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PVinfolink最新數據,光伏玻璃從年初的23元/平米已上漲至目前的30元/平米。以3.2mm鍍膜玻璃為例,主流價格在今年已有約46%的漲幅,且一片難求。部分光伏組件商表示,每塊組件使用玻璃的成本已近60元/塊,分攤到每瓦約0.15元;如果是雙面組件,單瓦的成本就高達0.3元。
自2019年以來,光伏玻璃價格一路上漲。行業普遍認為,光伏玻璃價格持續上漲的主要原因在于,光伏玻璃的產量遠小于已步入發展快車道的光伏產業的需求。
光伏玻璃是光伏組件的上游原材料,也是目前技術條件下光伏組件封裝材料的唯一選擇。隨著全球光伏裝機量的不斷增長,特別是雙面組件應用的不斷加強,對光伏玻璃需求也大幅增長,平均每年增長超過20%。但與之對應的是,近年來光伏玻璃產能年同比增速僅為10%左右,市場供給持續偏緊,已成為光伏成本降低和產業鏈穩定供應的“卡脖子”環節。
據公開信息,2021年,福萊特越南、嘉興、鳳陽項目共7600T新窯爐點火投產,信義光能蕪湖項目共4000T新窯爐點頭投產,以及其他玻璃企業等新項目投產,預計玻璃理論產量將能支撐140-150GW左右。而與之相對應的光伏組件,2021年產能約為200GW,伴隨雙面組件應用推進加快等因素,供需缺口還將呈進一步擴大趨勢。
近年來,為落實國務院關于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工信部先后發布了多個文件對產能過剩的平板玻璃進行了限制。嚴禁備案和新建擴大產能的平板玻璃項目,確有必要新建的,必須實施減量或等量置換,并建立了產能置換方案。2020年1月3日,工信部發布了《水泥玻璃行業產能置換實施辦法操作問答》,明確將光伏玻璃納入產能過剩的平板玻璃范圍。上述政策直接導致光伏玻璃政策性成本增高。
今年9月22日遼寧省本溪市舉行了日產能800噸的平板玻璃產能指標拍賣,經過7家企業313次競價,最終以折合16.61萬元/噸的價格成交,較13天前拍賣成交價9萬元/噸提高近一倍。
在全球致力于發展清潔能源的大背景下,我國承諾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體現了大國責任擔當。專家指出,當前光伏玻璃作為我國技術與產能國際“雙領先”的產業正受到玻璃大類產業的“去產能”及“產能置換”的政策制約,面臨產能增長無法滿足供求需求、技術與產能的國際優勢空間被壓縮等局面,成為掣肘光伏系統成本下降的“木桶短板”。如及時采取適當措施,將助力新能源產業發展。
當下疫情常態化防治的背景下,光伏玻璃產業還將發展面臨利潤空間和優勢空間的“雙壓縮”考驗。諸多業內人士建議,對光伏玻璃產能過剩進行重新評估,分類施策、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
國金證券能源分析師姚遙認為,光伏玻璃為技術和資本雙密集型行業,先發優勢、規模優勢、資源優勢和客戶優勢等構筑的行業壁壘突出,與早期做建筑裝飾、技術含量較低的壓延玻璃有較大差別。
此外,根據《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4754-2017)》和《2017 國民經濟行業分類注釋》(按第 1 號修改單修訂),超白太陽能壓延玻璃制造活動列入特種玻璃制造活動(3042),與平板玻璃制造活動(3041)在統計口徑上區分開來,在產能統計上已不屬于平板玻璃。 將光伏玻璃納入新增平板玻璃需產能置換范圍,旨在杜絕企業借用光伏玻璃名義新增產能過剩的浮法玻璃生產線,但是由于政策設計沒有細化類別,造成浮法工藝下的光伏玻璃產品和主流僅用于光伏組件的超白壓花光伏玻璃產品混淆。
光伏自媒體“智匯光伏”創始人王淑娟認為,平板玻璃行業是結構性的產能總量過剩,是普通建筑玻璃產能過剩。針對普通玻璃的行業政策,是否適用光伏玻璃這一細分領域,值得商榷。建議有關部門對壓延玻璃新增產能的政策予以重新評估、調整,能夠區別對待,避免“一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