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省發改委就《浙江省塊狀特色經濟質量提升三年行動計劃》公開征求意見,文件指出未來三年,浙江省非金屬制品制造業領域重點任務為:發展高品質光伏玻璃及光伏光熱一體化制品和高端電子玻璃。推進超大、減薄陶瓷磚的產業化和普及應用。發展節能環保的新型墻材產品,擴展綠色建材的生產和使用。
詳情如下:
省發展改革委關于《浙江省塊狀特色經濟質量提升三年行動計劃》的公示
為貫徹落實省政府重點工作決策部署,促進我省塊狀特色經濟高質量發展,省發展改革委牽頭編制了《浙江省塊狀特色經濟質量提升三年行動計劃(征求意見稿)》,現將行動計劃進行公示(公示期11月19日-28日),若有異議,請在公示期內通過電話、傳真、信函等形式向省發展改革委反饋。
聯系人:吳亦駿;電話:0571-87057030;傳真:0571-87056759;電子郵箱:cyc.fgw@zj.gov.cn;聯系地址:浙江省杭州市省府1號樓;郵編:310006。
浙江省塊狀特色經濟質量提升三年行動計劃
(征求意見稿)
按照省政府重點工作決策部署,為促進我省塊狀特色經濟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先進制造業基地,推動浙江制造業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特制訂本行動計劃。
一、總體思路
(一)總體要求
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八八戰略”再深化、改革開放再出發,以推進供給側改革為主線,以邁向全球產業鏈、價值鏈中高端為目標,以優化產業生態為重點,加快實施“四化一補兩提升”行動,即推動塊狀特色經濟集聚化、數字化、服務化、綠色化轉型,強化關鍵領域補短板,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提升品牌影響力,把塊狀特色經濟培育成為浙江經濟發展新動能、高質量發展新引擎。
(二)基本原則
按照發展壯大、提質控量、轉移優化、培育新興等不同要求,有針對性地對塊狀特色經濟分類施策,實現特色、差異發展。
增強“大而強”塊狀特色經濟國際競爭力。針對汽車、石化、化纖、數字安防等領域,圍繞世界先進技術與需求,內培外引,鼓勵本土優勢企業及研究機構通過自主創新、并購重組、合作開發等方式參與國際競爭合作,廣泛嵌入全球產業鏈、價值鏈、創新鏈。
構筑“小而特”塊狀特色經濟競爭新優勢。針對紡織服裝、家電家具、低壓電氣、五金及零部件等領域,大力塑造以品牌、質量、標準、設計、服務為核心的競爭新優勢,提升全要素生產率,推動塊狀特色經濟專精特優發展。
倒逼“兩高一低”塊狀特色經濟綠色發展。針對皮革、橡膠、塑料、造紙、建材等產業領域塊狀特色經濟,優化產業布局,推廣清潔生產方式,綜合運用經濟、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倒逼企業技術改造,加快綠色發展,引導塊狀特色經濟向高新領域轉型升級。
培育新經濟領域塊狀特色經濟創新發展。以數字經濟“一號工程”為引領,進一步促進以5G通信、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生物經濟、前沿新材料等為代表的新經濟領域塊狀特色經濟加速發展,加強產業關鍵核心技術研究,強化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建設,推進重大科技成果產業化,提升科技支撐能力,實現新舊動能持續轉換。
(三)行動目標
到2022年,全省塊狀特色經濟發展走在全國前列。綜合競爭力更強,實現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培育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千億級以上塊狀特色經濟15個左右,產值500億級以上的30個左右。質量效益更優。“浙江制造”標準和品牌加快涌現,全員勞動生產率年均增長7%左右。創新動力更優。建設一批新型研發機構和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規模以上企業R&D經費支出占主營業務收入達到1.8%,“互聯網+”新業態新模式全國領先。生態環境更優。節能減排優于同行業平均水平,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廢水排放量、用水量年均分別下降4%、2%、5%,建成一批生態優美、宜居宜業的產業社區。
