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這次我們“能源一號”也與他展開了一場有意思的對話,第一時間奉送給好朋友們。
他在與“能源一號”的對話中表示,無論是“互聯網+”,還是“+互聯網”或是“一帶一路”政策,都需企業經營者盡快轉變思維、勇于實踐,并為企業在當下的可持續發展創造最大價值。
要善于觀察新事物把握“能源互聯網”機遇
筆者:您怎么看待互聯網創新?
李仙德:在創新領域上,人們需要不斷的觀察新增長機會。如今是個如此變化快的大時代,互聯網、物聯網技術的光速發展能一夜間改變一個行業的生態樣貌,甚至顛覆它的商業模式。當下,沒有一個產業是安全的,不受攻擊的;更沒有一個企業是安全的,屹立不倒的。
我想起了李克強總理所提出的“互聯網+”的概念,其傳遞出的訊息在我看來,就是互聯網公司可能會改變傳統制造業的運營模式,比如出租車行業會被Uber擠壓掉很大一塊市場。另一個例子就是,對阿里、騰訊這樣的公司,同行業也會充滿著恐懼,因為只要它們想做,沒有不可以進入的領域。
筆者:您覺得電力行業與“互聯網+”之間的關系在哪里體現?
李仙德:反觀國內電力這一傳統行業,我們也不難發現:在新一輪電改重構電力產業鏈上,發電、電網、售電和用電的利益格局,從曾經被認為的紙上談兵概念,正逐漸走向官方、學界、企業的規劃和實踐中,那就是能源互聯網。
近期,國家能源局牽頭的部門已著手制定相關產業規劃,能源互聯網在進入頂層設計。同時,包括BAT+M,即阿里巴巴、騰訊、百度加上小米等多家企業也已經開始積極布局。
“BAT+M”是否真的是“狼來了”?無數伺機的新創科技公司是否哪一天會出來一個光伏的Uber?無論如何,與其目前大家都在說“互聯網+”,晶科則要做的是“+互聯網”,就是利用互聯網實現能源供需信息的對等和交流,并實現電流、金流、物流、數據流的流通和共享,把各種信息串聯、匹配起來,形成互換價值。
互聯網之所以能與電力相互匹配,就是因為終端用戶有了更多的選擇,他可以選擇用火電還是太陽能發電,他可以選擇用A的電還是B的電,他可以選擇多余的錢投這個項目還是那個項目,他可以選擇閑置屋頂是用來曬玉米還是裝光伏。因為有了選擇,能源與互聯網之間的關系才更加緊密,彼此在一起才有意義。我們必須要轉變思維,企業要在這波新的互聯網浪潮中穩健轉型,為晶科的可持續發展創造價值。
“一帶一路”對光伏企業也有機會
筆者:“一帶一路”太火了,似乎跟光伏不太有關系?
李仙德:我倒不這么認為。中國及其他國家的發展模式都面臨著挑戰,而且不得不變。在國內,已經制定的“一帶一路”政策也是光伏公司轉變思路、進取創新的機遇之一。
投資1億美元的晶科能源馬來西亞檳城廠已于今年5月底舉行了奠基儀式。它是晶科能源在海外的第三座工廠、也是我們在中國以外地區的第一個電池廠。目前設備都已落實到位并啟動生產,計劃在兩個月內實現滿產,從而實現年產能500MW的電池和450MW的組件。
該廠位于馬來西亞檳城工業區,廠區面積約25000平方米。員工近1000人,采用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電池和組件制造設備,以及晶科高效的制程工藝,并配合全球主流的多晶硅技術,多晶電池平均效率會在18。5%。它將進一步完善晶科在全球的電池和組件生產網絡。它的成功建設和前瞻性布局,體現了晶科從“全球銷售”到“全球制造”再到“全球投資”的清晰的發展戰略。
在積極響應國家的‘一帶一路’戰略下,晶科已有上述目前海外最大的投資,也是中國光伏企業在海外的最大投資。馬來西亞擁有高素質的勞動力,相對先進的基礎設施以及良好的投資環境,吸引包括晶科在內的中國光伏企業帶著足夠的累積和誠意,帶著資本、技術和經驗,甚至帶著中國的市場來投資建廠。晶科不僅建立了一家工廠,同時建立了一個人才培養、技術整合的平臺。
我認為,“一帶一路”是中國過去5000年治理天下觀念改變的分水嶺:過去都是“修文德以來天下”,現在是主動走出去,并且影響別人。習近平總書記改變了中國的自我定位,將中國從東亞國家,變成亞歐東邊大國、亞洲中心國家,毫無疑問中國對亞歐洲的重要性、影響力將會上升。從“全球銷售”到“全球制造”再到“全球投資”,是晶科清晰的發展戰略。無論是在海外設廠(目前晶科有3座海外工廠,南非、葡萄牙和馬來西亞),還是海外電站開發,晶科的布局思路與國家的大戰略方向不謀而合。
工業是國家的根本,“一帶一路”所涉及的國家,必然要進一步發展工業。而工業也需要電力,很多國家沒法大力發展工業就是受限于電力短缺或昂貴的電價,比如印度、中東等等。所以,我們覺得投資電力設施建設,投資自給自足的新能源是首要任務之一。中國累積了4兆美元的外匯存底,不能全部押在買外債,必須找到其他多元投資組合。而亞投行的成立就是為這個政策實施提供金融配套。
“一帶一路”途徑的國家,發展需要能源、基礎建設、技術、人才及資本,而中國已經累積了這樣的能力和實力。中國企業,特別是作為王牌制造業代表的光伏企業,加快走出去步伐,與有需求、市場及潛力的國家進行更多匹配,充分地利用可得的資源,以更開放的心態大膽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