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科學謀劃未來五年全省新型建材產業發展總體思路、發展目標、重點任務、產業布局等,推進新型建材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貴州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委托貴州省建筑材料科學研究設計院有限責任公司編制了《貴州省“十四五”新型建材產業發展規劃(征求意見稿)》,規劃期為2021-2025年。
現向社會予以公示。歡迎任何單位和個人提出意見和建議,并請于公示期內,書面反饋至貴州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原材料工業處。
公示期:2021年8月19日—9月2日
其中,涉及到玻璃產業的內容如下:
一、新型建材產業發展回顧
“十三五”時期,全省新型建材產業在貴州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深入貫徹落實工業強省、城鎮化帶動戰略,搶抓西部大開發的戰略機遇,通過實施“千企改造”、“雙千億培育”、“強基補鏈”等工程示范帶動,夯實了產業發展基礎,基本形成以水泥、混凝土及制品、砂石骨料、玻璃及制品、石材、建筑陶瓷、墻體材料為主導,新型裝飾裝修材料、建筑功能材料、非金屬礦及無機非金屬材料等新興產業不斷發展且具有貴州特色的新型建材產業體系。
2020年,全省新型建材產業面對新冠疫情,攻堅克難,率先恢復生產,并超進度(完成率100.3%)完成全年工業產值預期經濟目標,總產值達到1595.48億元,實現營業收入1287.83億元,位居全省十大工業產業產值第四位,創造直接就業崗位10.06萬個,位居全省十大工業產業首位。
(一)產業規模穩步擴大
“十三五”期間,面臨國內外諸多不確定因素,全省新型建材產業依然保持了較快的增長,五年累計完成工業產值8047.48億元,工業總產值由2015年的1256億元增加到2020年的1595.48億元,實現利潤總額69.17億元,上繳稅金54.70億元。
玻璃及制品行業。全省有浮法玻璃生產企業3家,4條浮法玻璃生產線,設計產能1620萬重量箱;玻璃加工企業216家。2020年,浮法玻璃產量1655萬重量箱,全行業實現產值75億元。
(二)產業結構不斷優化
在《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促進建材工業穩增長調結構增效益的實施意見》指導下,全省新型建材行業有序推進兼并重組步伐,產業組織結構不斷優化和改善。到“十三五”末,水泥行業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產能占比已達到100%,全省排名前五家企業的熟料產能集中度達到70%;玻璃及制品行業浮法玻璃產能比重達到90%,產能利用率達到98%以上,前三家企業集中度達到95%;新型墻體材料應用比例達到90%以上,裝配式建筑部品部件、磷石膏墻板、蒸壓加氣混凝土墻板,輕質復合生態墻體、木塑復合墻板、高性能混凝土、精品砂石骨料、鋁塑及鋁木型材等新型建材產品應用比例不斷提高,有力促進了產業結構的完善和優化。
三、總體要求
(三)發展目標
“十四五”期間,我省新型建材產業將按照“無中生有、有中生新”方針,推進傳統產業高端化、新興產業規模化、服務型制造業現代化。2025年,全省新型建材產業產值達到2350億元,年均增速保持在8%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650億元。力爭到規劃期末,初步形成結構合理、產能優化、技術先進、清潔環保、安全高效的先進新型建材產業制造體系。
產業結構調整及轉型升級發展取得較大突破,無機非金屬新材料、裝配式建筑部品、特種玻璃等新興產業和高端產品比重加大,服務型制造業初具規模,新型建材產業跨界互動、融合發展的支撐作用顯著增強,形成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龍頭企業集團、“專精特新”科技創新型企業和特色產業集群、園區。
綠色發展水平進一步提升,物耗、能耗、水耗、污染物排放總量以及綠色建材產品生產應用比例達到國內先進水平,建成一批綠色礦山、綠色工廠和綠色園區,與全國同步實現水泥行業達峰。
