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盛集團作為全球領先的新能源全產業鏈集團公司,具有核心技術研發、高端裝備制造、光伏產線建設、光伏組件生產,光伏系統方案等全方位業務板塊。在雙碳目標背景下,中國建材如何發揮央企優勢,助力“雙碳”實現?記者帶著這樣的疑問來到2021國際太陽能光伏與智慧能源(上海)大會暨展覽會現場。中國工程院院士、凱盛集團董事長彭壽給出了他的解釋。他認為,低碳發展是國家戰略,為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調整能源產業結構,聚焦本國國情和企業優勢領域,抓住太陽能產業發展是雙碳目標下的主流趨勢;同時基于我國建筑耗能和碳排放占終端用能及碳排放比重巨大,讓建筑參與太陽能發電,建筑和光伏的有機結合是發展重點。太陽能事業就是玻璃的事業!”
玻璃發電再創世界紀錄
作為玻璃新材料技術專家,彭壽院士一直堅守在玻璃研究、工藝裝備開發和產業化第一線。彭壽院士的演講重點提到:“光伏產業細分領域多、輻射范圍廣、行業集中度高,其核心就是光伏電池,無論是晶硅組件還是發電玻璃都離不開玻璃,可以說太陽能的事業就是玻璃的事業。”

凱盛集團遵循中國建材集團“戰略清晰、主業突出”原則,確定了玻璃新材料“3+1”的戰略布局,在高轉換率的碲化鎘(CdTe)發電玻璃和銅銦鎵硒(CIGS)發電玻璃等核心業務中,打通了集研發、設計、工程總承包、智能制造為一體的上下游全產業鏈引領著我國光伏發電和玻璃行業的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
國際能源網了解到,凱盛集團多年前就進行了發電玻璃+BIPV的產業布局,充分利用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銅銦鎵硒和碲化鎘發電玻璃技術優勢,結合大數據、云平臺、智能化管理等先進技術,大力推進發電玻璃的BIPV示范應用,實現了光伏與建筑的高度融合,讓建筑由能源消費者向能源生產者轉變。
彭院士在演講中介紹到:“凱盛集團通過多年攻關,已實現大面積碲化鎘發電玻璃光電轉化效率15.8%,電池效率突破20.24%,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研發出的世界最高轉化率達19.64%的300x300mmCIGS冠軍組件,再次刷新世界紀錄。”
發電玻璃在光伏建筑已廣泛應用
上述發電玻璃的規模化生產,正在加速推動光伏建筑一體化(BIPV)發展。國際能源網了解到,在安徽蚌埠,凱盛集團建設了國內首個10.08MW光伏建筑一體化項目,為綠色低碳產業園區建設提供了示范;2019年11月13日,8.5代TFT玻璃生產線光伏建筑一體化項目實現并網發電,該項目是世界上最大的單體建筑發電玻璃項目,電站年均發電量1000萬度,每年節約標煤3600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9000噸。
凱盛集團累計在蚌埠建設有光伏建筑一體化項目35MW,每年發電約3200萬度,每年節約標煤12800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32000噸,將蚌埠打造成為我國自主程度最高、產業規模最大、應用示范最廣的發電玻璃綠色生產與應用前行示范基地。
此外,演講中也提及凱盛集團不斷創新發電玻璃應用場景,積極服務國防建設、重大工程以及地方經濟發展。發電玻璃產品成功應用在西藏阿里1400公里邊防線、冬奧會張家口奧運會場、河北太行山紅色旅游基地、九寨溝黃龍超高原機場、海南定安裝配式建筑等項目,大力推進發電玻璃在BIPV領域的推廣應用,推進綠色低碳建筑的發展,為碳達峰碳中和貢獻玻璃力量。
助力建材行業碳中和需多方努力
彭壽院士認為,建筑行業的節能減排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重要一環。綠色建筑是低碳減排的重要抓手,綠色材料是綠色建筑的引領支持。
建材行業碳排放總量目前占全國工業碳排放總量的20%,在國家政策的推動下,水泥、玻璃行業產能置換將可能提前實現碳達。彭院士認為:“建材行業的重點在于碳中和,而碳中和的重點在于科技引領、政策推動和數字賦能。”
彭院士建議:加快綠色建筑示范場景的推廣,加快制定發電玻璃等綠色材料政策與標準,大力推進綠色材料在既有建筑改造中的應用,明確新建建筑碳減排指標,加快構建建材碳數字平臺,明確碳排放基數,保證碳數據統一,積極應對碳交易,適時發展碳金融。
倡導綠色觀念,政策推動、企業主導、社會參與是關鍵。雙碳目標的實現,需要全產業鏈的齊心協作,密切配合,凱盛集團與多家企業簽署了一系列合作項目,圍繞碳達峰、碳中和、大力推動新能源產業鏈共同創新、發展和建設,為實現雙碳戰略貢獻力量。“碳達峰、碳中和”不僅是我們國家關注高質量發展的一項戰略,也是全人類需要關注的一項事業,凱盛集團將持續在這一領域做出成績。
未來,凱盛集團將把綠色發展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進發電玻璃在BIPV領域的推廣應用,不斷優化能源供給和消費結構、適應低碳發展需求,為我國2030年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戰略目標的實現貢獻力量。作為全球最大的建材制造商,中國建材集團使命在肩,責任重大,將全力助力人和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