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旭光電在激進的并購擴張中逐漸迷失“自我”,致使光電顯示材料從主業淪為“副業”,再加上企業內部控制、資金管理制度不健全導致其債務逾期,連年虧損。如今,東旭光電決心“斷臂求生”,聚焦主業,能否擺脫困境?
2021年7月15日,東旭光電(東旭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半年度業績預告顯示,東旭光電預計上半年的經營業績虧損,金額區間為9.6億元-14.40億元,虧損較去年同期進一步加劇。
對此,東旭光電將本期虧損歸結于三大原因,包括公司的高端裝備業務、新能源車業務受流動資金持續緊張及客戶回款周期長等資金占用的影響,訂單量持續萎縮;光電顯示材料業務受生產線技術改造和產品技術升級的影響,導致部分產品良品率有所下降,毛利率下滑;另外,持續對玻璃基板、玻璃蓋板相關產線和產品進行研發投入,加上前期形成的無形資產的資產攤銷,導致了本期凈利潤一定幅度的下滑。
從股價走勢來看,東旭光電的股價跌跌不休,從峰值17.26元/股(前復權)下跌至最低點1.71元/股,股價縮水90.09%,市值也相對應大幅縮水。
昔日,東旭光電在資本市場上籠罩多層光環,例如白馬股、明星股、藍籌股等,更有“烯王”之稱,如今,除面臨自身股價跌跌不休之外,東旭光電還需要積極應對來自企業內外的風險。
“內生+外延”并購史
東旭光電的前身為石家莊寶石電子玻璃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寶石A),一家向彩色電視機廠商供應顯像管元部件的企業,控股股東為石家莊寶石電子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簡稱:寶石集團),實際控制人為石家莊市國資委,后由于經營不善而進行資產重組。彼時,東旭集團有限公司(簡稱:東旭集團)的創始人李兆廷通過旗下公司參與了寶石集團的重組。
具體來看,2010年6月,東旭集團以石家莊旭新光電科技有限公司50%股份對寶石集團公司進行增資,從而持有寶石集團47.06%的股份;2011年11月,東旭集團成功受讓寶石集團22.94%的國有股份,合計持有寶石集團70%股份,成為第一大股東,間接持有寶石A28.93%的股份。2013年4月,東旭集團以9.69元/股的價格,耗資12.66億元認購寶石A非公開發行的股票13,003.1萬股,經過增資,東旭集團直接、間接持有寶石A的14.40%股份、12.27%股份,成為控股股東,合計控制寶石A26.27%股份。
2014年1月3日,寶石A的公司名稱變更為“東旭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證券簡稱變更為“東旭光電”,由此,李兆廷的東旭集團正式登陸資本市場。
在此期間,東旭集團也將部分業務注入到上市公司之中,使得東旭光電的主營業務從彩色電視機顯像管元部件拓展至成套裝備及技術服務、玻璃基板、電真空玻璃器件及配套電子元器件以及建筑安裝等。正式登陸A股市場后,東旭集團將更多的核心業務注入東旭光電,履行資產注入與解決同業競爭的承諾。
2014年4月,東旭光電以2051.37萬元的交易對價收購四川瑞意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簡稱:瑞意公司)100%的股權,東旭光電稱可以借助瑞意公司的工程施工資質,承攬一定的城鎮化建設項目,擴大業務范圍。2015年12月,為履行資產注入承諾以及推動公司做大做強TFT-LCD(薄膜晶體管液晶顯示器)產業鏈,東旭光電通過非公開發行股份方式收購鄭州旭飛光電科技有限公司、石家莊旭新光電科技有限公司兩家公司的100%股權。
2017年9月,東旭光電以1.77億元的交易對價收購成都東旭智能科技有限公司65%股權,一家研發生產節能環保電光源產品及其配套燈具、燈桿、制造設備為主的高科技企業。同年12月,東旭光電以1.98億元、752.00萬元的交易對價分別收購蕪湖東旭光電裝備技術有限公司、石家莊東旭光電裝備技術有限公司各自5%的股權,實現對兩家公司100%控股。2018年6月,東旭光電以1.96億元的交易對價收購東旭(營口)光電顯示有限公司47.80%股權,徹底解決與東旭集團之間的同業競爭問題。
在接受東旭集團核心資產注入的同時,東旭光電還通過收購方式探索眾多外延領域。
