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元前1-3世紀時期的希臘玻璃制品
玻璃,如今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價格也非常便宜,一只普通的玻璃杯只需要幾塊錢。不過,在成都最近進行的幾次特展中,玻璃制品占據了重要的位置:有玻璃杯盤和一串鑲有玻璃珠的手鏈,玻璃的盤子、水杯和碗等。
古代,錫比金子更珍貴,拿破侖發出的勛章,甚至是由錫制成的。玻璃器皿也一樣,在很長時間里都是絕對的奢侈品。貴婦們有一串寶石手鏈不是什么稀奇的事兒,如果能戴上一串玻璃的珠子,絕對是眾人眼中的焦點。
那么,玻璃為什么會成為古代奢侈品呢?它又是怎樣一步步走向普通人家的呢?在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中,它是怎樣影響著世界進程的?我們不妨先了解一下玻璃在世界范圍內的情況。
1石器時代,人類用它制作成箭頭
人們談到玻璃時,總會認為它就像是陶器、鐵器一般,是由人類制造出來的。
實際上,在自然界中,原本就存在一種“純天然玻璃”——黑曜石。它是火山熔巖產生的,一種天然構成的二氧化硅。
黑曜石通常是在熔巖流外圍或者是火山腳下接近海濱的地方出現。由于具備玻璃的特性,敲碎后斷面呈貝殼斷狀口,非常尖利,因此,在石器時代,世界各大文明,都曾使用黑曜石作為切割工具,制作成刀、箭頭等,用于當時的生產生活中。
因為產地的局限性,黑曜石被作為重要的商品進行交易。
在墨西哥馬雅神殿中,常用黑曜石作為神獸和雕像的眼睛,或用來制作武器。對墨西哥人而言,黑曜石具有特殊的神性,因此也被當做占卜的最好器具。
黑曜石被印第安人稱為“阿帕契之淚”。傳說,印第安人中的阿帕契部落有一支隊伍中了敵人的埋伏,寡不敵眾,最后全軍覆沒。噩耗傳到家鄉,家人們痛哭的眼淚灑落在地上,變成了一顆顆黑色的小石頭,這些小石頭就是黑曜石。“阿帕契之淚”因此而得名。
這個傳說延伸后,講的是,誰擁有這黑色的曜石,便永遠不用再哭泣,因為,阿帕契的少女們已替你流干所有淚水。將黑曜石送給喜歡的人,寓意不要再哭泣,可以帶來永遠的幸福和快樂。
2埃及的玻璃,也可能是進口貨
關于世界上最早的人造玻璃的起源,有這樣的一個傳說:
五六千年前,古埃及一位制造陶器的工匠,一次從窯中取出陶盆時,看到陶盆里有一塊亮晶晶的東西。
這位聰明而細心的工匠,沒有放過這個意外發現的晶體。他分析陶土里的成分,一次次試驗燒制,搞清了這亮晶晶的東西是沙子和蘇打混合物燒成的,這就是后來的玻璃。
考古學家在埃及發掘出了一些玻璃珠,其制造日期大約是公元前3500年,恰好證實了這個傳說。這些玻璃珠很有可能是冶金、制陶的衍生品,類似于上釉過程中出現的。
如今,越來越多的考古學家卻相信,世界上第一批真正的玻璃,產生于敘利亞北部海岸、美索不達米亞地區。
埃及的玻璃之所以成為最早的玻璃,主要是由于埃及的遺跡儲存條件好,各種遺址遺跡數量多而且種類豐富,早期用于研究的玻璃大多數都是在這兒被發現的。
不過,隨著考古學家的研究深入,支持古埃及玻璃很可能是進口貨的聲音越來越多。
埃及玻璃制造業的迅猛發展,是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地中海東部以及南部地區的遺址中,發現了彩色玻璃磚以及各種各樣的容器。這些容器都不大,而且有打磨的痕跡,與當時的一些寶石類器物加工方式類似,很有可能這些容器的主要用途是裝飾品。