二、重點任務
(一)強化關鍵領域補短板
推動關鍵技術補短板。支持企業開展聯合攻關,加大研發投入,在塊狀經濟重點領域選擇一批關鍵技術和共性應用型技術進行突破,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和產品,提升制造業基礎能力。組織實施一批成果轉化應用項目,推廣一批應用面廣、示范性強的應用型技術和先進工藝,推動各類新技術與制造業的融合發展,不斷提升生產效率。(責任單位:省科技廳、省經信廳、省發展改革委)
專欄1重點產業技術發展導向
1.紡織制造業:加快發展綠色印染,推廣數碼印花等無水少水綠色染整加工技術,推動家紡行業大規模個性化定制,加快發展高端紡織面料、時尚家紡產品、高附加值產業用紡織品。
2.服裝制造業:推廣大數據、3D打印、3D虛擬試穿等新技術應用,推動服裝企業由大規模標準化生產向柔性化、個性化定制轉型。
3.皮革制造業:加快新型鞣劑、染整材料、高性能水性膠黏劑、橫編織及無縫針車鞋面等新材料發展,發展基于腳型大數據的批量定制、個性化定制等智能制造模式。
4.化工制造業:推動傳統精細化工向高端專用化學品調整、基礎通用化學品向高檔先進高分子材料轉型,發展氟硅高分子材料、特種橡膠、工程塑料、復合膜材料、高端電子化學品、熱塑性聚氨酯、節能環保新材料、高性能聚烯烴新材料等先進高分子材料。
5.化纖制造業:實現聚酯、錦綸等通用纖維高效柔性化與功能化,豐富滌綸、錦綸功能化、差別化產品,加快高性能纖維的開發與應用,滿足功能紡織品的應用與需求。
6.造紙制造業:加強造紙纖維原料高效利用技術、高速紙自動化控制集成技術、清潔生產和資源綜合利用技術的研發及應用,推動造紙工業向節能、環保、綠色方向發展,重點發展高檔包裝用紙和高技術含量的特種紙,實現造紙產品功能化、品種多樣化、質量高端化。
7.橡膠和塑料制品制造業:大力發展環保型、安全型、節能型、高性能、多功能型及新領域橡膠產品;重點發展多功能、高性能塑料新材料及助劑、特種工程塑料等。大力發展超小型、超高精度、超高速、智能控制的塑料高端加工設備、加大對塑料加工設備精密化、智能化改造。
8.非金屬制品制造業:發展高品質光伏玻璃及光伏光熱一體化制品和高端電子玻璃。推進超大、減薄陶瓷磚的產業化和普及應用。發展節能環保的新型墻材產品,擴展綠色建材的生產和使用。
9.有色金屬加工制造業:鼓勵發展短流程工藝,開展熔煉行業整治,應用計算機模擬仿真、智能控制、大數據等技術,推進熔爐余熱利用、重金屬減排技術改造。
10、裝備制造業:大力發展專用電子、核心芯片、系統軟件、在線檢測,提升裝備機電一體化水平。利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區塊鏈等信息技術提升裝備制造業服務水平。
推動專用設備補短板。針對塊狀經濟需求量大的專用生產裝備,鼓勵開展裝備自主可控研發和產業化,突破重點裝備制造關鍵技術,力爭突破智能控制、關鍵零部件、伺服系統等重大產業技術瓶頸,提高重點行業先進裝備保障水平。提升裝備基礎設計水平,增強創新設計能力。發展專用電子、核心芯片、系統軟件、檢驗檢測,提升裝備智能化水平。(責任單位:省經信廳、省發展改革委)
專欄2重點專用設備發展導向
1、紡織服裝制造業:高速數碼噴墨印花裝備、印染后整理等技術裝備;自動縫制單元、自動吊掛線、全成型針織等自動化設備;多軸向經編及寬幅重磅、三維立體異型織造等技術裝備;涂層、浸漬、復合等功能整理產業化技術裝備。
2、皮革制造業:新型轉鼓、電腦程控自動配料系統,皮革激光鏤空設備、直驅節能針車縫紉設備,柔性供應鏈系統,全物料智能裁剪模式。
3、化纖制造業:突破錦綸環吹風技術、高效節能的大容量聚酯聚合和熔體直紡的設備和工藝技術,功能性差別化纖維成套工藝技術裝備;碳纖維用大容量聚合釜、飽和蒸汽牽伸、寬口徑高溫碳化、恒張力收絲裝置,芳綸用耐強腐蝕高精度雙螺桿聚合裝置,復合材料用多軸纏繞機、熱融預浸機、纖維鋪放機、超高溫熱壓成型設備。
