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10日,山西光興光電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山西光興”)第6代OLED載板玻璃和3D蓋板玻璃項目建設現場,施工車輛往來有序,工人作業有條不紊。在產線前端廠房實現封頂后,后端廠房建設正在全力沖刺。作為山西省2021年重點工程,自今年2月底施工單位入場以來,在山西綜改示范區的全方位服務保障下,項目建設快速推進。

不到5個月101主廠房實現封頂
“101主廠房為5層結構,建筑總面積3.7萬平方米,主要是動力配套、水電氣站、鍋爐房等單體,屬于產線前端部分。”山西光興常務副總經理趙玉樂介紹,101主廠房從今年3月12日打下第一根樁,到8月7日封頂,前后不到5個月時間,“可以說我們取得了階段性勝利。”


走進施工現場,在101主廠房內,工人們正在進行二次結構施工。與101主廠房相連的是產線后端,數臺大型吊車正在緊張地進行鋼結構吊裝。“后端廠房占地1.8萬平方米,預計將在8月底完成主體工程。”趙玉樂表示,該廠房建成后可設置兩條第6代OLED載板玻璃生產線。
山西光興是中國光電顯示材料國產化替代的領軍企業東旭集團下屬子公司,東旭集團是中國本土最大、世界排名第四的液晶玻璃基板生產商,也是全球領先的光電顯示材料供應商,多次打破核心技術的國際壟斷,填補國內空白。東旭集團液晶玻璃基板項目、高端蓋板項目曾獲2018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二等獎。山西光興第6代OLED載板玻璃和3D蓋板玻璃項目占地面積為490.86畝,項目分三期建設,總計劃投資75億元,規劃建設6條第6代OLED載板玻璃生產線和2條3D蓋板玻璃生產線,采用當前最先進的工藝技術及裝備,建成后可實現年產720萬片第6代OLED載板玻璃和1200萬片3D蓋板玻璃的生產能力,不僅將成為山西省第一家半導體載板玻璃生產廠家,也是目前國內規劃平板顯示器配套載板玻璃最大的企業。

突破技術壁壘解決“卡脖子”問題
第6代OLED載板玻璃和3D蓋板玻璃項目一期占地168畝,投資20.5億元,主要從事光電顯示OLED載板玻璃、玻璃基板、特種用途玻璃及相關材料、組件、設備、產品的研發、設計、制造、銷售和相關技術開發。“預計將在今年底實現點火,投產后可實現年產240萬片第6代OLED載板玻璃的能力,對于打破國外技術壁壘,解決‘卡脖子’問題具有重要意義。”趙玉樂表示,為加速推進項目建設,目前項目現場有200多名工人、10多臺機械在全力作業。
在電子科技領域,中國之所以被“卡脖子”,其實主要在于兩點——“缺芯少屏”,也就是缺少高端芯片、高端屏幕。長久以來,國內光電顯示產業技術和市場長時間被美、日企業高度封鎖和壟斷,嚴重制約了我國顯示產業健康安全發展,直接造成了我國的“缺屏”。“國外企業雖然也在國內建設了一部分玻璃載板和3D蓋板玻璃生產線,但技術人員主要來自國外,核心技術仍然是被國外控制著。”趙玉樂表示,技術封鎖不僅使產品被國外廠商任意定價,而且在科技上我們還“低人一頭”。“關鍵核心技術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只有把它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國家經濟安全。”為打破國外技術封鎖和壟斷,東旭集團在2004年組建玻璃基板研發團隊,毅然承擔起國家戰略產業轉型重任。經過多年攻堅,實現了技術突破,成為國內唯一全部掌握溢流熔融法、浮法、壓延法全套工藝、裝備的高科技集團,具備了全套液晶玻璃基板生產工藝及裝備制造能力。其生產的產品也被京東方、天馬等全球主流面板企業廣泛采購,應用于知名手機品牌,以及車載產品、筆記本電腦、電視機等各類顯示終端。“無論是技術水平,還是產品良率,我們都達到了國際水準。”趙玉樂說道。
以產業吸引人才 以人才助推產業發展
趙玉樂介紹,顯示終端越來越廣泛應用于生產生活,國產化產品的出現,不僅解決了國外“卡脖子”問題,也使每個消費者受益,“2010年的時候,32英吋電視機要6000多元,現在不到1000元,主要原因就是顯示器玻璃實現了國產化。”
在山西光興項目部展廳內,一塊塊巨大的玻璃被按不同的代際,分類擺放在展廳一角,如果不是夾在玻璃周圍保護襯底提示,僅憑肉眼很難注意到中間的玻璃實物。“蓋板玻璃用于保護顯示終端的觸控模組和顯示屏,在屏幕最外層。載板玻璃是OLED材料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用于屏幕的最下層。無論載板玻璃還是蓋板玻璃,對透光率、潔凈度要求都特別高,哪怕沾上一絲的塵土,都可能讓顯示器成為廢品。”趙玉樂說道。
他介紹,由于該項目屬于技術密集型,對生產操作和管理人員的要求也比較高,需要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所以企業很注重人才的培養,也早早就在為投產進行人才儲備。“一期投產后,需要300多名操作和管理人員。目前我們已經招聘了一部分人員,基本都是大學本科學歷。”他表示,借助東旭集團平臺,這些人員已經被送到在安徽蕪湖去年投產的先進生產線上進行技術培訓。“山西這邊一投產,這些人員馬上就可以上崗。”他介紹,“項目全部建成,需要超過2000名高素質人才集聚,這將對企業創新和生產力提高都會起到促進作用,同時,客觀上也為山西吸引和留住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