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交通大學太陽能研究所所長、教授沈文忠
會議紀要:
各位朋友。我不是證券從業人員,而是專業的技術人員,因此講的有些內容可能偏技術,我盡量往產業上來說。因為各種場合說過很多的技術內容,大家有些可能聽過,我們今天說個不同的話題,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中國光伏產業的今天和明天”。光伏產業在今天非常具有特殊的意義,當前的光伏人是處于彷徨、壓力的過程中,面對很多評論和對策。
說點開場白,我們原計劃光伏在2020年才能平價上網,不需要政府的補貼,光伏從2002年發展到現在已經16年了,從長大成人角度來看,光伏要過成人禮了。經過16年發展,光伏不需要國家補貼了,況且國家也補貼不起了,到去年年底政府拖欠了光伏一千億以上的補貼款,而且隨著規模的擴大,后面的補貼額度缺口會越來越大,所以這個場景下我們國家在5月31號推出這樣的政策也是可以理解的。
今天講演主要有三個部分的內容。為了理解中國光伏產業或者全球光伏產業的發展現狀,首先介紹下光伏發展的簡史。重點介紹下光伏產業的現狀,光伏在全球是什么地位呢?舉例來說,如果全球的汽車產業,除了奔馳、寶馬非常艱難地存活,而其它的汽車從事者都破產的局面,這就是中國光伏現在的局面。世界上的光伏企業中,只有幾家國外企業艱難地活著。所以中國的光伏產業非常強勁,不怕任何的國際競爭,十多年來我們一直是在國際上競爭并且是大獲全勝的,所以先后導致歐洲、美國、印度等國家都在雙反,因為中國太強大了。盡管如此強大,原來預計還有兩年才能擺脫國家的補貼負擔,雖然如今提前兩年,但中國的光伏產業非常有信心可以走出低谷。
國際光伏發展,前幾年非常緩慢,光伏發電的里程碑是美國的貝爾實驗室提出的晶硅太陽電池,但現在的市場最紅火的、規模化效應最強的還是晶硅電池,晶硅電池在未來十年都是主流,去年的份額是95%,還有5%的市場份額主要是國際上還有兩家公司做薄膜電池,美國和日本的,中國也有很多企業,所以最后會提到如何看待薄膜電池。
早期,1976年開始產業化晶硅電池,二十年的時間里技術進步得很慢,市場產業進步非常慢:1996年全世界的產量66.8兆瓦,到1999年兩百兆瓦,規模非常小,2004年幾乎剛剛達到1.2G瓦。早期的產品都是利用在空間衛星應用,另一種應用是在非常偏僻的無電地區,在沒有通電的情況下解決當地用戶問題,包括中國西藏、新疆、甘肅、寧夏,接受聯合國的援助。
真正在民用上推動技術進步的是2004年德國修訂的可再生能源法,明確提出了度電補貼,自此民用的政策發展極大地促進了產業的發展,帶來了中國的光伏產業突飛猛進的發展。中國的產量2007年已經做到世界第一,1.088GW,中國現在有100GW,2007年至2017年年底增長了100倍產能,市場是井噴式發展。業務在歐洲發展地非常好,但是歐洲后來雙反,這對于中國的影響非常大,商量出的折中方案是價格承諾體系:中國企業賣到歐洲的商品價格承諾不低于某個價格,該體系到現在仍在執行。這種價格承諾體系不是市場經濟行為,今年9月份到期,可能會商談取消。事實上很多企業已經退出這個價格承諾體系。
中國政策的演變,早期有2009年推出的“金太陽工程”。德國是2004年度電補貼政策,是最客觀的。“金太陽”安裝補貼為安裝時一次性補貼,而不考慮后面的發電,所以導致很多魚龍混雜的事情。當時的補貼最高是二十塊錢一瓦,甚至于有些偏遠的地區給補貼額度達到70%。2009年又推出招標,十兆瓦的特許權招標,報出每度電0.69人民幣,無法按照承諾的最低價中標來執行。
