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16日在福州開幕。
“經過一年多的準備,我和福旅晶彩團隊為世界遺產大會精心打造的福建省級非遺手工琺瑯彩繪玻璃屏風也亮相大會主席和各聯合國官員辦公室現場,為大會添光加彩,這些屏風設計制作蘊含福州傳統文化元素。”近日,趙獻接受記者采訪時如是說道。
手工彩繪玻璃工藝在福州已有上百年歷史,是清代中西交流的重要實物例證,但隨著時間流逝一度淡出人們的視線。10年前,福州人趙獻重拾這門技藝,將傳統文化元素融入玻璃畫中,并不斷創新。2019年,該技藝被列入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趙獻及團隊為世界遺產大會精心打造的手工琺瑯彩繪玻璃屏風。趙獻供圖

趙獻及團隊為世界遺產大會精心打造的手工琺瑯彩繪玻璃屏風。趙獻供圖

趙獻創作的以福州鎮海樓為元素的玻璃畫。東南網記者林先昌攝
趙獻介紹,其祖上曾經營過這門手藝。2010年,他從加拿大回到故鄉福州,重新拾起了這門老技藝。一開始他向叔叔學習,自己帶徒弟,招聘工人。發展伊始并非一帆風順,10年里,趙獻陸續賣了福州市區的4套房子,把變賣房子的錢用于建工廠、培訓工人、創新技藝、尋找推廣銷路……
一幅玻璃畫的誕生要經過10道工序,先用針筒擠上顏料描輪廓,而后用畫筆填顏料,再用刀片一刀刀地將顏料推開……推顏料的過程很重要,要講究畫面層次、顏色的過渡,才能表達出意境。經過一系列復雜的步驟后方能進行燒制。
“創作玻璃畫,顏料最關鍵。”起初,趙獻要克服顏料水土不服的問題。由于福州氣候潮濕,顏料的附著性較低,繪制到玻璃上,不能被吸附,色彩掉色。如何解決吸附性問題?趙獻及團隊花了一年多的時間進行攻克,經過多次實驗才解決了這個問題。目前其團隊已研發出400多種適合玻璃畫的顏料。
趙獻說,學藝是需要下苦功夫的,例如給彩繪玻璃上色、描線等,有時需要一坐好幾個小時,很多年輕人吃不了這些苦,所以團隊找到合適的工人和畫師也需要費許多工夫。
從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中汲取養分,是趙獻及團隊不停創新發展的原動力。“彩繪玻璃比較平面,色彩較為單一。我們一直在推陳出新,從景泰藍的掐絲工藝中得到啟發,經過研究轉化為可以在玻璃上實現的立線工藝,營造出立體的效果。另外,我們也潛心研究傳統家具中的螺鈿工藝,并將其運用到彩繪玻璃的制作上。”趙獻說。
趙獻說,彩繪玻璃雖是舶來品,但是它在福州有百年的歷史。經過這些年不斷的傳承和發展,被越來越多的人認識。
趙獻及團隊推出閩都文化素材的創意作品,將“三山兩塔”、閩劇、三坊七巷、茉莉花等福州元素搬上彩繪玻璃。
近年來,如何將福州傳統文化更好融入到彩繪玻璃中,講好福州故事,趙獻及團隊不斷地思考與探索。目前,他們嘗試與各地市政部門合作,在一些地鐵交通、市政設施等場所運用彩繪玻璃,并將福州建筑元素融入其中,讓當地市民領略到彩繪玻璃的魅力。同時,他們還嘗試通過直播等新媒體手段,引起年輕人的關注。
趙獻說,彩繪玻璃在福州的發展也是起起伏伏,希望觀眾能通過作品感受彩繪玻璃發展歷史的滄桑與厚重和它背后所承載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