4、有色金屬加工制造業:熔煉爐和保溫爐一體的潛流式聯體爐;可自動控制的大噸位連續擠壓設備;高精度軋機。多輥軋機;高速鍛造機;鋁板坯熱連軋機。高速大拉絲機;高精度全自動數控雙頭倒角機。原料預處理、火法熔煉、濕法綜合回收等成套設備;雙室反射爐。
5、造紙制造業:高速紙機,清潔高效的節水、節能設備;紙制品微波烘干設備,微波紙制品干燥定型設備,隧道式微波干燥設備;MG型特種紙造紙機。
6、橡膠制品制造業:轉速可調精密開煉機,智能液壓硫化裝備,智能化測試成套設備,智能型輪胎內胎墊帶裝填機等;精密自動化壓延設備、連續式硫化設備等。
7、塑料制品制造業:高精度、耐高溫3D打印耗材生產線,工程材料聚合高溫成套裝備等;高精度高效率節能型擠塑、吹塑、注塑、壓延成型成套智能設備,熱流道系統,產品數字化設計等;精密鍛造裝備,注塑專用機械手,精密復雜模具及模具設計等。
8、農副食品加工業:高速自動化罐裝生產線、大型乳粉生產設備、新型高速壓榨提汁生產設備、全自動方便食品加工成套設備等;智能化灌裝裝備、基于物聯網的液態食品包裝裝備、智能化冷鏈倉儲系統等;臨界萃取裝置、發酵自動化控制裝備、自動化壓濾裝備等。
推動設計補短板。在工業設計中充分集成應用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等成果,改善產品外觀,完善產品結構和功能,增加產品科技和知識含量,提高塊狀經濟產品附加值。著力提升時尚設計創新能力,吸引高端時尚設計資源,加強與國際時尚產業的交流合作,形成設計核心競爭力。推進省級工業設計示范基地提升發展,引進國內外優秀設計公司,集聚各類專業設計人才,為塊狀經濟中小企業提供專業化設計服務。(責任單位:省經信廳、省發展改革委)
推動人才補短板。聚焦塊狀特色經濟產業發展需求,大力引進各類科技服務人才、工程師及高技能人才,鼓勵各地探索建設工程師創新服務平臺,為中小企業提供創新服務和人才支撐。大力引進專業化的商學院,在商業模式創新、品牌培育、營銷策劃、組織提升等領域開發新型培訓產品,提升企業家、管理人才綜合能力。大力支持一批設計名師、設計師工作室建設,鼓勵服裝設計師及個人工作室參加國內外專業大賽,促進新銳設計師成長。推進“五個一批”產教融合體系建設,促進人才培育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緊密對接建立地方政府對接高校、高校對接企業,促進地方創新發展和產業轉型、促進高校內涵建設水平提升的“雙對接、雙促進”機制,建立高校省市共建、部門共建“雙共建”機制。支持有條件的產業平臺和普通高校、職業學校合作舉辦行業特色二級學院,鼓勵園區和企業共建生產性實訓基地,針對塊狀經濟產業共性需求培養工匠型人才。建立人才聯合培養機制,推行面向企業真實生產環境的任務式、項目化培養模式,完善專業人才、優秀技術人才的培養和保障制度。(責任單位:省委人才辦、省人力社保廳、省教育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經信廳)
(二)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
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發揮龍頭企業在塊狀經濟發展中的引領作用,打造網絡化協同制造平臺,帶動供應鏈上下游企業協同發展,促進塊狀經濟大中小企業專業化分工協作。鼓勵行業龍頭骨干企業通過聯合、并購和品牌經營等現代方式整合產業鏈,提升塊狀經濟發展層次。到2022年,培育形成100家產值超百億元的行業龍頭企業。(責任單位:省經信廳、省發展改革委、省商務廳)
做優“隱形冠軍”企業。聚焦產品質量高、自主創新能力強的高成長型企業,培育一批在細分市場產品占有率居前列的“隱形冠軍”。引導企業長期專注于細分產品的研發制造、工藝改進和市場拓展,長期專注于質量提升和品牌培育,打造“百年老店”。到2022年,培育細分市場“隱形冠軍”企業400家以上。(責任單位:省經信廳)