分布式這塊,補貼四毛兩分錢,到現在降了一毛錢。當初分布式不被看好,在西部地區一百兆瓦的電站三個月就可以干完,在東部地區一百兆瓦的分布式干幾年也干不完,去年國家宣布分布式不受配額的限制,但今天新政策宣布分布式也受配額限制。國家十三五規劃給出五年的規劃,光伏兩年規劃了,這個情況下國家的補貼退坡或者嚴厲的政策是可以理解的。
2013年光伏投資的潘多拉盒子打開,那個時候我們開始快速發展,后來2015年開始,我國又推出領跑者計劃。領跑者計劃的初衷是希望把公司企業最好的技術、最低的成本拿出來參與競爭。領跑者計劃2015年開始在大同建設一個項目,拿到一塊采煤的淪陷區,在這樣惡劣環境下發展光伏,且要非常低的價格。2016年有八個批獲得建設,現在都在建設中,尚未并網驗收。2017年又在招標十個領跑者基地,新增了技術領跑者,技術更先進,體現在組件功率更高。
2014年開始我國有光伏扶貧工程,這次嚴苛的政策,扶貧項目不受任何的影響,電價也不降。但扶貧的政策是2014年10月份開始的,地方政府出補貼一部分,基本上是35%,大型是20%,國家出補貼35%,大型的貸款是十年,小型的短一點,政府在前期補貼,希望大家一起支持貧困戶每年有三千元以上的收益。這是好政策,也是好的脫貧致富的捷徑。
但現在很多企業給出信息,其實這些貧困地區,政府很難拿出錢,希望再拿到補貼,而不是出錢投資。因此2018年4月份,國家發文宣布,嚴格禁止企業投資建設扶貧電站。但是可以從上市公司的公告中看到,還是有公司跟國家的政策明顯相悖。現在看來扶貧電站是最好的資源,電價有保障。
當初的特點是兩頭在外,所有的材料都是在外面,但是當時也有晶硅和薄膜的爭論。很多企業做薄膜的,都失敗了,薄膜電池早期的爭論是非常激烈的,但是十多年的發展告訴我們,薄膜電池在民營企業眼里是不行的。
早期還有個爭論,光伏是不是高能耗高污染的行業?后來也不再討論,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專門有人詳細計算,能量回收期,制造電池一瓦需要多少光照條件下,多少時間能夠把能量回收回來,計算的結果,五年之前的結果在西部地區大概是不到一年,東部地區是1.5年就能回收回來。整個電池的壽命是25年,現在提出30年。所以我們花1.5年的時間發電25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因此高能耗的觀點站不住。高污染問題,早期所有的制造環節其實都在西方,包括現在比較污染環境的硅材料,中國只有制造60%,還有40%是發達國家制造,現在也可以做到閉環地生產。如果不能做到閉環的生產,產品的競爭力就沒有,因為有些化工的副材料完全是可以加工再重復利用的。
第二部分,給大家介紹下發展的現狀。我們產業有幾個環節,多晶硅的環節2016年產量19.4萬噸,全球是40萬噸,這是所有的環節中最小的市場份額,2017年我們生產24.2萬噸,占全球的54.8%,就是全球還有45%的硅料我們國家沒有生產,2017年還進口了15萬噸硅料,其他國家對于我們雙反,我們對于他們的硅料雙反,比例比較低,主要是進口德國和韓國,這兩個國家占了80%。我們現在還在新疆、云南、四川大規模地建設,去年我們缺口15萬噸,今年缺口超過10萬噸。10萬噸的量規模非常大,占40萬噸大概有25%的缺口。
第二個環節,硅片。硅片我們國家的市場份額非常大,2017年生產了91.7GW的硅片,占整個行業的87%,現在每個硅片的每片加工成本可以做到一塊錢以下,這也是非常低的。
