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被譽為中國工業“奧斯卡”的第五屆中國工業大獎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揭曉。巨石集團有限公司等12家企業榮獲最高獎項“中國工業大獎”,這也是我市首家獲得該項大獎的企業,亦是我國玻璃纖維行業第一次獲得該項大獎。中國巨石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巨石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張毓強現場領獎,并作為典型企業代表上臺發言。
中國工業大獎是經國務院批準設立的我國工業領域最高獎項,被譽為中國工業的"奧斯卡",旨在表彰堅持科學發展觀、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代表我國工業化的方向、道路和精神,代表工業發展最高水平,對增強綜合國力、推動國民經濟發展做出重大貢獻的工業企業和項目,以樹立一批優秀標桿企業和項目,并帶動形成一大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每兩年評選、表彰一次。中國工業大獎從技術、質量、品牌、管理、安全生產等多角度對企業進行綜合評估,此前全國共有32家企業獲企業類“中國工業大獎”殊榮。
巨石集團創建于1993年,通過創新驅動,從技術引進到消化吸收,從消化吸收到自主創新,逐步突破國外的技術壟斷,建立起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優勢,抱負工業強基、產業強國的夢想,成長為全球玻璃纖維行業的領軍企業。經過25年的發展,巨石集團為我國乃至世界復合材料行業的成本降低、質量提升、應用領域拓寬、使用周期延長做出了較大貢獻,曾獲國家科技進步獎、首批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智能制造試點示范、綠色制造系統集成、國家知識產權示范企業、重點高新技術企業、國家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試點企業等榮譽。
巨石能夠從中國萬千工業企業中脫脫穎而出,摘得“中國工業大獎”的桂冠,得益于堅持工業強基的戰略方向,得益于堅持創新驅動的發展理念,得益于實施智能制造、綠色制造的發展道路,最終實現產銷全球的戰略目標。

工業強基夯實產業基礎
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同樣,工業發展,材料先行。人們常把材料比作是工業的糧食,是制造業的基石,材料工業對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可見一斑。玻璃纖維是一種新型無機非金屬材料,它能替代鋼材、木材、石材、鋁材等傳統材料,是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作為工業強基工程的關鍵基礎材料,玻纖復合材料以其靈活的可設計性、高強度、輕量化、耐腐蝕等特點,廣泛應用于國防軍工、航空航天、交通運輸、節能環保、電子電器等領域。玻璃纖維不僅支起了大飛機、問鼎“天宮”劍指蒼穹、護航“蛟龍”探潛深海,除了這些“高精尖”“高大上”的領域之外,還有接地氣貼近民生的領域,跨行業的產業組合為復合材料的應用開拓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如果沒有玻璃纖維這種基礎性原材料做支撐,我國就無法實現從制造業大國到制造業強國的轉型。如果沒有玻璃纖維,就像水泥缺少了鋼筋,新材料就沒有了骨架,人們的工業生產和人類生活也將受到嚴重影響。
巨石目前的玻纖總產能超160萬噸,占世界總產能的約22%,中國玻纖總產能的約40%,產能規模居世界第一。巨石成立25年來,不斷引領中國玻纖工業的規模增長和技術進步,從1993年巨石成立到今天,中國的玻纖總產能增長了30倍,產品性能提升了50%,生產成本下降了50%,終端產品從約5000種拓寬到目前的約50000種,中國市場年玻纖使用量從15萬噸增加到300萬噸。中國玻纖工業擺脫了對國外的依賴,滿足了國民經濟發展日益增長的需求,我國也成為全球最大的玻纖制造國和出口國,全球產量占比從7%提升至58%,建立起全球化的產業競爭優勢。中國巨石已然成為了全球玻纖行業的領頭羊,中國民族工業的驕傲。
