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冰火兩重天 平板玻璃過剩產能反增
截止2月22日,有媒體整理的12家上市玻璃企業中,8家發布了2015年業績預告,2家預虧,1家凈利預減,4家凈利預增,北玻股份增長-20%-30%暫不確定。
細分到產品上不難發現,生產平板玻璃的上市公司業績慘淡。2015年耀皮玻璃因為行業產能過剩,玻璃售價持續下滑,業績預虧3.7億元;金晶科技預虧3000萬元;金剛玻璃預盈289.80-869.39 萬元,但同比大降55%-85%。洛陽玻璃凈利預增770%,主要原因卻是完成多項資產重組。
而主營其他種類玻璃的上市公司業績明顯好看許多。2015年全年,主營玻璃鋼制品的長海股份預盈2-2.43億元,同比增長36.16%-65.44%;主營玻纖制品的的中國巨石預盈4.75億元,增長95%-115%。2015年前三季度,生產汽車玻璃的福耀玻璃預盈18億;山東藥玻預盈21.94億元;生產專用設備玻璃的北玻股份也依靠天津子公司的業績讓盈利。
早在2009年,平板玻璃已被國務院列為六大產能過剩行業之一,成為淘汰落后產能的重點目標,但效果不佳。2015年平板玻璃產量73863萬重量箱,下降8.6%,但全國平板玻璃產能利率用為69%左右,較之去年還降低10%,而平板玻璃產能利用率合理區間為80%~90%。
2015年10月,中國民營玻璃巨頭華爾潤集團破產倒閉,被普遍認為是行業艱難的寫照。業內人士分析,房地產調整,玻璃行業產能過剩,產品價格下跌和環保成本增加,生產一噸平板玻璃要虧100元,行業洗牌才剛剛開始。
玻璃去產能慢半拍 兩大因素致陣痛將持續
2015年3月,國務院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優化企業兼并重組市場環境意見》,工信部表示將支持水泥、玻璃等行業“破局性重組”;7月,工信部在新聞發布會上稱將從五方面化解煤炭、鋼鐵、水泥、平板玻璃等行業的產能過剩;12月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去產能被列為2016年首要工作任務。
同為建材工業,水泥與平板玻璃作為產能過剩的行業常被一同提及,兩者去產能的邏輯也基本一致。銀河證券建材行業分析師洪亮表示,實際上就是自然淘汰和加速淘汰,政府限制高污染高能耗產能,企業間再互相重組并購。“但在稅收政策和社會就業方面,政府要托底形成聯動。”
但平板玻璃去產能的速度要慢于水泥行業,洪亮認為主要是兩大因素導致。首先,平板玻璃的行業集中度較弱,產能規模個體化,同時市場化程度很高,以民營企業為主。“國家的重視程度沒有那么高,行業陣痛時間會更長。”
此外,玻璃在建材行業尚屬于可替代品,整體容量有限,需要企業進行市場布局。但洪亮指出目前的現狀是很多玻璃企業管理者素質不夠,前瞻性考慮不足,難以與國家發展戰略結合,例如一帶一路沿線,以及政府鼓勵的將生產活動向西部轉移等等。
加速產能置換升級 電子玻璃前景可期
在大環境如此不景氣的情況下,上市的平板玻璃公司也都有著其他的業務線和產品布局,紛紛轉向利潤更高競爭更小的高級玻璃、特種玻璃。
2013年北玻股份在天津投入3億建設超大節能玻璃項目,并中標蘋果公司總部建設項目;2014年,南玻集團在清遠新建一條高性能高鋁超薄玻璃生產線,并于2015年3月成功實現量產。此外,金剛玻璃早早就發力光伏產業、洛陽玻璃也布局電子玻璃等等。
“建筑玻璃這塊產能已經過剩,企業應該向高端產能轉移升級,例如汽車玻璃、藥用玻璃、電子玻璃等等。”洪亮表示,看好用于觸摸屏的電子玻璃,是因為其需求大更新速度快,而且這種消費性產品,也擺脫了傳統平板玻璃的周期性。
據了解,電子玻璃應用于手機、電視、平板等電子設備上,對質量要求嚴苛,功能性指標、表觀質量都要精益求精,同時還需要達到高穩定性的要求,是當前技術含量較高的玻璃產品之一,但長期以來依賴進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