第三個環節,電池片,去年電池片占全球的69%左右的份額,我們的效率不是處于落后地位的,而是處于領先地位,電池片的效率方面很多企業都在爭相報道創造世界記錄,現在都是中國企業為主的,要冷靜地看待,這是多種技術疊加以后的最高效率。實際上量產的單晶電池高水平大概是21.5%左右,平均水平21.3%左右,所以目標今年能做到22%,但是很多企業,包括領跑者報出來都到24%,這個數據應該是最高效率,這并不代表量產效率,但是達到22%在國際上也是非常領先的。
組件環節,2017年在全球占比71%左右,是連續十年全球第一,現在的組件成本是在2.3元人民幣一瓦以下,我們提出的目標今年年底達到兩元一瓦,這應該是可以實現的,這里面的組件中可以看到中國有很多的技術。跟自動化的技術也是密切相關的,以前是不可想象的事情,但是現在行業中已經普及了,為了提高一檔的功率,因為領跑者計劃或者是有些產品的要求。在組件的環節,所有的設備都是國產設備。
逆變器,我國去年的逆變器市場出貨量是55GW,這里面有幾個代表性的公司和產品,集中式、組串式,還有帶功率補償的,提高功率穩定性的逆變器等等,儲能逆變器、微逆變器等等都有很多的公司,可以起到很好的調峰調谷的作用。去年的分布式發展出現很多國內有特色的逆變器公司,今年的分布式納入指標以后,下半年的發展對它們提出了嚴峻的考驗,好在這些企業在國外的布局也是比較多的。
光伏的輔料方面,光伏的輔料很多,比如說光伏玻璃、VEA等等,早期的這些產品,玻璃都是要進口的,現在基本上都是國產化了,現在唯一的國產化率比較低的就是正面銀漿,這幾年發展很快。應用端,去年我們裝了53GW,全球裝了102GW,占全球50%多一點。這幾年的發展趨勢是什么?早期都是在西部,100MW在西部建,在甘肅、寧夏可能三個月就干完了,現在明顯開始往東部走,東部有個數據,去年的分布式中東部占72%,去年我們可以看到三個省,浙江、山東和河北三個省已經裝了分布式每個省超過10萬戶,今年本來希望快速發展,但是新政策一來,會導致很多的問題,所以一刀切不設緩沖期是光伏行業不能接受的。在扶貧方面,扶貧政策中沒有動的原因是領導的重視,扶貧是非常緊俏的資源。
這期間有個爭論,這兩年的爭論不是晶硅和薄膜,而是單晶還是多晶。早期的單晶在市場份額占比百分之幾,在國內領跑者計劃支持及單晶技術快速發展,單晶到現在為止的市場份額是30%,多晶是70%。奇怪的現象在于,國內單晶產能擴張,去年下半年開始產能擴張都是單晶的,但是國外還是多晶多,國外的市場喜歡多晶而國內市場都喜歡單晶,這是非常奇怪的現象。現在是三七開,今年是不是四六開?也有可能。因為單晶效率的提升空間更大,再加上單晶是可以薄片化,所以這是進一步降低硅片成本的必由之路。
我們可以看到今年的墨西哥招標電價是1.77美分/每千瓦時,國內做不到,去年沙特中東的地方招標是2.4美分/每千瓦時,參與招標的都是中國企業及產品,為什么人家能做到人民幣一毛幾的價格,主要是限電、土地成本、融資成本,還有電力部門送出的費用等問題。我們國家光伏應用的非技術成本費用太高,如果沒有非技術的成本,我想我們平價上網不要再等兩年,應該早就可以實現,因為光照資源好的地方,確實一毛幾分錢已經做了。
這里面有很多的技術發展,現在所有的多晶硅材料都利用改良西門子的方法做的,是非常成熟的,也是個不錯的技術。但是有更好的技術,可以做到成本更低,如七美金每公斤,現在情況十美金左右。集成電路這一塊的硅材料我們在國際上是非常落后的。組件技術的提升也很快,半片、疊瓦,雙玻組件,雙面電池等,現在領跑者中實現這樣的電價50%以上是靠雙面+跟蹤,所以這兩年有很多的跟蹤器企業,當然還有智能組件,高耐壓組件,層出不窮的。