促進企業“小升規”。聚焦制造業重點產業,篩選一批行業前景佳、市場潛力大的小微工業企業作為上規升級重點培育對象,各地區進行跟蹤服務,加強政策扶持,促進小微工業企業上規升級。推動小微工業企業與知名龍頭制造業企業對接配套,通過實施精準服務,培育一批優質配套企業。到2022年,新增“小升規”企業4800家以上。(責任單位:省經信廳)
(三)提升品牌影響力
推動產品質量提升。引導企業對標國內國際先進水平,大力開展質量對比、質量攻關,全面提升產品工藝、技術裝備、生產管理、檢驗檢測等水平,不斷提高產品檔次。引導企業加大技改投入,推廣應用先進生產工藝,提升技術裝備水平。推進精益制造,改進工藝流程,加強過程控制,提高制造水平。普及先進質量管理體系,提高產品全生命周期質量追溯能力,支持采用先進技術裝備和信息系統提高產品質量控制水平。(責任單位:省經信廳、省市場監管局、省發展改革委)
打造“浙江制造”品牌。實施“浙江制造”品牌建設專項行動,通過開展標準提檔、質量提升、對標達標、制標認證等活動,打造一批有競爭力的“品字標浙江制造”品牌。積極參加中國品牌日系列活動,提高品牌影響力和知名度。依托特色產業基礎整合優勢資源,打造一批特色塊狀經濟區域品牌,加大區域品牌的宣傳推廣力度,爭創國家產業集群區域品牌建設試點和火炬計劃特色產業基地。力爭到2022年,“品字標浙江制造”品牌企業達到1200家以上。(責任單位:省市場監管局、省經信廳、省發展改革委)
加快推進標準建設。實施“標準化+”行動,在重點傳統制造業領域制定一批高水平“浙江制造”標準,支持龍頭企業主導或參與制(修)定國際標準、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提升企業和塊狀經濟在相關產業的主導地位和國際影響力。加強與國際和全國標準化技術組織的聯系與溝通,有效提升浙江制造業的標準話語權。到2022年,累計制定浙江制造標準3000項以上。(責任單位:省市場監管局、省經信廳、省發展改革委)
加強營銷渠道建設。推動市場轉型升級,扶持一批規模大、影響力強、輻射面廣的專業品牌市場,實現塊狀經濟培育與市場發展的互動共進。鼓勵區域內中小企業建立品牌聯盟,進行銷售終端共享,共同培育產品品牌。鼓勵電商平臺和龍頭企業加強與專業市場等合作,著力培育線上線下融合新業態。深入實施‘品質浙貨行銷天下’工程,組織企業參加境內外展會,大力培育“浙江制造”海外運營中心和公共海外倉。到2022年,浙江傳統優勢名品在國內市場影響力顯著提升,自主品牌產品出口占出口總額比重由10%年均提高0.5個百分點以上。(責任單位:省商務廳、省市場監管局、省經信廳、杭州海關、寧波海關)
(四)加快平臺空間集聚化
推動平臺分類提升。提升優化一批,重點對企業相對集聚、用地有一定規模、產業有特色的工業功能區進行優化提升,推動產業高端化發展。推動集聚一批,重點優化產業平臺布局,對零散布局的企業,推動其入園發展。淘汰騰退一批,深入推進“畝均論英雄”,加大對評價結果的應用,實現對平臺優化調整,逐步退出“低、散、亂”工業功能區。(責任單位:省經信廳、省發展改革委、省自然資源廳、省生態環境廳,有關市、縣〔市、區〕政府)
打造一批產業社區。產業社區是以產業為基礎,在優化產業布局過程中同步融入城市功能,產業要素與城市協同發展的新型產業集聚區的概念。推動一批基礎較好、產業層次較高、臨近城區的產業園區社區化改造,增強城鎮功能,優化公共服務,推進產城融合,突出產業集聚、要素集約、功能集成,打造空間更開放、產業生態更多元、社群交流更活躍的新型產業發展載體。進一步集聚創新資源要素,集成構建產業生態圈,提升平臺發展水平,促進產城人文融合發展。(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經信廳、省自然資源廳、省建設廳,有關市、縣〔市、區〕政府)
(五)推進數字化賦能
提升生產過程智能化水平。加快利用先進數控技術開展現有裝備智能化改造,提升現有裝備的加工效率、生產精度和控制水平。支持企業以工業機器人大規模應用為核心開展智能化改造,推進全過程數字化管控,建立面向生產全流程、管理全方位、產品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制造模式。在塊狀特色經濟區域深入開展一批智能示范車間、智能工廠創建。(責任單位:省經信廳、省發展改革委)
