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季度,蚌埠市114戶硅基企業累計完成產值114.33億元,同比增長26.7%。圖為方興科技觸摸屏生產線上,工作人員正在精心作業。
凱盛科技1.5GW銅銦鎵硒薄膜太陽能電池項目于去年9月正式開工建設,目前正按計劃加速推進。該項目總投資100億元,將建成10條生產線,形成1.5GW以上的生產能力,其中一期投資25億元,建設兩條150兆瓦的太陽能電池生產線,項目全部建成達產后,預計可實現銷售收入近千億元,成為國內最大的銅銦鎵硒薄膜太陽能電池生產基地。
去年,蚌埠成為省委、省政府重點支持建設的硅基新材料產業集聚發展基地,該市緊抓這一重大契機,全力推進發展基地建設,集聚效應日益凸顯,產業發展持續壯大。
蚌埠素有“玻璃城”之美譽,經過多年的精心培育,目前已形成以龍子湖區、高新區為核心區域,以蚌埠玻璃工業設計研究院為龍頭,以方興科技、中航三鑫、晟光科技、中恒新材料等骨干企業為支撐的集聚態勢,打造出以新型顯示產業鏈、太陽能電池產業鏈和玻璃制品三條完整的產業鏈條為主線,以硅質粉體材料和核心裝備為補充的發展體系,硅基新材料產業規模以上企業超過60戶。國內首條觸摸屏用高鋁蓋板玻璃生產線開工建設,全面集成超薄玻璃成型等多項自主研發核心技術,有效填補國內高鋁蓋板玻璃生產空白;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蚌埠中建材信息顯示材料有限公司超薄玻璃生產線上,0.2毫米超薄玻璃基板批量下線,良品率達到90%,處于國際先進、國內領先水平,創造了國內最薄浮法玻璃紀錄;蚌埠玻璃設計院率先研制出高性能空心玻璃微珠,產品直徑只有頭發絲的四分之一,讓玻璃浮在水上,成功應用于我國自主研制的首臺4500米級深海遙控無人潛水器作業系統—“海馬號”水下機器人。
產業集聚發展態勢日顯,重大項目成果涌現,高端產品填補空白,核心技術國內領先……蚌埠硅基新材料產業基地輪廓已初具雛形,發展路徑越發明晰。加速“調轉促”,推進硅基新材料產業基地建設,已成為轉型升級的主要引擎,經濟發展新的增長極。
對蚌埠而言,硅基新材料產業具備良好基礎,綜合水平處于國內前列,省內領先,但仍然存在部分重大環節缺失、配套不完善、龍頭企業不夠多的問題,亟待進一步延伸產業鏈條,完善發展體系。
工業機器人項目
投資2億元的埃蒙特工業機器人制造基地項目于去年底建設投產,主要生產平板玻璃生產線分級堆垛機器人、袋裝材料抓取碼堆垛機器人等。預計今年可實現銷售收入超億元。
立足自身特色和現有基礎,如何加快硅基新材料產業集聚發展基地建設?“一個發展規劃,一個招商計劃,一個政策保障,一個智庫支持,一個推進機制,一個目標管理。”蚌埠市委書記周春雨在硅基新材料產業基地招商工作會議上明確,要用項目來為產業基地發展做支撐,進一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加快跨越發展步伐,沖刺全省第一方陣。
“蚌埠在政策環境、產業配套、交通區位等方面具有優勢,又擁有省級硅基新材料產業發展基地的大平臺,促成了項目的落地實施。”蚌埠國顯科技液晶顯示模組項目正式投產,成為該市硅基新材料產業集聚發展基地產業鏈不斷延伸的又一成功范例,談及在蚌埠發展的原因,深圳國顯科技董事長歐木蘭給出了這樣的解釋。
全市上下牢固樹立和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奮力向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沖刺全省第一方陣目標邁進。特別是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把深入實施“486”行動計劃作為經濟發展的總抓手,更加注重產業轉型升級,集中力量推進省級硅基新材料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發展基地和市級智能裝備、生物制造、特色電子元器件等產業集聚發展基地建設,力爭“十三五”末,高新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的比重分別超過50%、45%。
今年一季度,全市114戶硅基企業累計完成產值114.33億元,同比增長26.7%。3月份當月完成產值50.88億元,同比增長30.2%。
發力仍在繼續。就在上月,占地60畝,總投資6.5億元的德力新型高分子聚合物膜材料項目成功簽約,落戶蚌埠市龍子湖區,項目建成后,將實現年產1億平方米膜材料,實現銷售收入5至7億元。同時組建高性能膜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加大研發投入,加快新技術成果轉化,實現高性能膜的多元化應用,努力將蚌埠打造成為全國重要的硅基功能膜材料產業集聚區。
站在新的起點上,蚌埠正以昂揚的姿態,闊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