第三點介紹下中國光伏產業的發展趨勢。第一個要說的是光伏發展潛力非常大,是朝陽性的產業,中國光伏2017年發電量占比是1.6%,未來發展到10%,巴黎協定中承諾的可再生能源15%,我們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光伏是大家公認的好技術。而且國際上大家認為光伏是最廉價的能源,一毛幾已經應用了。日本軟銀2018年3月份在沙特宣布要做200GW電站,最近又有新聞宣布跟印度政府在談,在印度做一萬億美金的電站,我們知道現在印度是非常好的市場,印度的電力非常稀缺,光照資源非常好,很多企業都到印度設廠走出去。事實上多年來,中國光伏企業一直在走出去,中大型企業對于走出去的布局、全球化是有非常有經驗的。
第二個特點,巨無霸的光伏企業逐漸形成,中小企業的日子會越來越難過,因為去年下半年開始市場非常好,產能的擴張都在進行,以前是一個GW做到世界第一,現在都是5、10GW單個企業的擴產計劃,所以以后肯定是規模化,大型企業越來越強大,而中小型企業越來越困難。
第三個特點,產能擴張依然強勁,新技術的應用越來越激烈。以多晶硅的例子為例,現在很多的企業擴展宣布,因為我們還有十幾萬噸的進口缺口。先進的技術開始加速,企業也是被逼著技術進步,包括雙面電池是非常熱門的,因為用同一個硅片電池兩面都能發電,但是利用率是要看場景而言的。無人工廠、智能化工廠、黑燈工廠,這是已經非常普及的。當然這個智能化還處于初級階段,我們只能說自動化,下一步才是信息化,然后再到智能化。
光伏發電的成本持續下降,這幾年的下降幅度很大,有個測算,在中國沒有補貼的話,內部收益率8%的情況下,到底多少錢的系統一瓦才能實現?如果是脫硫電價對比的話應該是3塊錢到4塊錢左右,現在的成本大概是5塊錢左右,還做不到。國外的項目已經做得非常低了,所以發展的對策是海外布局,光伏這幾年的起伏非常快,中國的企業已經見慣了市場起伏的變化,海外市場也是東方不亮西方亮,新興市場層出不窮。
最后需要提到的是,有很多的細分技術也能催生很多上市公司,比如說去年的金剛線切割,這兩年的國產正銀、POE、跟蹤器等。這里面的細分市場中有很多的技術在這個產業的帶動下,中國企業都是能做到世界第一的。
最后談談如何看待薄膜電池,十年前就有爭論薄膜,很多民營企業都參與過薄膜電池的投資,都失敗了,付出了慘痛的教訓。現在還有些企業投資薄膜電池,也可以看到新聞,關心資本市場的人非常熟悉。薄膜電池技術肯定是先進的技術,薄膜電池的應用差異性比晶硅電池技術好,比如可以柔性,可以一體化等等。但是還沒有到時候,主要是薄膜設備的投資太高。比如有報道年產三百兆瓦,要投3億多美元的設備,折合人民幣大概每兆瓦是七百萬人民幣,而晶硅電池是30多萬人民幣,相差二十倍。薄膜電池投資額非常大,限制了它的發展。怎么樣看薄膜電池?關鍵是設備要降下來,這樣才能跟晶硅電池有競爭性。
新的政策下,光伏回歸電力是唯一的選擇,光伏產業進入全新的發展時代,將正式拉開可再生能源替代傳統能源的序幕。我們有新的機會可以倒逼分布式的市場交易,隔墻售電可以真正地實施,配電網的改革。當然我們的大型光伏企業非常有能力、有實力走出去,不完全依賴國內的市場。最痛苦的是中小型企業,要面臨著調整期。總體而言對于新能源板塊的發展是非常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