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來到濟寧市兗州區晨新玻璃制品有限公司,大門外懸掛有污染物排放量的LED公示牌,上面標有生產負荷、排放方式、排污口及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煙塵的數值。據公司總經理梁華介紹,上面都是企業生產排放中的實際數據傳輸,后臺鏈接了濟寧市和兗州區的兩級環保智慧平臺。
“過不了多久,用于生產的煤氣發生爐就會關停,燃煤設施也會被拆除,不會再產生二氧化硫、黑水和大量煙塵了。”梁華說。
梁華指的是兗州區開展的玻璃企業清潔能源改造行動,根據4月8日下發的文件,轄區內所有的玻璃企業需在明年3月31日前完成清潔能源改造,否則關停。據了解,兗州區地處京津冀“2+26”通道城市范圍,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標準高、任務重、責任大,現有11家玻璃制品企業,共有煤氣發生爐19臺,玻璃窯爐18座,2017年燃煤量4.5萬噸,雖然各玻璃企業通過SCR選擇性催化還原脫硝、水膜除塵器除塵、鈉鈣雙堿法脫硫等方法,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標可達到《山東省區域性大氣污染物綜合排放標準》第三時段要求,但相比電廠等行業超低排放標準差距較大。現有工藝及環保設施如不實施改造,無法達到即將執行的第四時段標準要求。因此,在充分調研論證的基礎上,兗州區投入2000余萬元,采取以獎代補的辦法,對轄區內玻璃企業進行清潔能源改造或搬遷。
梁華說,晨新已將清潔能源改造的設計圖紙交給兗州華潤燃氣有限公司,目前已進入最后審核階段。而在另一家山東凱德立玻璃制品有限公司,總經理關慶凱告訴記者,他們在接到通知后,第一時間行動起來,制訂了60個工作日改造完成的路線圖,“今天,天然氣就已通進了廠區。”關慶凱不是不知道氣代煤后生產成本的增加,之所以表現得那么迫切,是他看到了產品革命和升級的好時機。
凱德立以生產酒瓶為主,之前,關慶凱就有生產高端玻璃制品的想法,而清潔能源改造行動開始后,他決定下一步朝著生產高端器皿、化妝品包裝瓶等高附加值的產品進發,對于酒瓶,也從生產重量型轉向生產輕量型,滿足市場需求。“生產工藝的改造倒逼著產品的升級,原來是市場找企業,生產成本增加后,企業必須拓寬市場,謀求更多的利潤。”
此次行動將對處在城市規劃區內或緊臨城市規劃區的4家玻璃企業實施搬遷,原址企業于今年9月底前停產并拆除燃煤設施,新建玻璃窯爐必須采用清潔能源。據測算,兗州區11家玻璃企業全部完成清潔能源改造后,每年大約可減排二氧化硫3.56噸、氮氧化物264噸、煙塵9.64噸,大大降低區域污染物排放負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