2015年1月,東旭光電以1.67億元的交易對價收購江蘇吉星新材料有限公司50.5%的股權,將業務拓展至藍寶石蓋板玻璃領域。2016年3月,東旭光電以7,345萬元的交易對價收購上海碳源匯谷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簡稱:碳源匯谷)50.5%的股權,一家專注于石墨烯規模化制備、應用技術開發的企業。2017年5月,東旭光電合計以8014萬元的交易對價收購明朔(北京)電子科技有限公司51%股權,進一步加碼石墨烯領域。2018年5月,東旭光電以1.51億元的交易對價收購深圳市三寶創新智能有限公司(簡稱:三寶創新)67%股權,進軍機器人領域。
需要指出的是,在東旭光電對外收購歷程中,進軍新能源汽車制造領域是不可忽視的一筆。2017年10月,根據東旭光電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購買資產并募集配套資金暨關聯交易報告書(修訂版),東旭光電擬通過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方式收購上海申龍客車有限公司(簡稱:申龍客車)100%股權,交易對價為30億元。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2016年申龍客車累計銷售大型客車2836輛,市場份額為3.14%、年度銷量排名第9,市場占有率較低。
本次收購中,東旭光電還以12.15億元的交易對價從東旭集團等收購了四川旭虹光電科技有限公司(簡稱:旭虹光電),一家從事高鋁蓋板玻璃的企業,產品主要應用于手機、平板電腦等智能觸控設備。
依托東旭集團多年的產業發展技術與經驗,東旭光電通過內生發展方式逐步成為業內領先的光電顯示材料供應商和高端裝備制造商,同時,通過外延方式將業務拓展至新能源汽車、石墨烯等領域,不斷擴大自身的經營規模,推動業績的增長。
主業淪為“副業”
經過兼收并購資本操作,東旭光電的主營業務包括光電顯示材料、裝備及技術服務、石墨烯產業化應用、新能源汽車、建筑安裝、電子通訊產品以及其他業務,營收規模不斷擴大。
數據顯示,東旭光電營業收入從2015年的46.5億元快速增長至2018年的282.12億元,增長率高達506.71%。不過,相對應的歸母凈利潤從13.26億元增長至21.64億元,增長率為63.20%(圖表1)。兩者增速差異巨大的背后,東旭光電管理層需要思考頻繁并購、快速擴大業務領域,給公司帶來的究竟是“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

業績縮水,虧損加劇。2019年至2020年,東旭光電的營業收入連續兩年下滑且加劇,分別為175.29億元、70.49億元,同比下降37.87%、59.79%;相對應的歸母凈利潤則連續兩年虧損,虧損金額分別為15.23億元、34.03億元,合計虧損逾49億元,超過前兩年的利潤總和,可謂是一夜回到解放前。
遭投資者用腳投票。從股價走勢來看,東旭光電的股價自2016年9月達到峰值17.26元/股(前復權)后,開始了長達近5年的下跌,股價最低點為1.71元/股,股價縮水90.09%。即使經過反彈,但東旭光電的股價仍然不樂觀,截至8月10日收盤,東旭光電的股價為2.24元/股,總市值為128.4億元,股價較峰值下跌了87.02%,市值也隨之大幅縮水。
從現有情況分析,東旭光電的并購操作給公司帶來的是“弊大于利”,事實上,“弊大于利”早已有了苗頭。
侵蝕利潤。從財務數據來看,東旭光電的資產負債率逐年攀升,從2015年的49.44%增加至2020年的55.72%,對應的短期借款金額從37.83億元增加至85.05億元,增長率為124.82%。借款金額的增加意味著需要支付更多的財務費用支出,2015年至2020年,東旭光電的財務費用分別為2.94億元、4.39億元、7.54億元、7.23億元、11.90億元、14.26億元,增長率為385.03%,而2017年至2020年,其利息費用分別為11.42億元、12.04億元、14.77億元、15.25億元,遠高于同期的財務費用,高昂的利息費用嚴重侵蝕東旭光電的利潤。
經營質量下滑。從應收賬款來看,東旭光電的應收賬款金額從2015年的10.43億元增加2018年的143.53億元,增長率為1276.13%,遠遠高于營業收入的同期增速506.71%。隨后兩年,東旭光電的應收賬款有所下降,分別為116.15億元、88.29億元,相對應的壞賬準備金額分別為4.22億元、5.92億元,壞賬比例提高。