龐貝古城的玻璃器皿
3當玻璃工匠不易,得簽保密協定
早期的玻璃制作技術相當原始,主要是采取胚芯技術:
將一根棍子埋在黏土里,浸入盛有加熱玻璃的干鍋。再抽出,上面覆蓋了一層玻璃。用石板抹平玻璃,再把玻璃趕到黏土棒的一端。經過冷卻后,拔出棍子,刮去黏土,一個空心玻璃管就制成了,其表面還可以帶有刮刻出來的花紋。
這種技術在地中南東部流傳甚廣,但是一大問題就是,以此方法制作出來的玻璃并不透明。
人們用玻璃給陶器上釉面,或者是做成珠寶首飾佩戴,能夠制作出一件小型容器,已經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了。
隨著腓尼基人造船技術的發展,到了公元前15世紀,西亞、克里特島、埃及以及希臘邁錫尼文明都廣泛制作玻璃。
要當一名玻璃工匠,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為了讓制作技術不外傳,工匠們在入行之前,必須要宣誓,也就是相當于簽訂一份保密協定,不得透露制作玻璃的配方以及操作流程。
繁復的制作過程、數量不多的制作工匠,讓玻璃成為貴族階級的專屬品。
公元前650年左右,世界上第一本關于玻璃制作的《操作指南》誕生了。考古學家在亞述國王亞述巴尼拔的圖書館里,發現了一塊楔形文字石板,上面清楚地寫有一份玻璃制作的“配方”:60份石英砂,180份草木灰,5份白堊,混合在一起制成。
石英砂是敘利亞的特產之一,這里的石英砂含量足,顏色潔白,純度很高。在此后的幾千年里,敘利亞憑借著石英砂原產地的優勢,成為玻璃制品的重要產地。
草木灰主要是海邊生長的一些海草燒制成的,其中含有大量的鹽分,目的是讓玻璃更加晶瑩透明。
4古羅馬玻璃成本高,要回收玻璃
古希臘時期,由于制作技藝的發展,玻璃可以制成珠子之外,還可以制成更大的一些制品,特別是餐具。
另外,通過一種叫做千花技術,玻璃可以制成很薄的一塊,而且在同一塊玻璃上可以呈現不同的色彩,馬賽克效果因此產生。
這一時期,無色透明或者是單色透明的“水玻璃”,變得越來越流行,也成為貴族家里飲酒用具的首選。
羅馬人學會制造玻璃歷史,相對來說要晚得多,但是卻更加實用。在古羅馬早期的遺址中,發現了一些玻璃器皿,一般是家用、工業以及殯葬用品。
古羅馬歷史學家老普林尼在自己的著作中描繪過玻璃的產生過程,他認為是腓尼基商人在偶然的情況下發現了玻璃。
歐洲“礦物學之父”阿格里柯拉在其著作《論礦冶》中,也認同了老普林尼的說法:“在貝魯斯河口,有一艘腓尼基大商船滿載著大塊大塊的天然蘇打石經過這里。因為海水落潮,大商船在河口沙灘上擱淺,船員們來到沙灘上生火做飯,由于沒有墊鍋的石頭,他們使用了船上的天然蘇打石塊。生火之后,沙子和天然蘇打經過燃燒,變成了一種亮晶晶的物質,這種新物質就是玻璃。”
由于當時制作玻璃的成本極高,人們不會浪費一丁點的材料,因此催生了玻璃制品回收的產業。
羅馬帝國作家斯塔提烏斯和詩人馬提雅爾,都在文章中提到過,在羅馬,對摔碎的玻璃回收是玻璃產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即便是一小塊碎玻璃渣子,都很有價值。
