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經在人們印象中,傳統工廠一般都是廠房林立、廢水橫流、污染嚴重的老舊大院。如今,成都的綠色工廠推翻了以往煙塵彌漫的印象。樹綠花紅,天朗氣清,一批綠色工廠、花園式工廠接連涌現。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綠色發展的理念,并把它作為指導未來我國經濟與社會發展的五大理念之一。四川亦提出構建綠色低碳產業體系,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建設綠色經濟強省。作為首位城市的成都順勢而為,明確將聚焦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進一步提升先進制造業能級。
把發展綠色經濟作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把低碳城市建設與綠色經濟發展有機結合,綠色制造在引領先進制造企業走上可持續的科學發展之路的同時,也為成都建設美麗宜居公園城市和低碳城市提供了綠色產業支撐。
無論是新材料這樣的新興產業,還是正在謀求轉型升級的傳統產業,都積極順應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大勢,借著綠色制造的東風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本期《成都經濟觀察》將一起去看看它們在綠色發展道路上的生動實踐。
成都造“發電玻璃”
讓建筑成為發電廠
伴隨著傳送帶勻速運轉,“機器人”自動操作,每55秒,一塊長1.6米、寬1.2米的碲化鎘發電玻璃就會下線。位于雙流區的成都中建材光電材料有限公司車間內,生產線正在加緊作業。
耗時近8年,中國建材凱盛集團碲化鎘發電玻璃技術團隊攻關幾百項技術難題,終于在成都實現了全球最大單體面積碲化鎘發電玻璃本地制造,此項目打破了國際壟斷,填補了我國在大面積碲化鎘弱光發電玻璃技術的空白。
技術攻關光電轉化率達到世界一流水平
2017年8月,成都中建材生產線上送出第一塊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碲化鎘“發電玻璃”。這片玻璃面積是美國的第一太陽能公司傳統產品的2.67倍,發電效果穩定,填補國內空白,尺寸引領世界。“我們生產的大尺寸碲化鎘發電玻璃單片面積1.92平方米;光電轉化率高達13%,年發電260—270度,已經進入世界一流的行列。”成都中建材相關負責人介紹道,而且碲化鎘發電玻璃弱光性能非常好,無論光線強弱,有光就能發電。一塊發電玻璃一年可發電260—270度,五六塊就足夠一家人的用電了。
記者在成都中建材公司看到,該公司的圍墻、玻璃外墻、觀光行道都鋪設了這種玻璃,建筑外墻變成了“發電站”,廣場變成了“發電場”。在成都中建材的光伏路面上,一輛新能源汽車正在充電,“它的電能就來自你腳下踩著的玻璃。”技術人員介紹說。“奧秘就在玻璃表面的薄膜里。”
據介紹,有了薄膜,比較弱的光線也都可以被玻璃吸收用來發電,在玻璃表面分布著一條條很細的刻線,每塊發電玻璃的發電層經過激光的刻蝕,可以形成超過200個串聯的小電池,這些線條就好比我們家用的電壓轉化器,負責把低電壓轉化成高電壓。當兩塊玻璃合一,通過背面的接線盒收集電,再導入逆變器后就能直接用于發電了。
“因為碲化鎘發電玻璃具有非常強的建材屬性,所以它可以應用在多種場合,比如,作為建筑的一部分安裝在屋頂、墻壁上,碲化鎘弱光發電玻璃對可見光的吸收率達99%以上,不僅能有效減輕光污染,還能夠將外部能量轉化為清潔能源,所以它的發電潛力是無限的。”成都中建材相關負責人介紹道。
構筑綠色制造底盤
托起未來進軍更廣領域的雄心
2018公司成功實現當年投產當年收益,并迅速獲得多個大額市場訂單。公司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億元,同比增長553.7%。“我們與武漢理工大學、美國新澤西理工學院共同完成了德州新能源智享房屋和成都智慧治理中心項目。”該負責人告訴記者,德州新能源智享房屋是一種高效、經濟零能耗太陽能建筑,采用創新的被動式設計方法,將9塊碲化鎘光伏組件通過光伏支架固定排布于屋頂上方,共裝機容量2.2KW,每年可產生大約12927KWh的電量。在每年的4、5、6月份發電量預計達到峰值,月發電量超過1200KWh。
成都智慧治理中心則設計安裝由成都中建材自主研發生產的碲化鎘發電玻璃1100塊,2112平方米,裝機容量約270KW,有效壽命大于25年。經模擬計算,25年總發電量約300萬度電,同比可以節約1000噸標準煤,減少氮、硫氧化物排放約2500噸。“我們的發電玻璃既能像這樣裝飾建筑,也能和建筑結合,設計光伏建筑一體化,也是以后建筑發展的新方向。”
“下一步,公司將大力推進清潔能源和碲化鎘薄膜電池的使用,計劃將公司生產線廠房屋面全部實施碲化鎘薄膜電池,建設規模預計在1.1兆瓦,年發電量可達到90萬度,每年可節約320噸標煤,減排二氧化碳832噸。”該負責人告訴記者,廠房的照明將全部采用節能燈和LED燈具,進一步加大對中水回用的處理力度,做到產品更環保,生產管控更節能,產品的綜合能耗和生產成本會更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