年多后再次申報卻仍因此遭到監管部門關注。
據招股書披露,才府玻璃深耕玻璃包裝容器行業多年,是中國輕工業日用玻璃行業(玻璃包裝容器)十強企業,主要客戶包括華潤雪花、百威啤酒、千島湖啤酒、老村長、鼎豐食品等國內知名的酒水、食品調料生產廠家。
在申報上交所主板時,審核部門就對才府玻璃當時報告期內的多筆關聯交易提出了質疑,要求發行人說明:報告期,公司存在與關聯方進行資金拆借的情況,請保薦機構及發行人律師核查并補充說明關聯方借款的原因及用途,是否履行了相關程序,是否收取資金占用費及其定價依據。
同時,請發行人、保薦機構補充披露發行人關聯交易是否履行公司章程規定的決策程序,必要性、定價依據及其公允性,是否存在對關聯方的重大依賴,是否具有完整的業務體系和直接面向市場獨立經營的能力。
而經營幾年后再嘗試深交所主板,關于關聯交易的問題又被關注,審核部門要求發行人說明:是否依照相關規定完整披露關聯方及關聯交易;報告期內關聯交易的原因、合理性及是否公允;關聯交易是否均已履行了必要、規范的決策程序,發行人是否已制定并實施了減少關聯交易的有效措施;是否存在關聯交易非關聯化的情形。
另外在營收情況方面,與此前滬主板IPO不同的是,此次深主板IPO,才府玻璃雖然營業收入連續增長,但報告期內歸母凈利潤和扣非后歸母凈利潤均連續下降。2018年-2020年,才府玻璃營業收入分別為4.54億元、5.38億元、5.97億元,歸母凈利潤分別為8604.14萬元、7373.65萬元、6944.71萬元,扣非后歸母凈利潤分別為7409.99萬元、6946.3萬元、6398.88萬元。另外,2018年-2020年,才府玻璃扣除運輸費后的主營業務毛利率連續下降,分別為31%、29.17%和26.71%。
從行業角度來看,由于玻璃瓶罐的經濟運輸半徑一般為500公里以內,有實力的企業會選擇在重要市場地域以兼并或新設的方式建立生產基地,以迅速搶占市場份額。而才府玻璃目前業務主要集中于江浙滬和東北地區,且東北地區的業務尚處于成長期,而西南地區的生產基地尚未開始建設,全國化產業布局速度落后于競爭對手,對其利潤情況也有較大影響。
或為“偽高新技術企業”?
另一個關注點就是企業的研發情況。
我們從招股書里可以知道,才府玻璃的主營業務為玻璃包裝容器,而多數客戶都為酒水企業,報告期內酒水瓶收入占比均在70%以上,而酒瓶在我們看來是最常見不過的東西,既沒有多高的技術含量,亦沒有知名的品牌附加價值,而就是這樣一家以生產各種酒瓶為主業的才府玻璃,緣何竟能挾“高新技術企業”的頭銜向深市主板發起沖擊?
據國家2016年1月1日起實施的《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的第十一條規定: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的,“企業從事研發和相關技術創新活動的科技人員占企業當年職工總數的比例不低于10%”為必要條件之一。

據才府玻璃招股書顯示,2018-2020年,才府玻璃員工總數分別為721人、737人、721人。根據《辦法》相關規定,公司這三年的研發人數最少分別應為73人、74人及73人。而報告期內才府玻璃的研發人員數量分別為43人、72人及89人。2018年和2019年的研發人員占企業當年職工總數的比例僅為5.96%和9.77%,均不符合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的不低于10%的硬指標。
而公司稅收優惠信息顯示,公司在2016-2018年就通過了高新技術企業認定,2019年再次獲得認定,所得稅稅率按照15%的優惠稅率計算。

此外,從公司員工的受教育程度情況,也讓人不得不懷疑公司作為高新技術企業的含金量。截至2020年末,公司721名員工中,本科及以上學歷26名,僅占員工總數的3.61%;大專學歷41名,占員工總數的5.69%,其余員工皆為高中及以下學歷,占比高達90.71%。

截至報告期末,才府玻璃擁有專利權共36項,其中發明專利14項,實用新型專利22項。值得注意的是,才府玻璃14項發明專利均來在2015年申請所得,也就是說,公司已有7年時間未研發出一項發明專利,這也間接說明公司研發團隊的研發能力或存疑。為此才府玻璃的高新技術企業認定讓人起疑也并非毫無依據。
在6月的反饋意見中,發審委也同樣對發行人為高新技術企業提出了質疑。
并要求發行人進一步說明并補充披露:(1)如何準確識別和判斷企業的研發活動;(2)研發人員、研發費用的歸集和分攤的具體方法,是否保持各期一致;(3)如何建立和實施相關內控制度,以確保研發活動的識別和研發費用的歸集分攤及占比符合《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辦法》等相關規定的認定要求;(4)發行人高新技術企業認定證書期限,如即將到期,補充披露是否已提出復審申請,相應的工作進展,如不能通過復審對發行人的具體影響并提示相應風險。
2021年以來,IPO暫緩表決頻頻出現,截至9月17日,A股已有10家擬IPO企業被暫緩表決,其中二次上會有4家,2家通過,2家被否。而牛牛研究中心統計發現,去年15家被暫緩表決的企業,已有13家企業二次上會都獲通過(另有1家被否、1家撤回),二次上會通過率達到92.86%,而在2021年被暫緩的擬IPO企業中,二次上會通過率僅為50%,再次審核趨勢或將趨嚴。
注冊制為新增上市資源開了一個口子,但中國資本市場的總體承接能力還需要提升。好公司需要登陸資本市場,但差公司該淘汰的還是要淘汰,而且不要總是成為“不死鳥”,幾度失敗后又能重來,資本市場就是優勝劣汰的市場。至于才府玻璃能否二次上會成功,也有待市場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