培育一批工業互聯網平臺。鼓勵互聯網企業、工業信息工程服務商、軟件企業和大型制造企業等圍繞數字化改造需求,整合研發設計、生產制造、供應鏈管理等環節,建設具有專有技術、專業知識、開發工具的行業級平臺,面向塊狀特色經濟組織開發一批適用工業APP。支持中小微企業接入工業互聯網平臺,低成本快速形成信息化、數字化、網絡化能力。實施差異化上云推進策略,大力推動企業業務系統云化改造和向云端遷移。(責任單位:省經信廳)
建成一批塊狀特色經濟數字化平臺。提升信息基礎設施的服務水平和普遍服務能力,滿足平臺內企業對網絡信息服務質量和容量的要求。建設與推廣智慧管理平臺,對人流、物流、能耗、環保、消防和生產安全等進行高效管理。應用云計算、物聯網等新技術,規劃支撐平臺,設置統一應用門戶,實現資源信息集成和應用服務集成,為入園企業提供政務代辦、政策法律咨詢、創業輔導、人才招聘、項目路演對接、融資、黨建等公共服務。(責任單位:省經信廳,省發展改革委)
專欄3數字化賦能重點方向
1、石化行業:重點加強生產過程在線監控與實時優化,推動生產安全、環保、能耗的可預警、可管理、可追溯。
2、裝備制造業:突出設備聯網和服務轉型,加強遠程監控、診斷、自學習和運維能力,提供基于數據的增值服務。
3、汽車行業:突出全生命周期數據收集與分析,建設新能源汽車專業化數據運營管理平臺和智能汽車運營平臺。
4、化纖與紡織服裝行業:重點實現MES(制造執行系統)、ERP(企業資源計劃)、PLM(產品生命周期管理)等系統互聯互通,搭建用戶參與的設計界面,實現對個性化需求的敏捷響應和快速交付,推動建設服裝企業生產服務平臺。
5、食品行業:突出建立食品安全“一品一碼”全過程追溯體系,建設和推廣食品安全信息追溯管理平臺,實施食品生產、流通及餐飲服務的信息追溯管理。
6、家用電器行業:推進一批滿足定制需要的客戶自助式設計平臺建設,探索小批量快捷柔性化生產新模式,鼓勵企業基于互聯網開展故障預警、遠程維護、質量診斷、遠程過程優化等在線增值服務。
(六)推動制造業與服務業融合
積極推進制造業服務化。鼓勵企業向產業鏈兩端延伸,拓展工業設計、檢驗檢測、維護管理、倉儲物流、技術培訓、融資租賃等增值服務,促進制造企業由提供產品向“產品+服務”轉變。支持建設以制造業企業為中心的網絡化協同制造服務體系,增強定制設計和柔性制造能力,探索小批量快捷柔性化生產新模式,實現生產制造與市場需求高度協同。(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經信廳)
建設一批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聚焦塊狀經濟共性發展需求,建設一批集研究開發、創意設計、檢驗檢測、標準信息、成果推廣、創業孵化、國際合作、展覽展示、教育培訓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體,突出企業創新主體地位,聚集創新要素,構筑開放、共享、協作、共贏的產業生態體系,推動傳統主導產業全產業鏈重構升級。(責任單位:省科技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經信廳,有關市、縣〔市、區〕政府)
強化生產性服務業支撐。圍繞塊狀經濟共性服務需求,集聚發展現代物流、工業設計、科技服務、檢驗檢測、信息技術服務、金融服務、商務服務、電子商務、節能環保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促進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更高水平上有機融合。鼓勵生產性服務業企業運用先進技術和標準提升服務能力,實現專業化、高端化發展。(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經信廳,有關市、縣〔市、區〕政府)
(七)實施綠色化改造