這些收到的玻璃再次融化制成毛玻璃,然后運回玻璃制作作坊。
5羅馬帝國打仗,賣玻璃獲取保障
羅馬人學會制作玻璃后,邁上了一條獨步天下的道路。
公元前1世紀,在如今的敘利亞一帶,出現了一種新的技術,那就是影響了玻璃制作的革命性技藝——玻璃吹制術。
玻璃吹制,就是用一根一米以上長的鐵管,把它浸入融化的玻璃中,蘸出一團,然后吹成一個泡,形成容器。玻璃制品的把手和足圈,分別制作后,再粘連到容器上。
羅馬人在學會這項技術后,又加以了延展。
他們發現,如果在管道終端聚集熔融狀態的玻璃,就能夠通過充氣,輕松將其塑造成任何能想象到的物體形態。
于是,他們將這項發明進一步加以利用,把液態玻璃吹進空管中,從而塑造出了更多新鮮、創意的形狀。
玻璃吹制技術一經開發,玻璃制品立刻從高高在上的奢侈品,陡然變成了普通家庭的實用品,其價格因為制作變得容易而大幅度降低,甚至比陶器還要便宜。一夜之間,玻璃如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1世紀左右,玻璃從珠寶和實用器皿搖身一變,成為了奢侈的建材。
雖然質量一般,透明度還不夠高,但羅馬、龐貝的那些豪華的別墅和重要建筑物中,還是大量運用了玻璃窗。
當時的羅馬帝國內,已經形成了很多與玻璃制品加工有關的中心,比如說羅馬、坎帕尼亞、波河河谷、科隆、萊茵蘭、敘利亞等。
玻璃制品由于晶瑩剔透,比起陶瓷制品更顯檔次,受到了貴族們的追捧。
玻璃器皿的燒制,在古羅馬成為一項重要的工業,還出現了分工較為明確的產業鏈。
在制作玻璃所需硅的原產地,會有一些小型的作坊,專門出產初級制品“玻璃磚”。這些玻璃磚被運送到大型的制作中心,被砸碎后,再次進行加工,制作出客人所需的玻璃制品。
在成都博物館展覽的玻璃器皿,大多數都出自這個時期羅馬的疆域內,實用性強,多用寶石類染料進行裝飾。
制作精美的玻璃器皿,在當時的價格仍舊不低,特別是在羅馬疆域外地區發現的器物,大多數還是奢侈品。
從歐洲到西亞,再到中亞,甚至是中國,都曾發現過羅馬帝國的玻璃器皿。羅馬帝國在進行疆土擴張時,出售玻璃的收入為他們提供了大量的“征服資本”。
6玻璃匠人的女兒,可以嫁入豪門
5世紀以后,羅馬玻璃工藝逐漸衰退,一直到500年后才終于緩過一口氣來。
10世紀,受到西歐、拜占庭和薩珊文化多重影響的威尼斯,成為貿易中心。威尼斯人的玻璃工業已經形成,同時建立了玻璃制造行會。
1291年,當時的統治者決定將所有玻璃作坊和掌握玻璃制造技術的手工藝人,全部搬移到地中海上歸屬威尼斯管轄的小島——穆拉諾。
搬遷的目的,一方面是為了降低威尼斯城內的火災對玻璃工廠經濟的負面影響,更重要的是,為了保護玻璃制造的秘方不被泄露。
工匠們從此過上了與世隔絕的生活,絕不能離開小島一步,一輩子都被困在小島上,日復一日的制作精美的玻璃制品。
與此同時,他們的回報也很豐厚:允許佩劍,享有豁免權,甚至他們的女兒可以嫁入威尼斯豪門。
14世紀初,威尼斯人把錫箔和水銀涂在玻璃背面,制成了反射效果很清楚的玻璃鏡子,穆拉諾也成為了歐洲制鏡中心。
16世紀初,一面精美的穆拉諾玻璃鏡子價格為8000英鎊,幾乎是當時拉斐爾繪畫作品的3倍。
喜愛意大利藝術的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也加入了當時“買買買”的熱潮。在價格如此之昂貴的情況下,他還是分批購買了20多面穆拉諾玻璃鏡。