創新驅動助推企業高質發展
中國玻纖工業發展將近60年,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跟跑、并跑到領跑世界玻纖工業的過程。玻璃纖維1938年誕生于美國,50年代,中國從國外引進玻璃纖維生產技術,我國最初的生產方式非常落后,與當時國際最先進的生產技術相比,可以說相差十萬八千里,落后了大約50年左右。
窯爐技術、玻璃配方技術和浸潤劑配方技術是玻纖行業的核心技術。巨石人堅持自主創新、超越引領,在一次又一次敢為人先的實踐中,實現了一次又一次的突破,為中國玻纖民族工業的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如今,巨石在玻璃配方技術、規模化生產技術及裝備、綠色制造技術這三個方面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核心技術,達到世界領先水平。不僅如此,巨石具備了全套技術輸出能力,先后在埃及、美國建廠,可以說,自主知識產權核心技術的掌握為巨石全球化戰略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在窯爐技術方面,巨石實現了“三個第一”。1993年巨石成立,巨石人敢于挑戰,善于嘗試,成功建成了第一座中國人自己設計的池窯,實現了中國玻纖工業歷史上零的突破,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縮短到30年左右;2005年,巨石人自主建成了世界上第一條十萬噸池窯生產線,技術水平趕超世界;2018年,巨石建成了全球唯一、規模最大的第一條十五萬噸智能生產線,全面引領世界玻纖工業的發展。
在玻璃配方和浸潤劑配方方面,巨石已全面超越國際同行。從1938年玻璃纖維誕生到2008年,國內玻纖企業仍然采用行業誕生時用的E玻璃配方,而國外玻璃配方已經過幾輪改進,浸潤劑也依靠從國外購買,產品開發慢、原料進口受制于人,核心話語權都在別人手上。早在2005年,公司已著手玻璃配方研發,直到2008年,成功研發出了E6配方。如今,E6玻璃配方各項性能與國際巨頭的玻璃配方比肩,這個配方是中國玻纖企業中第一個獲得美國發明專利授權的配方,打破了美國在該技術上壟斷了70年的行業格局。如今,巨石已打出系列組合拳,研發出E7、E8等一系列玻璃配方,單在玻璃配方方面,就已經在全球申請了200多個發明專利。此外,掌握浸潤劑技術,就掌握了玻纖產品研發的主動權,才能做出更有特色、更符合客戶要求的產品。目前巨石已經擁有有效專利556件,其中發明專利115項,包括國外發明專利14項,保有量居國內行業第一,構建了核心技術專利池,以發明專利和國際專利為重點,近二年共申請國際發明專利近200件,取得授權14件。有了玻璃研究和浸潤劑研究的基礎研究作支撐,巨石產品在多個“硬性”指標上,已全面趕超國際同行。
巨石依靠持續不斷的技術創新和精細管理,不斷追趕世界先進水平,逐步從跟跑、到并跑、再到領跑,成為全球玻纖行業的單項冠軍。由巨石自主研發的高性能玻璃纖維,無論是產品質量還是制造技術,都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在汽車輕量化、風電領域的銷售比重均達到20%,中高端產品比例達80%。在巨石的引領下,中國玻纖工業也呈現迅猛發展態勢,如今中國已成為全球玻纖第一生產大國、使用大國和出口大國。
智能制造引領產業轉型升級
智能制造是我國兩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也是重塑巨石新優勢、實現轉型升級、搶占產業發展制高點的必然選擇。巨石確立了“創新引領智能制造,為復合材料發展作貢獻”的新使命,全力推進玻纖生產智能化變革,用國際視野和先進技術推進行業轉型升級,致力于創造更高效、智能的工作環境,努力讓智能制造成為公司發展的新引擎。巨石已經建立新一代信息技術為支撐,以管控一體化為核心,以生產制造智能化、IT服務智慧化為基礎的“一核兩基”的兩化融合建設體系。
