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關于格法工藝的去留引發了諸多討論,各方持有不同的觀點,也列出了各自的依據,但總體都是以建材行業的發展為出發點。為了從更多角度討論格法工藝是否還有存在的必要性,本報專訪了兩次擔任格法工藝超薄玻璃生產線技術論證會專家委員會組長的武漢理工大學教授程金樹。
程金樹長期從事建筑材料領域的教學、科研以及科研管理工作。先后承擔或參與了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九五”國家科技攻關計劃項目、國家863計劃項目、國家973計劃前期研究項目、“十一五”國家支撐計劃項目、國家重點新產品計劃項目在內的國家級科研項目12項及多項省部級科研項目、國際合作項目、重大工程開發項目。他的主要研究領域為玻璃及非晶態材料、微晶玻璃、窯爐熱工工程等。
不能用建材玻璃的標準關停格法玻璃企業
程金樹表示,通過兩次論證,他切身感受到,格法玻璃如今的下游應用領域已集中于輕工系統,是輕工系統行業發展需要的產品。“市場經濟中只要產品有市場需求,企業就會生產。”他說。
在程金樹看來,隨著平板玻璃工藝技術的發展,浮法玻璃的質量遠遠好過格法玻璃,也因此,格法玻璃企業另辟蹊徑,早已不再生產建材玻璃。格法企業之所以能存活,正是因為它有自己的優勢。作為輕工產品,生產1mm~2mm之間的薄玻璃時,格法工藝生產線的投資少,與相同規模的浮法玻璃生產線相比能耗更低,產品的成本優勢更大。
“衡量工藝合理性的指標中,最重要的是環保和能耗,與工藝技術沒關系,與窯爐有關系。”程金樹認為,論證一種工藝技術是否還有存在價值,應該用指標去衡量。只要脫硫、脫硝設備齊全,格法玻璃生產線也能達到國家和地方的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另外,現在格法、浮法玻璃生產線的窯爐是一樣的,格法的規模也能做到“一窯五線”,日熔量300噸~500噸,相對能耗就更低。
“相比之下,浮法工藝適合生產電子玻璃(0.5mm以下),格法工藝適合生產輕工玻璃(1mm~2mm)。”程金樹總結說。
據程金樹了解,現在輕工系統正在制定相應的產品標準。“目前輕工領域用的玻璃很多都是使用格法工藝生產的,不能用建材玻璃的標準把格法企業都關了,再從越南、中東、非洲去進口格法玻璃。”
政策調整應與時俱進
程金樹認為,玻璃產品的應用領域是不斷拓展的,相關部門應該從行業總體出發,從工藝技術、市場需求去考慮問題,允許生產工藝百花齊放。
“上世紀90年代中期,全國只有20幾條浮法玻璃生產線,但有人就提出產能過剩的問題,如今我國的浮法玻璃生產線已經超過了330條,在產的200多條。既然產能過剩,怎么能從20多條發展到330條?”程金樹認為,最初提出平板玻璃“產能過剩”的依據是不充分的,當時只統計了房地產領域的玻璃需求量,但平板玻璃不僅僅用在建筑領域,它的應用領域如今包括航天航空、交通、電子、家具、新能源等各個領域。另外,巨大的農村建筑市場也沒有統計在內。實際上,農村建筑也經歷了從小窗戶變成大窗戶,從土房子到樓房的變化,玻璃用量也不小。
程金樹表示,政策應該根據實際情況變化作調整,與時俱進。“每個時期要求不一樣,不要一個政策從頭到尾,幾十年上百年不變。之前政策淘汰生產建材玻璃的格法工藝是對的,現在保留格法工藝生產非建材玻璃也是對的。”在他看來,市場經濟時代,政府部門要做的是制定好標準、規范,管好執行,不需要替市場選擇工藝。
“一定要允許格法工藝的存在,因為它是輕工行業發展需要的產品。在這個基礎上一定要規范化,企業在環保、能耗、質量、安全等方面必須達標。”程金樹強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