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中國建材報》刊登了題為“強烈呼吁保留格法工藝生產非建材用超薄玻璃原片”的讀者來信,為格法工藝的保留發聲。
作為超薄玻璃的下游企業,我們深感振奮,因為格法工藝的保留不僅關系到下游企業的生產成本,還是我們參與國際競爭、促進技術進步的基礎。
我所在的海門市恒暉實驗器材制造廠主要生產載玻片等醫用耗材,使用的玻璃原片一直以來都是格法工藝生產的超薄玻璃。
可是最近有一些言論,認為生產載玻片完全可以使用浮法工藝生產的超薄玻璃,并針對浮法玻璃的金屬殘留問題,提出打磨、拋光的解決方式。
對于此類說法,我認為是對技術的理解過于理想化,與醫用耗材的實際生產情況并不相符。
在醫用耗材的生產過程中,如果使用打磨、拋光的方式去處理浮法玻璃的金屬殘留,對我們下游用戶來說難以掌握打磨的精度。
與之相比,更加可能實現的做法是用酸液對玻璃原片進行浸泡,但是大量使用酸液勢必造成環境污染,必須增加廢酸處理設備,處理廢酸又涉及其他化學品的使用,浪費了不必要的社會資源。從產業鏈的角度看,這樣的工藝選擇令人不解。
另一方面,單純比較格法超薄玻璃和浮法超薄玻璃的價格,也有三成以上的價差,如果計算浮法玻璃金屬殘留的處理費用,成本傳遞到最終產品上將提高50%的售價。
目前,我國生產的醫用耗材在國際市場上有著“質優價廉”的標簽,全世界70%以上的載玻片都是中國制造,市場能接受的價格浮動最多只有10%,如果價格上漲50%,必定使我國生產的醫用耗材退出國際市場。
從技術進步與產品升級的角度來說,格法工藝生產的超薄玻璃依然是醫用耗材領域不可或缺的原材料。
當前,醫療領域使用的一款免疫熒光原位雜交專用載玻片,屬于醫用耗材中的尖端產品,過去一直依賴進口,單片價格在7元左右,我們經過多年的努力,制造出了同等水平的產品,單片價格只有2元,已經開始替代進口產品,可以說,是格法玻璃支持了國內醫用耗材企業的技術進步與產品升級。
在國際同行業之間,以德國徠卡、美國賽默飛世爾為例,其生產免疫熒光原位雜交專用載玻片,使用的玻璃原片也完全是格法工藝生產的玻璃。
因此,我認為,在環保達標、生產安全,且對社會發展有益的前提下,一項工藝的存亡應該由市場來決定,格法工藝生產的超薄玻璃仍然是醫用耗材的最佳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