2014年,巨石被工信部列為“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試點企業。以此為契機,巨石積極布局,把握每條生產線窯爐冷修時機,從生產線的各個角度和維度入手,全面開展自動化技改升級,開展自動化立體庫、紗團自動絡紗卸筒等眾多“機器換人”項目,極大地提高生產自動化水平,人均勞動生產率居世界領先水平。
2016年,巨石在“兩化融合”的基礎上,加快探索新材料智能制造基地的建設,首條15萬噸玻纖生產線于2018年9月投產,第二條年產6萬噸電子級玻纖生產線預計今年底點火。新基地按照“產品高端化”的戰略部署,采用最先進的技術與裝備,重點生產高端產品,滿足高端需求、多樣化需求和個性化需求,實現產品結構優化升級,引領玻璃纖維行業“智能制造”整體邁向更高層次。
在巨石智能制造基地的現場,智能元素隨處可見。卸筒機器人完成自動稱量、智能分析、精準搬運;浸潤劑系統實現自動上料、精準配制;自動擺托機器人和取紗機器人運行高效精準;成品包裝線集成整套包裝工序,實現無人車間管理,智能入庫。有這些,靠的不是別人,正是巨石人對自主設計智能制造生產線的執著追求。可以說,新基地的首條生產線已實現了中國巨石總裁、巨石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張毓強提出的“智能制造要‘縱向到底,橫向到邊’,全方位、全過程、全覆蓋”的目標。
目前該生產線各項運行數據顯示其效率、成本、質量等各方面情況均符合設計預期,并明顯領先于傳統生產線,實現了玻璃纖維的“智能制造”,體現了智能制造強勁的競爭力。以一個參數為例,窯爐點火之后,傳統生產線往往需要1個月時間逐步達產達標,而巨石的智能制造生產線僅用3天時間就實現達產達標。這是公司在長期進行標準化、自動化、信息化積累的基礎上,在智慧工廠建設方面進行的有效探索和實踐,為玻纖智能制造時代的開啟奠定了基礎。公司緊跟國家腳步,通過制造體系、質量管控、溝通協作、運營決策的智能化,讓巨石轉型升級成為一家制造業自動化、規模化、標準化的企業。
中國巨石新材料智能制造基地總投資超100億元,預計2022年全部建成投產。新基地共建設45萬噸粗紗生產線和18萬噸細紗生產線。建成后,桐鄉生產基地的玻纖粗紗總規模將達到125萬噸,電子布產能10億米,從而實現總部玻纖產能翻番的目標。未來五年,中國巨石在保持粗紗規模全球第一的同時,將謀求電子布規模全球第一、技術與裝備水平全球第一。
不光在桐鄉,巨石九江公司、巨石成都公司都在進行智能制造轉型升級,九江年產35萬噸玻纖生產基地已于2018年7月建成投產;成都借助整廠搬遷的契機建設全新的智能化玻纖生產基地。在巨石的帶領下,東、中、西部的玻纖行業正在迎來一次全新的蛻變。
綠色制造促進生態文明建設
作為全球玻纖行業的領軍企業,以戰略眼光看到了未來全球經濟發展的動向,不斷順應低碳經濟發展,努力打造綠色制造,從綠色能源使用、綠色生產過程、綠色產品方面著手,抓好產品生命周期全過程和生產全過程的控制,力求使產品對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限度,致力于推動整個玻纖復合材料產業鏈的綠色環保。
中國巨石總裁、巨石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張毓強提出“企業不消滅污染,污染必將消滅企業”。在企業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巨石逐漸總結出了自己的環保理念,即“四不原則”:“始終堅持不以污染環境為代價,不以犧牲員工安全、健康為代價,不以超越法規為代價,不以浪費資源、破壞生態為代價!”這一環保理念成為巨石多年發展時刻遵循的準則,堅定不移地貫徹落實到生產實踐中。
2005年,巨石自主建成的世界上第一條十萬噸池窯生產線上首次實現了通路純氧燃燒技術的工業化應用,用氧氣替代空氣進行燃燒,填補了國際空白。純氧燃燒技術具有節能、環保、效率高、成本低等優點,可以使通路的天然氣消耗量節約70%,廢氣排放量減少80%,實現了玻璃纖維的“綠色制造”。該技術不僅降低了制造成本,還大幅提升了玻纖產業的節能環保水平,實現了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綠色可持續發展。