從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簡稱:現金流)來看,2015年至2019年,東旭光電的現金流逐年下滑,分別為17.80億元、7.49億元、12.53億元、3.88億元、-30.13億元,2020年,其現金流為20.41億元,東旭光電稱是加強了應收賬款催款,新能源補貼款和銷售回款所致。
主業不清晰。上市前,光電顯示材料是東旭光電的核心業務,不過,伴隨兼收并購操作,主導地位慢慢讓位于裝備及技術服務、新能源汽車、建筑安裝等。2019年,光電顯示材料、裝備及技術服務、新能源汽車、建筑安裝的的營業收入分別為31.27億元、44.36億元、38.18億元、36.29億元(圖表2),占營業收入的比重分別為17.84%、25.31%、21.78%、20.70%。業務太雜,東旭光電在資本市場上給投資者定位模糊的感覺,或許這也是其遭遇投資者用腳投票的一個重要因素。

公司規模的擴大,對高管的管理能力有著更高的要求,若東旭光電高管的能力未能得到相應的提高,則未必能夠帶領公司穩步健康發展。此外,近年來東旭光電的董事兼財務總監周波、副總經理王忠輝、監事謝居文相繼辭職,管理團隊的變動加大了管理難度。
需要指出的是,東旭光電的高溢價并購導致公司的商譽賬面金額高企,從2016年的0.34億元增加至2018年的28.46億元,其中收購申龍客車形成的商譽賬面金額為23.32億元。2019年,東旭光電商譽減值準備金額為10.1億元,其中申龍客車計提金額為7.51億元,三寶創新、碳源匯谷分別計提0.69億元、0.34億元。2020年,申龍客車再次計提商譽減值6.41億元,累計計提商譽減值13.93億元。
2019年,東旭光電被會計師事務出具非標準意見的內部控制審計報告,理由是東旭光電的財務報告內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包括其下屬公司未按規定程序向非關聯方提供擔保38.50億元,而東旭光電未及時披露;東旭光電資金管理控制制度未能有效執行致使債券違約,遭到訴訟,金額為51.51億元,存在重大缺陷。2020年,因東旭光電債券違約、金融債務逾期以及經營債務訴訟尚處于待開庭或審理階段,會計師事務所對公司的財務報表出具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
聚焦主業及挑戰
對于2019年、2020年的經營虧損,東旭光電稱2019年受中美貿易摩擦的陡然升級及國家強力去杠桿舉措所形成的疊加效應影響,公司融資能力受限,債務償還能力下降。此外,受累于公司產業過度擴張及未能科學有效的管理資金等因素影響,公司中票違約,出現資金流動性困難,陷入債務困境。而2020年虧損主要是債務違約、流動性困難造成的負面影響還在持續擴大。
融資能力受限、過度擴張、資金管理制度不健全是東旭光電淪落至此的重要因素,但不可忽視的是,東旭光電在發展過程中漸漸“迷失”自我,致使主業淪為“副業”,而其2020年依舊沉溺于多產業齊頭并進的幻想當中,發展戰略是圍繞光電顯示材料、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汽車制造及石墨烯產業應用等領域為核心的業務市場。
在2020年財報中,東旭光電明確2021年經營計劃是“斷臂求生”,梳理所有產業,聚焦光電顯示核心主業,剝離與現有產業無正相關資產為主要發展方向。同時,對于成本占用高、市場份額小、盈利水平差的非主營業務,將采取關停、轉讓或者淘汰。
這也意味著東旭光電是真正認清自身,并對未來戰略有詳細的規劃,徹底斷絕了多產業的幻想,不過,東旭光電仍然需要面對諸多挑戰。
截至2020年末,東旭光電貨幣資金賬面余額96.37億元,其中受限資金86.54億元;負債中列示的金融有息負債賬面余額211.68億元,其中未能如期償還債務本息金額134.66億元。此外,東旭光電還存在著大量尚未開庭的訴訟糾紛,合計達95.86億元。
對此,證監會要求東旭光電說明公司是否存在較大的短期償債風險,可持續經營能力是否存在重大不確定性。東旭光電管理層坦承存在較大的短期償債壓力,但公司可持續經營能力不存在重大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