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玉寶在生產車間檢查產品質量。

8月6日,“學徒班”正式開班。
商河縣玉皇廟鎮是全國特色“玻璃小鎮”,幾家玻璃企業各有所長,有的專攻特種玻璃,有的玩起工藝花樣,有的專注日常用品。玻璃制造,最早帶動玉皇廟鎮從農業轉向工業,現在也是小鎮的支柱產業之一。
現在,小鎮在玻璃行業遇到招工困難的情況下辦起了“學徒班”,通過“造”人才,實現“引”人才,給“雙招雙引”提供了一條新思路。
玻璃車間環境苦王牌產業也遇招工難
信玉寶是玉皇廟鎮一家老牌玻璃制造企業的車間工藝員,1998年,20歲出頭的他就開始圍著玻璃窯爐轉。去往生產車間的路上,烈日烤得人睜不開眼,信玉寶卻說,與車間里的溫度相比,“這簡直就算涼快的!”
果然,一進車間渾身就被悶熱的氣息包裹起來,四周的機器不間斷發出刺耳的轟鳴。一路往里,穿過姑娘們戴著手套進行分揀打包的質量檢測臺、運送成品的傳送帶、將燒得火紅的玻璃液壓制成型的生產線,溫度也隨之越來越高。尤其是在生產線旁,噴濺的火苗就像直接在裸露的皮膚上滾過。
車間里每一名工人都戴著手套、耳塞,心無旁騖地工作。“在這里上班不容易,不僅要忍受60攝氏度以上的高溫,還要接受工作環境的嘈雜。如果沒有大家的敬業和堅持,做不出優等的玻璃產品。”信玉寶說,像微波爐的烤盤、耐高溫的容器、醫藥用的安瓿瓶,都屬于特種玻璃范疇,這是企業的王牌產品,也是在行業立足的資本。
信玉寶所在的企業,1995年就因這里獨有的地熱資源落戶玉皇廟鎮。那時候,企業的工資待遇比當地其他行業優厚得多,能到“玻璃廠”上班是很多年輕人的第一選擇。隨著時間推移,企業規模從小到大、從大到強,一些產品已經占到了世界生產份額的50%。后來,陸續又有兩家玻璃制造企業到玉皇廟鎮落戶,玻璃產業成為小鎮的支柱產業之一。
時代的變遷讓年輕人就業有了更多選擇。在新興行業遍地開花的當下,又熱又吵的玻璃生產車間對年輕人的吸引力越來越弱,企業最近幾年一直是“招工難、招人才更難”。
“學徒班”開課優質人才“自產自銷”
信玉寶在這家企業一干就是20年,與玻璃生產有關的崗位都輪過一遭,曾經的年輕小伙兒眼角也生出了皺紋。在相對涼爽的設備操控室里,信玉寶緊盯著一排排儀表上的數據,手中的筆飛快在監測表上記錄。他感慨道,現在的車間條件比從前好了不少,生產設備也在更新換代。
隨之而來的,就是像他一樣的老員工,面臨著“跟不上”的難題。
“我在車間20多年,每個環節都與‘電’有關,可是我只會干活,弄不清楚原理。”信玉寶說,摸不清機械、電路的內部原理,解決起問題來總像“摸著石頭過河”。他作為資深工藝員,往往是一些年輕工人請教的對象。信玉寶有時候也著急,怎么才能再提升提升自己?
信玉寶說,參加工作時自己學歷低,這些年來靠著業余時間學習,已經拿到了大專學歷,現在正努力拿下本科學歷,爭取與年輕大學生縮短差距。讓他高興的是,現在企業有了“學徒班”,在崗就能全面提升技能!
8月6日,由商河縣政府、商河縣職業中專和企業聯合打造的“新型學徒制培訓班”正式開授第一節課。“以前企業內部沒有合適的人來當老師,從外面請老師也請不動,花費也是壓力。”該企業負責人說,現在政府來牽線,老師直接送到了員工眼前,而且支付給老師的酬金也有補貼,企業省心又省錢。
“學校里的老師教理論,企業里的技能好手教實踐,‘雙向導師’讓我們自己就能培養人才!”該企業負責人說,“新型學徒制培訓班”不僅可以補足老員工理論知識不足的短板,還可以使新員工通過培訓迅速掌握操作技能。
小鎮期待新發展更美明天就在眼前
第一批學員有160人,既有“00后”,也有信玉寶這樣的老員工。“以前哪想過這種好事,在廠子里就能有學校里的老師來上課!”信玉寶說,他相信通過“學徒班”,玉皇廟鎮的玻璃產業會越做越強,引來更多人才和企業落戶。
信玉寶的期待,也是玉皇廟鎮的期待。作為全國最大的藥用玻璃“智”造小鎮、濟南市第一個全國特色小鎮和全省重點示范鎮,怎么讓玻璃產業帶來更多效益?那就是讓人才走進來的同時,也讓玻璃企業發展的成果走出去。
玉皇廟鎮不久前剛剛打造了一處“玻璃文化館”,由玻璃打造的展館大廳顯得格外通透和夢幻。水杯、勛章、擺件、特種玻璃制品……展館里五光十色的玻璃工藝品讓人應接不暇。這既是成果的展示,也是小鎮玻璃制造業走向新階段的起點。
玉皇廟鎮黨委委員張慶濤說,通過“學徒班”讓鎮上玻璃制造企業的員工不斷提升整體素質,可以為他們爭取到更多的晉升機會,而企業本身的競爭力也可以提高。隨著玉皇廟鎮玻璃制造業的名氣越來越響,能讓越來越多企業來落戶,還可以衍生出“工業旅游”的新產業。
“現在‘學徒班’在玉皇廟鎮只有這一個試點,我們希望這種模式能在其他企業也鋪開,我們的小鎮肯定能有新發展!”張慶濤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