此后,每一次的生產線冷修改造,巨石充分發力,在不新增土地指標、不增加能源消耗、不增加污染物排放、不多雇傭一個勞動力的情況下,實現了生產規模的擴大、作業效率和人均產能的提升、單位能耗和制造成本的降低、產品質量和高端產品比例不斷提高。多條生產線在冷修改造后,人均產能提升20%以上,綜合能耗下降10%以上,人均效率提高30%以上。
此外,巨石是全球首家實現玻璃纖維廢絲回用、廢氣處理污泥回用的企業,并將高爐礦渣作為原料引入生產。通過使用高熔成率礦物原料和無硼無氟配方原料、余熱利用和中水回用等綠色技術,巨石從源頭上控制了含硼含氟污染物的產生,進一步提高了綠色生產水平,降低了消耗,降低了成本。
在注重生產過程節能環保的同時,巨石還將環保理念植入產品研發。E6、E7、E8系列玻璃纖維,不僅僅是因為它比普通的玻璃纖維性能更優越,運用領域更加廣泛,可運用于節能環保領域,如,風能設施、環保處理設施等,它還是一種綠色玻纖,優化礦物原料配方,從源頭上控制了廢氣污染物的產生。在自身發展過程中融入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理念的同時,巨石還一直將節能環保的理念傳遞給上游的供應商、下游的客戶,為他們提供新技術支持,運用新的技術和管理理念幫助上下游企業降低風險,生產出更安全環保的產品,進而構建一個科學高效的上下游產業鏈體系。
產銷全球逐鹿世界妙筆生花
正當巨石在快速發展的時候,2009年12月17日,歐盟發布公告,對中國輸歐長絲玻璃纖維發起反傾銷、反補貼調查,而在所有涉案企業中,巨石因為出口量最大,涉案金額最多。2010年,歐盟對巨石最終加征的“雙反”稅率為24.8%,加上7%的關稅,最終的稅率是31.8%。而巨石的利潤只有十幾個百分點,所以當時的情況是,要么虧本做,要么丟市場。除歐盟外,土耳其、印度也對中國產玻璃纖維實施反傾銷。
“我這才意識到,巨石雖然產能是世界第一,但不是世界級公司,不是跨國公司,因為產能太單一,都在中國。巨石走出去搞國際化,是逼上梁山。”張毓強說。
按照“地理上貼近歐盟又不在歐盟、不受反傾銷影響”的原則,巨石最終選擇了在埃及投資建廠,2018年埃及年產20萬噸玻纖生產基地建成。這個總投資超6億美元的國際產能項目,已成為目前中國在埃及實體投資金額最大、技術裝備最先進、建設速度最快的工業制造類項目。作為中國巨石全面實施全球化戰略的標志性工程,它既填補了整個中東、北非地區玻璃纖維制造業的空白,又對中國玻璃纖維工業的國際化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它既是中埃兩國經濟合作的重要成果,也是中非產能合作的典范,已經發展成為“一帶一路”上的一顆耀眼的明珠。通過近六年的摸索總結,巨石埃及公司逐步形成了一套完善、科學的管理模式,探索出一條“以外供外,以外管外”的全球化發展模式。
“初期的‘走出去’是單純的產品走出去,目的是利用國外巨大的市場擴大銷售,創造利潤。在埃及的布局屬于遇到問題后對癥下藥的解決之道,此后在美國的建廠則是未雨綢繆、居安思危。”張毓強表示。
2016年中國巨石在美國南卡羅來納州里奇蘭縣投資3億美元建設年產8萬噸池窯拉絲生產線,將為當地創造400個工作崗位,目前項目正在緊鑼密鼓建設之中。美國工廠將充分采用中國巨石和國際最先進的技術和裝備,并以信息技術為支撐,實現智能設備、智能控制、智能生產、智能物流和協同制造,全面提升產品質量與生產效率。
“在美國建廠,要堅持‘工廠前移、研發前移、人才前引、就地生產、靠近客戶、貼近市場、以外供外’的總體原則”,張毓強反復強調。
“我們將更加勇敢地走出去、堅定地走下去、成功地走回來!”張毓強表示。
在產能不斷擴張的同時,中國巨石的銷售版圖也在不斷拓展。目前,中國巨石設立了巨石南非、意大利、西班牙、法國、加拿大、韓國、日本等貿易型控股海外子公司,建立了全球營銷網絡。未來五年,巨石將實現產銷全球化,在“三地五洲”建廠,即除了在國內的三個大型生產基地外,要在全球五大洲都建立巨石的生產基地。
站在新的時代潮頭,中國巨石制定了新的五年發展戰略規劃。未來五年,公司將以“創新引領智能制造,為復合材料發展作貢獻”為使命,以“保持全球玻璃纖維工業的領導者”為愿景,以“制造智能化、產銷全球化、管控精準化、發展和諧化”為戰略舉措,在繼續實施以國際化為重點的第三次創業的同時,重點推進以“智能化”為核心的第四次創業,實現由大到強大的轉變、由強大到偉大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