建設一批綠色園區。加快推行園區綜合資源能源一體化解決方案,推進工業園區分布式光伏發電、集中供熱、污染集中處理等工程項目,構建統一的資源回收利用體系,實現園區能源梯級利用、水資源循環利用、廢物綜合利用、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提升區域資源能源利用效率。到2022年,在塊狀特色經濟區域累計培育20個綠色園區。(責任單位:省經信廳、省生態環境廳、省發展改革委、省能源局,有關市、縣〔市、區〕政府)
創建一批綠色工廠。嚴格執行能源資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標準,依法依規推動落后產能淘汰。引導企業積極推廣應用先進節能節水節材技術和工藝,更新淘汰低端落后裝備和生產線,加快智能化綠色裝備升級改造。建立資源回收循環利用機制,合理布局廠區內能量流、物質流路徑,形成運行全流程綠色發展。到2022年,圍繞工作基礎好、代表性強的行業龍頭企業培育創建100家綠色工廠。(責任單位:省經信廳、省生態環境廳,有關市、縣〔市、區〕政府)
開發一批綠色產品。引導綠色消費理念,應用產品輕量化、模塊化、集成化、智能化等綠色設計共性技術,采用高性能、輕量化、綠色環保的新材料,開發推廣具有無害化、節能、環保、高可靠性、長壽命和易回收等特性的綠色產品。(責任單位:省經信廳、省生態環境廳)
三、保障措施
(一)強化組織保障
加強統籌推進,各縣(市、區)要明確目標任務,完善工作機制,制定政策措施,協調推進塊狀特色經濟質量提升。加強工作督查,將塊狀特色經濟質量提升工作納入地方政府工作目標責任考核,確保行動計劃順利實施。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和智庫作用,加強跟蹤研究,幫助區內企業不斷提升經營管理水平。(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經信廳、省科技廳等,各市、縣〔市、區〕政府)
(二)統籌政策支持
省級有關主管部門統籌好相關專項資金,積極推進相關領域重點任務實施,促進我省塊狀特色經濟高質量發展。進一步落實小微企業、科技型初創企業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政策。通過政府采購、建設工程招標引導企業開展產品創新,鼓勵對首臺(套)創新產品實行優先采購。各地要加大對塊狀特色經濟質量提升的用地支持。建立健全省、市、縣政策性融資擔保體系,切實為中小企業提供融資擔保服務。(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經信廳、省科技廳、省自然資源廳、省委軍民融合辦、省地方金融監管局,各市、縣〔市、區〕政府)
(三)推進示范引領
引導一批基礎好、有思路、有舉措、有保障的塊狀特色經濟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對標先進,在產業社區打造、關鍵領域補短板、品牌質量提升、數字化賦能、制造業和服務業融合發展等方面形成示范引領。各示范樣板要明確目標路徑,在質量提升上先行先試,積極探索新模式、新路徑、新舉措,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做法。(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經信廳、省科技廳、省生態環境廳、省市場監管局等,各市、縣〔市、區〕政府)
(四)優化營商環境
持續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在塊狀特色經濟區域全面推行區域能評和環評改革,進一步提升企業投資項目審批效率,激發企業活力。深化“畝均論英雄”改革,全面推進“標準地”改革,依法依規完善落實資源要素差別化配置政策,加強企業分類指導和精準服務。在招投標、政府采購、準入許可、經營運行、要素獲取等方面取消對民營企業單獨設置的附加條件和歧視條款,營造公平的營商環境。(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委改革辦、省經信廳、省市場監管局、省生態環境廳、省能源局,各市、縣〔市、區〕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