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純堿工業協會發布了純堿行業限產的通知。
通知指出,1月以來,突如其來的疫情對純堿行業生產造成了嚴重的影響,疫情初期,由于原材料及產品運輸困難,造成原材料運輸困難,產品積壓,行業開工率下降。3月份以來,隨著疫情的緩解,運輸條件的改善,行業開工率逐步回升,目前行業開工率已達到85%以上,但是下游復工開工延期,純堿需求大幅下滑,庫存上漲,產品積壓嚴重,價格持續走低,資金回收困難,行業效益大幅下降,不少企業虧損,行業經濟運行不良。
為了穩定行業經濟運行,減少資源浪費,中國純堿工業協會要求,純堿生產企業自2020年4月18日至2020年10月18日期間,各企業根據本企業的純堿產能,降低30%負荷進行生產,降低純堿和氯化銨產量,減少庫存量,推動過剩產能出清,解決供需不平衡矛盾,使行業經濟運行回歸穩定,推動行業向高質量發展。
自2020年5月開始,協會組織企業進行減產檢查,各企業要嚴格執行協會提出的限產減產要求,對不按要求限產減產的企業進行處罰。
近兩年純堿產能擴增明顯,而下游需求增量弱于供給增量,廠家純堿庫存多次上升至100萬噸上方。從國內堿廠庫存持續積累可以得知,國內堿廠產銷大多未實現產銷平衡。有業內人士表示,按照計劃量來看,6個月內執行減產30%,相當于年產量減少15%,體量非常大。在實際情況中,如果限產真的開始落實,大概率會出現先緊后松的格局,價格回升、庫存去化之后,企業肯定會根據當時的市場情況重新去調節產量。在這個過程中主要關注點有兩個:一是一些產能大的標桿企業,是不是能夠做出帶頭作用,引領行業進行限產;二是企業會不會把淡季檢修的時間前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