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于隆昌市山川鎮新民村的四川隆昌川東玻璃實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為:川東玻璃),主要從事各類晶白、乳白、高白玻璃瓶生產,其年生產能力達4000萬只,年產值達3000萬元。自1985年創建以來,該公司一直是當地經濟發展的“頂梁柱”,曾榮獲“四川省先進企業”“四川省明星企業”等多項殊榮。
然而,川東玻璃為當地經濟發展帶去效益的同時,也存在不可忽視的環境問題。2017年8月,中央環保督察組在向隆昌市轉交的一封信訪件中稱,“川東玻璃在廠區外建設了一座露天污水處理池,集中處理的工業廢水臭氣熏天。廠房內產生的煙塵、粉塵污染,嚴重影響了周邊村民的生活環境,希望予以查處。”
環境整改迫在眉睫。隆昌市對此高度重視,立即組織市環保局、市經信局、山川鎮人民政府開展聯合執法,趕赴現場調查取證。“經查,該公司的窯爐廢氣雖達到排放標準,但物料堆場未采取揚塵污染防治措施。而廠區西側緊鄰農戶住宅處,建有一座冷卻水循環水池,在氣溫較高時極易蒸發,產生臭味。信訪件反映內容屬實。”隆昌市環境監察執法大隊副大隊長鄺維豪如是說。
“在相關部門的督促下,我們投入70余萬元,在規定時限內完成了環境整改。”川東玻璃董事長何英豪表示。那么,整改效果究竟如何?8月2日,記者進行了實地走訪。
沿321國道駛入新民村地界,占地達30畝的川東玻璃隨即映入眼簾。“這里便是以前的冷卻水循環水池……”在何英豪的示意下,記者在公路邊見到一處被圍墻包圍的2畝綠地,其間植物茂盛、綠意盎然。“按照整改要求,我們拆除了循環水池,并對其進行了圍欄、回填和綠化。”何英豪說道。
走進廠區內的物料堆場,大量的石英砂、玻渣等原材料仍隨處可見,但與以往不同的是,場內搭建了鋼棚,而散亂的堆放點,也都遮上了厚實的帆布。記者在走訪中發現,盡管不時有微風吹過,但并未見到粉塵飄散的現象。“以前,從廠區路過就要捂到鼻子,平日也不敢打開窗子透氣。”家住廠區附近的村民戴雙春說,“經整改后,粉塵少了,四周的空氣也新鮮了。”
與戴雙春一樣,在談及村里經環境整改后所發生的變化,10組村民肖慈芳臉上樂開了花,“不僅粉塵沒有了,循環水池拆除后,難聞的臭氣也聞不到了,對于這場政府主動作為的環境整改,我感到非常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