技術創新投入和科技成果轉化力度顯著增強,建成一批具有較強研發和轉化能力的省級以上技術研發中心、科技創新平臺、科技型企業。
智能制造和數字化轉型成效顯著,智能化改造、網路化共享、數字化應用層次大幅提升,建成智能數字化工廠不少于30家,力爭規劃期末我省建材智能制造數字化轉型進入國內建材行業領先省份。
四、發展重點和主要任務
(一)優化產業空間布局
1.優化產業布局
以國家實施“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成渝雙城經濟圈等區域發展戰略和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為契機,立足自身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和比較優勢,按照區域主體功能定位,綜合考慮能源資源、環境容量、市場空間等因素,優化生產力布局,深入推進我省新型建材一核一廊兩帶的產業布局,促進各區域產業升級與產業集聚發展。
黔東新型裝飾建材產業帶。依托銅仁、黔南和黔東南生態環境和區位優勢,打造黔東新型裝飾建材產業帶。北起銅仁市德江縣,向東南經印江、石阡、思南、碧江、萬山,進入玉屏縣,經岑鞏、鎮遠、劍河、凱里、麻江,進入黔南州都勻市向西,到惠水和長順。依托現有基礎,重點培育各自優勢產業,形成以玻璃加工、節能門窗、裝飾石材、建筑陶瓷、木材家具、砂石骨料、鐵路物流為特色的新型裝飾建材產業帶。
黔西新型利廢建材及新材料產業帶。依托畢節、六盤水、黔西南能礦資源富集優勢,以“畢水興”交通為紐帶,打造黔西新型利廢建材及新材料產業帶。北起畢節市經濟開發區,向南經大方、納雍入六盤水市,經六枝、盤州、普安、興仁,到興義市。加強建材與區域內煤電、礦業等關聯產業的鏈接耦合,重點發展綜合利用大宗固廢的墻體材料、建筑部品,依托優勢非金屬礦資源,發展玻璃及制品,建筑陶瓷,以及新型無機保溫材料、玄武巖新材料、功能陶瓷、新型耐火材料等無機非金屬新材料。
專欄1 優勢特色產業布局
玻璃及制品:以黔東南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含爐碧)、貴州七星關經濟開發區、貞豐縣工業園區、都勻綠茵湖產業園區為依托,強力推進河北大光明實業嘉晶公司2×700噸/日、河北海生公司2×600噸/日玻璃產能轉移落地項目實施。
(二)推進既有產業基礎再造
推進貴州省水泥、混凝土及制品、砂石骨料、玻璃及制品、石材、建筑陶瓷、墻體材料七大類既有建材產業開展優化存量、調整結構、延鏈強鏈、利廢環保,提質增效為主題的產業基礎再造,包括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淘汰低端低效產能、延長產業鏈條、培育壯大龍頭企業等工作,以提高產品品質和行業發展質量效益,為我省新型建材現代工業體系建設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4.玻璃及制品行業
依托我省玻璃原料的資源稟賦,積極發展玻璃及深加工產業,到2025年,初步建成凱里玻璃產業園、畢節黔西北新材料產業園,聚集一批玻璃及深加工企業。
鼓勵現有企業按照“二代優質浮法玻璃”工藝技術標準和技術經濟指標要求進行升級改造,支持熔窯能力在150噸/天以下的超薄基板玻璃項目建設,大力引進低輻射鍍膜玻璃(Low-E)、超白玻璃、高透型鍍膜中空玻璃等建筑節能安全玻璃項目,提高精深加工用玻璃原片比重。積極發展引進光伏玻璃、汽車風擋玻璃等高附加值玻璃精深加工項目,延長產業鏈,提高產品附加值,促進生產、加工、包裝、應用、維護一體化。加快推進玻璃產業高端化,夯實優質產業基本要素,占領高端市場,促進高端優質玻璃快速發展。
專欄2 既有建材產業發展重點
玻璃及制品:重點發展低輻射鍍膜玻璃(Low-E)、超白玻璃、高透型鍍膜中空玻璃、真空玻璃、多色鍍膜玻璃、高強度鋼化玻璃、高性能復合防火玻璃、幕墻玻璃、背板玻璃、汽車風擋玻璃等精深加工玻璃產品,以及現代農業大棚用結構功能一體化玻璃、第三代BIPV光伏建筑一體化組件設計與制造。
專欄3 新型裝飾裝修材料發展重點
3.非金屬礦及無機非金屬材料
