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國家衛健委通報,截至4月6日,各地累計報告接種新冠病毒疫苗14539.2萬劑次,而這一數字距離突破1億僅僅過了10天。俄羅斯專家曾經預估,新冠疫苗在世界市場上的營業額估計將達到1000億美元/年。
市場的強勁帶動了股市的火熱,新冠龍頭概念股康希諾、智飛生物等股價拉升。但另一方面,研發費用的增加、售賣價格的受壓,新冠疫苗利潤的低下卻也是個不爭的事實。
與此同時,疫苗產業鏈上山東藥企的財報卻表現優異。新冠疫苗大熱,卻并不是所有企業的搖錢樹。企業間的角逐,還得從相關業務的實力上定勝負。
■前景
全球市場規模1700億美元
對于疫苗的接種,到底需要達到多少的人口比例才能徹底阻斷新冠病毒的傳播?
對此,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科研攻關組疫苗研發專班負責人曾益新曾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大概要做到60%,甚至是70%,才能建立起全民的免疫屏障。
全球目前有70多億人口,如果按60%計算,大約有42億人口需接種疫苗,按照新冠疫苗兩劑接種的程序,接種數字將要達到84億劑。而按照我國滅活疫苗均價20美元到40美元兩針的價格計算,全球新冠疫苗的市場規模將達到840億美元到1680億美元。
同樣的方式,按照中國14億人口的數量來計算,國內新冠疫苗的市場規模最高將超過2000億元。從這個角度分析,國內疫苗研發能力更強的企業將有望從中獲益。
“康希諾、康泰生物、復星醫藥、華蘭生物、中國生物等五家公司領先進入臨床試驗”“國產疫苗獲批上市,股價瞬間漲停”“疫苗龍頭飆漲19倍”……隨著新冠疫苗科研攻關的有序推進,疫苗概念股大放異彩,疫苗類相關題材熱度居高不下,千億市值龍頭萬泰生物、復星醫藥、沃森生物股價屢創歷史新高,生物疫苗概念股華神科技、瑞普生物、博暉創新接連掀起漲停潮,萬泰生物更是在近一年內漲停36次。
值得注意的是,A股關于疫苗相關題材的炒作浪潮迭起,從參與研發新冠疫苗的公司,到疫苗冷鏈配送,再到疫苗包裝材料,康德萊、澳柯瑪、智飛生物、山東藥玻、華仁藥業,一大批牛股扎堆涌現,疫苗題材的炒作版圖也在不斷擴大。
■分析
新冠疫苗不是企業搖錢樹
但對于很多企業而言,新冠疫苗可能并不是他們的搖錢樹。
疫苗研發屬于高門檻行業,全球來看,能生產疫苗的企業并不多,疫苗市場也并不大。疫情之前,每年疫苗的全球市場規模大約在240億美元,而整個醫藥市場的年收卻能達到1萬億美元,兩者之間有相當大的差距。
“我們國家的疫苗都是由政府采購,這樣一來必然會將銷售利潤壓縮到最低。”青島君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姜文彬表示,為了促進新冠疫苗最大范圍接種,我國肯定是全民提供免費服務,所以只能是政府采購,相當于國家的免疫規劃。“這就排除了漫天要價的可能,這也是藥企們放出的第一批疫苗如此便宜的原因。”
此外,姜文彬還表示,疫苗屬于一次性產品,按照新冠疫苗的相關要求,超過70%的人群注射兩次即可形成全民免疫屏障,屆時新冠疫苗的接種需求將走向終結。“盈利的不可持續性,研發費用的增加,都是新冠疫苗不賺錢的重要原因。”
近日,“新冠疫苗第一股”康希諾生物公布2020年業績報告,2020年全年,康希諾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虧損為3.97億元,虧損幅度較2019年同期擴大153%;剔除非經常性損益后,報告期內公司凈虧損5.11億元。
康希諾虧損的原因很簡單,主要是疫情暴發以來,相關產品研發的持續投入。2020年,康希諾頂著“新冠疫苗第一股”的光環登陸科創板,至今仍未實現盈利。
■紅利
疫苗產業鏈上 山東企業表現優異
“疫苗熱”讓生產疫苗的企業成了“空歡喜”,卻讓產業鏈上的山東企業嘗到了紅利,其中就包括生產疫苗玻璃瓶的山東省藥用玻璃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山東藥玻)和生產相關醫療器械的華仁藥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華仁藥業)。
山東藥玻是模制瓶龍頭企業,是目前打破國外壟斷取得中硼硅玻璃瓶生產資質的企業之一,國際市場上已經成為全球藥用玻璃包裝的領先者,在國內市場的占有率長期維持在80%以上,市場占有率、國內同行業產量、經濟效益等各項經濟指標均排名第一位,可以說在國內基本上沒有對手。
新冠疫情暴發以來,中硼硅玻璃瓶的需求顯著增長,曾一度引發中硼硅玻璃管的漲價潮。而作為目前國內少有的能夠生產中硼硅玻璃管的供應商,山東藥玻的銷量出現翻倍。據公司2020年三季報顯示,2020年第一季度到第三季度收入、凈利潤同比增加7%和21%,在疫情的影響下依然保持較快增長。
而疫苗產業鏈上的另一家企業華仁藥業則主要從事非PVC軟袋、直立式軟袋、塑瓶、玻瓶大輸液、腹膜透析液及原料藥、配套醫藥包材、醫療器械等產品的研發、生產與銷售,是山東省應急儲備定點輸液生產企業。
據華仁藥業2020年年報顯示,2020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為16.16億元,同比增長10.56%;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9462.4萬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24.94%,營收利潤雙雙達到歷史最佳,實現基本每股收益0.08元。
值得一提的是,疫情期間,華仁藥業一方面通過梳理各項費用,調整銷售模式,降低銷售費用,另一方面卻將職工的薪酬增加了128.48%,提升到了1.49億元。到2020年年底,華仁藥業的研發人員已達315人,同比增長16.24%,數量占比達12.44%。
無論是在技術上取勝的山東藥玻,還是注重研發的華仁藥業,都在這場喧嘩中選擇了自身實力的加碼。當潮水退去,企業間展開的將是一場真槍實彈的比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