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依托我省非金屬礦資源和產業基礎,著力補鏈、延鏈、強鏈,發展環境友好型耐火材料、非金屬礦物功能材料及制品,玄武巖連續纖維,無堿玻璃纖維等高性能纖維及復合材料、特種玻璃、特種陶瓷等先進無機非金屬新材料,突破關鍵材料制備與推廣應用瓶頸,加快推進產業化進程,培育新興建材產業經濟增長極。
專欄4 非金屬礦及無機非金屬材料行業發展重點
耐火材料:重點發展用于水泥窯、干熄焦裝置、冶金高溫容器內襯、鋼鐵冶金等環境友好型耐火材料,發展鎂質制品、剛玉制品、高熔點氧化物材料及其復合材料、高溫纖維及增強材料。積極發展功能陶瓷溢流磚及配套支撐磚、高致密鋯英石磚、三抗制品等玻璃窯用耐火材料及系列耐火澆注料。
特種玻璃:重點引進發展防彈玻璃、電致變色玻璃、屏顯基板玻璃、觸控玻璃、觸摸屏高強蓋板玻璃、高速交通工具高強風擋舷窗玻璃等特種玻璃項目及技術裝備,積極引進0.4mm以下高世代TFT-LCD超薄基板玻璃、OLED基板玻璃項目。
非金屬礦物功能材料及制品:以石灰石、大理石、石英巖、高嶺土、鋁礬土精深加工和標準化原料生產為重點,支持貞豐縣、凱里,清鎮、遵義等地建設陶瓷、耐火材料用鋁質原料、玻璃用硅質原料標準化原料加工基地項目,發展活性氧化鈣、超細改性碳酸鈣等非金屬礦物功能材料、填充改性材料,以及高純氧化鋁、無機耐磨材料、高性能碳素電極、硅酸鋁纖維等無機非金屬材料及加工制品。
專欄5 技術產品創新重點
玻璃及制品:推廣應用玻璃熔窯用全氧/富氧燃燒技術;一窯多線平板玻璃生產技術與裝備,玻璃熔窯用低導熱熔鑄鋯剛玉、長壽命無鉻堿性高檔耐火材料,節能、安全、顯示、智能調控等功能玻璃產品及技術裝備,連續自動化真空玻璃生產線;重點推進玻璃企業智能化改造,推廣原料選礦和配料以及熔窯、錫槽、退火窯三大熱工智能化控制,熔化成形數字仿真,冷端優化控制、在線缺陷檢測、自動堆垛鋪紙、自動切割分片、智能打碼倉儲等智能化集成系統應用。
非金屬礦物及無機非金屬材料:活性氧化鈣、超細碳酸鈣,以及用于環境治理、保溫隔熱、農業用等非金屬礦物功能材料生產及其技術裝備開發應用,非金屬礦開釆、加工、貿易、應用、投資等產業大數據平臺技術開發和建設,信息、新能源、國防、航天航空等領域用高品質特種玻璃、特種陶瓷制品、功能陶瓷、玄武巖連續纖維等先進無機非金屬材料的生產、應用及其技術裝備開發與應用。8萬噸/年及以上無堿玻璃纖維粗紗(單絲直徑>9μm)池窯拉絲生產技術、5萬噸/年及以上無堿玻璃纖維細紗(單絲直徑≤9μm)池窯拉絲生產技術,以及玄武巖纖維氣電結合熔融池窯、純氧燃燒、電助熔、原料熔融改性、1200孔大漏板拉絲、高性能浸潤劑、直接紗生產技術裝置及智能化控制技術開發應用。
(五)加快綠色循環發展
1.提高綠色制造水平
嚴格執行水泥、建筑玻璃行業能耗限額標準,樹立能效領跑者,推進企業能效對標達標。建立健全企業能源使用管理體系,利用信息化、數字化和智能化技術加強能耗的控制和監管,有序安排錯峰生產,壓減生產總量和碳排放量。探索建立以碳排放強度和總量為基礎的水泥、玻璃及制品行業“以碳定產”機制,積極推動企業開展純低溫余熱發電工程、燃煤鍋爐淘汰更新、廢水循環利用、脫硫脫硝、高效收塵等節能環保技術改造,提升工藝技術裝備水平。加快綠色制造體系建設,推進新型建材產業綠色轉型升級,積極開展省級綠色工廠創建工作,全面提升建材行業綠色制造水平。
專欄6 大宗固廢綜合利用
玻璃及制品:建立完善廢玻璃回收再利用體系,提高玻璃企業資源綜合利用水平。
(六)推進產業跨界融合發展
通過持續推進企業間、產業間、行業間等多層級、多領域的融合,強化系統性改造,整體提升建材產業的競爭力。
“十四五”期間,針對生產和經營關鍵環節,加快推廣應用數字化設計、爐(窯)控制優化、智能倉儲物流、產品質量追溯、在線監測檢測、產業鏈協同等先進智能數字化技術,培育一批單項應用典型項目。推進機制砂石礦山企業智能化改造。將大數據、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與機制砂石行業深度融合,打造“互聯網+砂石骨料”新業態。推進玻璃及制品、石材、墻體材料等智能化改造,推廣應用生產過程智能化管理系統,提升行業智能制造水平。支持裝飾裝修材料企業與網絡服務商、裝飾裝修設計、施工安裝工程等關聯企業聯合協作,整合資源,構建集新產品研發、線上產品推廣、線下施工安裝服務、人才培養一體化的新型建材綜合服務平臺,為消費者提供整體解決方案,不斷提升企業整體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